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科学家最新研究有望打通人体抗癌新通路
2020-10-30 14:39:59
说到抗癌,第一选择自然是手术,将体内陆癌灶尽可能彻底清除。如果不能手术,那就要借助放化疗来尽量多地杀死癌细胞,减慢癌症的生长。很多靶向治疗则是直接关闭了癌细胞的生长通道发挥作用。
而随着免疫治疗的成功,使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伤癌细胞成为了现实。目前最成功的免疫疗法当属检查点抑制剂(PD-L1)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
就像打仗一样,打败敌人除了正面硬钢,还有断人粮草的阴招。有些抗癌治疗是通过阻断肿瘤的营养和血供来实现的,比如肿瘤的介入治疗,还有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靶向治疗。
不管硬钢还是阴招,针对的都主要是癌细胞本身,但是癌灶并不是只有癌细胞,还有很多的间质,作为癌细胞实质的微环境,支持癌细胞的生长和对抗身体的修复。尤其是后者,癌症就像一个难以愈合的创伤。早在1986年,肿瘤学家Harold Dvorak就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肿瘤:不会愈合的伤口》。
但是医生和科学家们也早就发现,癌症病灶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直生长,在某些阶段甚至会出现有限的愈合。比如胃癌,有些早期溃疡型的胃癌,如果当成良性溃疡治疗,会出现短暂的愈合和缩小迹象。尽管癌症的总体趋势不会变,但说明在限制肿瘤生长方面,人体依然在发挥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的力量随着癌症的进展越来越小,最终被突破。借助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抗癌,貌似很吸引人,却不够现实。
最近华裔科学家李铭博士的一项研究,似乎为这个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李铭博士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过去几年,李铭博士已经在国际三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不仅在学术杂志上被广泛引用,而且在国内生物医学社交媒体也频频亮相。而在前天,李铭博士领衔的团队在《自然》杂志两发两篇论文,将“癌症环境免疫治疗”这个概念散发出希望的光芒。
这两篇论文的核心是一种早已为人熟知的分子——TGF(转化生长因子)-β。关于TGF-β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不管是过敏、炎症还是肿瘤,都有大量的文献。
TGF-β的作用极为复杂,以创伤为例,早期它可以帮助调动免疫细胞清除感染和坏死物质,后期可以协调组织的重建,让创伤愈合。和任何正常人体功能一样,有始有终,而且是在合适的时间开始和终止,才是最好的。如果启动之后无法停止,就会导致慢性炎症和损伤。
之前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TGF-β的持续存在和活动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活动度越高肿瘤生长越快,治疗效果越差。原因可能是TGF-β让癌细胞一直生活在一个野蛮生长的环境中。这种野蛮的环境为癌细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养料,促进了新生的血管,让癌细胞可以愉快的生长。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和TGF-β相关的有效治疗,原因是TGF-β在体内各种组织细胞都存在,发挥的作用可好可坏,如果全部阻断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之前的动物实验大多是失败告终,很多动物出现心脏问题,有的还导致新的肿瘤发生。
李铭博士前期的技术已经能够做到选择性的关闭某一种细胞的TGF-β受体,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中,他们选择的是通过基因技术移除一种淋巴细胞上的TGF-β受体;第二篇论文则是通过设计一种抗体来关闭TGF-β的通路。两种方法都让小鼠体内的肿瘤停止了生长,供应这些癌灶的血管也开始关闭,最终肿瘤像伤口一样被“修复”了。
这样的发现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是那些对免疫治疗逐渐耐药的患者。另外,因为肿瘤血管重构的改变,这个新的治疗还可能增强抗新生血管治疗的疗效。
李铭博士现供职于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MSK斯隆)。根据最新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MSK斯隆在美国癌症专科医院中排名第二,是美国最古老的癌症中心之一。除了顶尖的癌症诊治技术,MSK斯隆还是癌症基础和转化研究的领军机构,拥有120多个研究实验室。MSK斯隆的临床专家和医学科学家通力协作,为全世界的癌症患者探索新的有效疗法。李铭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通过MSK斯隆的高效合作机制快速地向临床转化。
MSK斯隆在国内肿瘤患者中也已经如雷贯耳,MSK斯隆作为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也对国内患者敞开了会诊和就医的大门。不过国内患者如果需要MSK斯隆专家会诊,还是有一定门槛,必须要经过国际部的审核,大量病历资料需要整理和翻译,语言交流也是一大障碍。MSK斯隆也与一些跨境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如MORE Health(爱医传递),很多患者通过他们得到了满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