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路,现已启程

阅读第1225天
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佚名
前段时间最喧嚣的并不是高考,也不是高考成绩公布,而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的志愿填报。
人,其实就是这么奇怪。高考时可能怀着感动,激情,紧张走入考场,貌似向着理想国进发。
等到成绩出来,你才会发现,你还是在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家长,对于填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是比学生更为热心的。这和家长的文化水平毫无关联。
这时候的学生,有可能再次变为“被安排的”角色,如果不强烈发出声音的话。因为在家长看来,现在选好了专业,四年后,就是好前程!
01
我们所说的工作,就是不同的职业。如果说的高端点,应该就是这种表述吧。
职业为何会出现呢?如果对此没有太深了解的人,或许不清楚。也许认为商业社会的开始促进了这样的发展吧。
实际上,如果我们研读人类史,会发现人类还没有正式出现之时,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雏形。这种雏形,叫做分工。
没错,哪怕如群居动物,它们也有“职业”。可能不是那么清晰,但是会让人区分出来。
这个区分,就是群体的不同个体,做的事情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分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群体的变大,促成了分工的出现。要注意,分工出现,一般会涉及到群体的不同阶级诞生。
有的发号施令,有的辅导出谋划策,有的到处奔波……每个个体都是各司其职,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2.为了效率的提升,这也许是更主要的。群体一旦扩大,原来的“狩猎”不可能再是这么多人一窝蜂地上。
那么,有的人在家里处理皮毛,有的照顾小孩,有的打造武器,还有的精锐之士就出去专门打猎。
分工的出现,会提升效率。效率的提升,促成了群体的扩大,进而让分共更加细致。早期的人类社会,就形成了这样的良好循环。
就这样无数年的演变中,越来越细致的分工,逐渐有了专属名词:职业。这些职业,继而养活了不同的手艺人。
而分工带来的另一大利好,就是我们生活或工作中,都在享受着分工带来的训练结果。
你想住房子,再也不用自己去野外挖石头,而是只需做好你擅长的事情即可,挣到银子!你约架会体会到:分工,让生活更简单!
02
小时候,由于怀着对军人的憧憬,我说长大后要当解放军。后来发现,当不了。
到小学,学习了关于爱迪生的课文,我说要当一名发明家,能够发明出各种有意思的东西。
初中,我接触了物理,化学,对实验和机械特别有兴趣。在家里进行了物理和化学实验:拆解电风扇和进行电池的分解。
彼时,我想以后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能够和实验室作伴。为此,高中毫不犹豫读理科,大学读化学专业,沉迷实验……
毕业后,于是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民办培训学校初中数学老师。
这时候,经常会容易感叹一句:造化弄人啊!
如果从这本书里面的描写,也许这类对于未来职业的想法频繁变动,貌似属于不合理。后来发现,好像极为正常。
人们对于职业的的念头,孩童时期也许会有一定的想法。这些想法,源自不同的方面。
如果让他找到最早的记忆,能够印象较为深刻的某件事情,也许就是对他未来的职业有着促进作用。
比如,小时候见到亲人病重或者逝去的模样,在他的脑海中难以磨灭。也许,会促进他向着医学、药剂学方面努力吧。
或者是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亦或家长造就的兴趣而成。
所以,很多孩子未来走什么路,小时候说不上决定性因素,但是总会造成一点点方向的推动。
这点方向推动,之后的十几年,几十年内,也许就在描绘了人生的基本轮廓。
03
等到读书慢慢多点,对于社会的认识就有点不一样了。孩子们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职业,也有了一些感知:
好玩,有趣,劳累,工资高,光鲜,很火,稳定……
到了填志愿的时候,就会看到人生百态。
有的家长会注意稳定,女孩子不要太累,重点瞄准师范学校;而且要离家近,能够本地更好。
有的家长想着孩子能够对自己家里的生意有所帮助,可能读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机械制造,通讯方面等。
还有的家长,想着能够追热门。在他们印象中哪种专门一听很牛逼,那就选这类专业。
其实前面两类,个人认为还算是有一定可取之处。最后这类,相对容易走偏。
家长和学生经常会问我,哪些是热门专业。
他们理解的热门专业是什么?就是出来之后能够找个好工作,挣大钱的,仅此而已。
这倒是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这样去选择,反而容易走偏。
因为现在的热门专业,四年之后怎样,不好说。至于看到四年后的热门专业,那更难。
如果我能看到,我就不用教书了,直接开培训讲座捞钱了。
家长相对偏重专业对于孩子未来职业的帮助,其实大部分情况下,这是杞人忧天。
首先孩子进入大学能不能管好自己,就是一个大难题。再好的专业,孩子不争气,也是无用啊。
其次,就是很多人出来之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工作,或者不符合自己预期。结果要么失业考研,要么就就是选其他工作,从头开始。
04
与其如此,我会给一个建议,那就选择一些基础学科类的专业。
这些专业没有那么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就业前景确实不错。至于发展空间多大,那就不好说。
比如我就读的应用化学专业,在食品分析,环境检测,矿物勘探等都很实用。
所以,哪怕毕业那年,全国就业压力很大,我们可以挑的单位依旧多。
今年开始,新高一要实行新的教育模式。他们这届高考,也会有所不同。
把以前的文理分科3+3模式,变成了3+2+1模式。有点类似于大学选修课的感觉。
这种操作的好处是什么?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或者他擅长、感兴趣的科目,实现事半功倍。
弊端呢,也极为明显。学生和家长们,暂时很难有能够进行明智选择的能力。
但是这类教育模式下,他们大学填报的专业又会有较大限制。
继而,对于未来他们就业,还是会产生部分影响。
学生和家长们很纠结的问题是,哪种选择会是以后能够得到好工作。我想,这就涉及到所谓的长期效应了。
如果学生不是特别偏科的情况,物理或化学应该至少选择一门,因为这样能够选择的专业面很大。
其次,就是生物和地理,也有一定的选择权。
至于政治和历史,说真的,如果兴趣确实很大,也可以有另外一番成就。
只是,如今学生对于各类科目或专业,他们感兴趣的,和能否真正实用,有时候是共存,有时候又容易变成悖论。
那些立志要如何如何的孩子,我是极为羡慕的,毕竟我也有过这样的时期。
只是,中年回首,也许连感叹都不曾有过一声。若真的功成名就,个人传记上,定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时候,你才发现:哦,原来我从小是这样的想的!
【结语】
真正步入社会,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们为之糊口的工作,和我们自己之前所想,自己所学,也许会有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无法说正常与否,就看你过得如何。
如果潦倒,那就是不会计划和目标,缺少坚持。
如果马到功成,那就是能够认清自我,懂得变通,灵活应对复杂社会。
毕竟,职业并不是那么死板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