如果我是你,我会怎样?

金成阅读第1106天
这本由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很久前就有所耳闻。三月份在家中购得,如今终能细细品读。
原来对这本书的认识来自樊登读书,介绍作者是曾经集中营的幸存者;除了和妹妹活下来,其他亲人全部逝去。听完之后,我无法想象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心境中写下这本书,又是怎么样的心境支持他能够一直活下来。
我尚在翻阅第一篇章,讲述集中营的日子。没有什么高雅的段落,就像一位长者,沏一壶清茶,和你坐在藤椅上讲着他那曾经的过往。而且,这位长者还很幽默。
最近三年默默读书应该有一百三十多本了吧,上次给我留下这般印象的书籍是《皮囊》和《活着》。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三本书是可以触及我灵魂的。看着弗兰克尔的经历,我不禁在想:如果是我,会怎样?
<一>
生的意义在哪里?
有关集中营幸存者的记录还是较多,对于如何活下来的记载也是有多种。我很难去剖析出有没有哪些共同点,有的人会说是乐观。现实是,乐观在那里可能会让你死的更快,因为会完全颠覆你对地狱的认知。
弗兰克尔提到了乐观,这种乐观不是一种仅仅心态上的,更多是身边的事情能够触及这个阀门:
当他看着两个小时前还在谈话的狱友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被人拖着在坎坷不平的地面向焚化炉走去时。他依偎在肮脏的小屋内,靠着火炉,手捧一碗基本上没有什么料的热汤,嘬了一口,他能够感到幸福;
当寒冷的冬天,哨声响起,起床之后有人发现他的鞋子已经没法穿了。这就意味着他这个冬天就得赤脚在冰面上工作,甚至过不了这个冬天。弗拉克尔拿出一小块的劣质面包咬了一口,还好,我没有;
当被抓进集中营,上交了自己所有的个人财富时被赶进浴室,要求换上那单薄的囚衣。看着喷头洒下的是水而不是毒气时喜极而泣。原来,我还能活着。
……
集中营也有很多乐观的人,至少在我们看来。但这些乐观的人很多没有活下来,也许,他们想错了吧。期许着战争快速结束,但是越等待只有坏消息;期许着能够和亲人团聚,也许会知道自己孤家寡人一个……那时,所谓的乐观,也许就变成了催命符了。
在我想来,乐观的人看起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可是,有一天,这个勇气的来源突然折断,我不知道是否还能继续生活。
也有人问过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综合自己所想,活下去的的意义是能够让我的家人有一个依靠,能够看着我的孩子成长,能够和伙伴们造就一番有意义的事业。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前,我能够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所以,我还活着!所以,我想更努力地活着!
<二>
死的意义又在哪里?
集中营里面对于那些人即将死亡基本上会有一套“规则”,待久了就会明白。当一位普通的囚犯开始把那宝贵的香烟随便抽的时候,周围的人基本上是一副怜悯的眼光:这个人要洗白了。
如果你抓了一个人,严刑拷打之后他就是不招,是不是觉得他是硬骨头?不一定。老祖宗告诉了我们一套方法:把受刑的这个人送回囚室,看他会做什么事情。如果他会抚摸伤口,清除一下自己身上的脏东西,或者还要整理下发型。恭喜你,这个人的意志坚定与否不好说,但是他绝对还想活,并没有真的想挂掉。
原来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想,那些人既然视死如归了,为何不自杀呢?长大之后明白了一点,死比生真的容易太多。死很容易,活太难了。
集中营里面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因为人最内心的恐惧无法让你做到。但是,你可以做到让别人弄死的事情,也就所谓的作死。比如用手去摸带电的铁丝网,比如不注意自己的发型,比如故意要装刺头……那么就可以马上见到上帝了。
曾经看到哪位大佬说到的一段话:某个喜欢剖腹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一个连自己生命都能漠视的人,你怎么能够让他去珍惜别人的生命?
对于死亡,我想了下,应该是有两三次类似的经历吧。我不会游泳,有一次在河边钓龙虾,自己把身子向前倾的时候,重心不稳,整个人就要掉下去了。刹那间是什么感觉?脑子一片空白,就是一种魂飞魄散的感觉……好在当时有位小伙伴从后面拉我一把。至今回忆那种感觉也是不寒而栗。
有些关于爱情的的片段中,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向死而生。可以解释,但是我无法理解,无法感受。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一种情绪,能够让一对恋人从青葱时期,到七老八十仍是这样的心态。在他们面前,也许死亡也不过是他们爱情道路上的一个站台吧。
<三>
人性到底能够留存多少?
没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永远也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无法想象那样的生活。正如弗兰克尔提到的,开始进入集中营,更多的是不适应,有抓狂,有哭泣,有暴躁……进入第二个阶段之后,所有的人已经麻木了。
也许在刚开始看到尸体的时候还会疯狂地颤抖,也许挨了一鞭子后感受背上火辣辣的刺痛,再过一段时间,你就没有感觉了。拖着毒气室的同胞尸体进焚化炉,第一天也许你还会哭泣,第二天会心有戚戚;第三天,你可能就没有感觉了。因为,你也不敢有感觉。
集中营像所有的监狱一样,有那种囚头,相当于协助狱警管理囚犯的囚犯。这类人,很有意思,他们有时候会比狱警还要凶狠,对自己的同胞毫不吝啬地嘲笑,辱骂,鞭打……直到,某一天,他们被新人取代,代价是被新人送进焚化炉。
这类人在几十年前有专门的一个称呼叫做汉奸。大学和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战争爆发,你会变成什么人?会不会投降?会不会叛变?会不会英勇斗争?很多人说不会,我说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我从不高估自己的勇气,也不忌讳别人说如此懦弱。在我想来,那样情景我也许会屈膝乞降,也许会奋发斗争,也许就想当好一个“良民”即可,这一切就看那时到底是什么支撑我。
有的人也许现在意气风发,也许斗志昂扬,我很羡慕,因为我做不到。99年前,嘉兴的一条游船上,一个消瘦的青年坐在角落,看着在人群站着的另一位青年,慷慨激昂地演讲。他只是默默地记录,做好书记员该做的事情。
28年后,那位曾经的书记员站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那位当初激扬四射的青年,在异国他乡默然神伤。这两位青年,一位叫毛泽东,一位叫张国焘。
也许现在许多人就是1921年的周佛海,张国焘。到了某个时期,会不会继续走着那样的剧本呢?虽然周、张二人被历史诟病,但是曾经的他们确实也是义气少年,包括那位敢于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
可惜,有些人是那三人的结局,但是没有那样意气风发的才华。昨天谈到不要预判历史,其实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历史是个矛盾体,人比历史还复杂。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性的变幻造就历史的缤纷多彩。
<结语>
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勇气,因为有一天它会把你推入更深的悬崖。我不知道挫折和苦难哪一天会到来,但是我知道珍惜好每一天,从每一件事去感受带给我不同的心灵慰藉。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默念一句:今天还活着,真好!晚安,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