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对孩子很重要

当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家,尤其是在学校住校一周或时间更长的孩子,周末回家后,家长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特别反感家长让他做这个做那个,当然,家长唠叨最多的是做作业。

孩子为什么对家长的指令格外反感呢?

并非孩子一定是不听话,或者不愿意再学习了,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心理现象,家长非常有必要了解这里面的奥秘,以便于对症下药,进而学会如何与这个时候的孩子相处。

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孩子在学校里究竟感觉如何,尽管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学生时代。孩子们一天中除去休息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什么时间要坐到座位上,不能乱说乱动,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做操、打扫卫生等等。总之,他们几乎每个时间段都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要求,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或惩戒,他们的自主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作为未成年人,自主权的缺失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一种最重要的感觉——控制感。

什么是控制感?说起来大家对这个词不是太陌生,但是,我估计理解得也不是多么深刻。所以,这个还需要再解释一下。

一般来说,控制感就是人们对自己生活能够掌控支配的感觉。任何时候,当人们面临失去控制感后,会处于无助的状态,压力倍增,进而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长期如此,就会抑郁或者出现其他疾病。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控制感的敏感程度不同,会导致一个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反应有较大差别。这就像接触同样的东西,有人会产生瘙痒等过敏反应,有人则丝毫不受影响。对于类似纪律约束、老师要求等控制个人行为的事情,有的孩子会反应强烈,这就是对控制感过于敏感的表现。

基本上可以推断,一个孩子遇到一个控制欲较强的家长,经常被家长呼来喝去,一个在家里较少有自主权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对被控制更为敏感。没有人喜欢一直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拥有控制感是人类基因中非常强大的心理需求。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个别学生就喜欢和老师对着干,你说往东,他偏往西去。并非这个学生愿意往西去,根源在于,如果这样与老师背道而驰,他就能够体验到自主做决定带来的控制感,而这正是因为他在家庭中控制感严重缺失的表现。

曾经有个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刚进入初中后不适应,后来又因为上课打盹害困被老师罚站过几次,回家后就死活不愿意再去学校了。这本来还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我分析,这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控制感缺乏导致的。

孩子由小学进入初中后,面对陌生环境,适应性差导致控制感部分缺失,又加上老师的严厉惩戒,让他的控制感几乎丧失殆尽。他不愿意重新走进这个让他几乎彻底失去了控制感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他体会到的是无助和焦虑。

在《自驱型成长》中有这么一段,非常适合用在这里分析这个孩子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在害怕他那严厉的老师会点他的名,然后他会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人现眼,那他根本不会琢磨老师现在正在教的任何知识,比起“学进去”,“活下去”往往才更重要。

这样的孩子,估计从小在家里也是被家长控制得较多,属于刚才说的对控制感过于敏感的类型。

要想让孩子重返校园,就要重建孩子的控制感,让他增加对生活的选择权,多给他做事的自主权,让他慢慢恢复控制感。当然,如果让孩子重返校园,还需要做好相关的心理疏导,比如,让孩子对初中生活多预设应对的方法措施,逐步找到自己的节奏,想办法和老师多沟通,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治疗。

我为什么用“治疗”这个词?因为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这种行为仅仅理解为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等等,而是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轻微的)来看待,如果把孩子看做不懂事,我们内心更多的是厌烦,如果看做是轻微的心理疾病,我们对待孩子才会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再回到文章开头部分,对待刚放学或者周末大休刚回家的孩子,家长也应该改变对孩子不听话的认识,不要觉得孩子怎么变得不懂事了,其实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反应。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可以平静地对待孩子的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其实,每个家长都能体验到失去控制感带来的感受,作为成年人,我们同样也会受到各种约束,如果被约束得自由度太低,就像某些丈夫被妻子控制得很严,也会非常烦恼,有的甚至不堪忍受选择离婚。孩子也一样,这样一想,我们可能就会理解孩子,就会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了。

控制感,这是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必须关注的名词,让孩子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可以让他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当然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引导也要到位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