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 — 唇腭裂医者应研医理、精医术、修医德
医者被患者喻为天使,所以要对得起天使的称谓。
我们本不是天使,应该在向天使学习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变得接近天使。有些人即使努力一生,也终究成不了患者心目中的天使,所以被喻为天使与真正成为天使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研医理
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使,需要通过研医理,精医术,修医德,才有可能获得患者的认可。患者的的认可还只是外在形式,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才是其内涵和动力,每个人都会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我对此深信不疑。
不研究现代医学治疗唇腭裂的理论,仅仅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的操作,对患者、对医者本人而言风险都是巨大的,所以,我一贯不欣赏在学术会议上,仅展示手术前后患者的照片而缺乏详尽的治疗经过,以此炫耀,是不可取的。我们是在追求最佳的医学规律和原理,以此使临床医学早日走上一条不因人而异的科学之路(现在医学的治疗结果还存在因医者而异和因患者而异的普遍现象)。
所以,古人云: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就是这个道理。
精医术
临床医学与绝大多数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操作技术与理论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所以同样的医学道理或方法,应用于患者后,会因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医者需要不断的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结果,在下一患者的使用中进行修正,才能不断提高治疗效果而减少副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应用,就没有可供医者总结提高的结果。
对医者而言,前一患者总是受试者,下一患者总是受益者,换句话说,每一个患者既是受试者也是受益者,这中间发生改变的不是理论而是技术,足以见把技术练到炉火纯青的重要性了吧。
修医德
最后谈一下修医德,这是一个既有政治色彩又具有社会性的敏感问题,我在此并不想谈那些众所周知的医德底线,只想谈一谈在专业领域和医患沟通中碰到的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对初学者而言尚不能成为问题,因为他们还在学习之中,固然是循规蹈矩,但对年长或有点经验的医者,则需要不断的加以修炼。他们知道熟悉许多医学理论和掌握了一些医学技术,可以避重就轻,似是而非的给自己的医疗行为作出某种“通俗化”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带有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至于这些问题是否应该归入到医德的范畴,我想并不是我的本意,只是期望医者切不可为了迎合患者的喜好,杜撰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医学方法,例如唇裂(包括唇隐裂)修复中的内切或外切法,不用植骨的牙槽突裂修补术,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微调或过矫治法。
如此会使我们的医疗行为变得不伦不类,距离科学性更加遥远。我不决断的说别人说得不对,我们强调加强医患沟通,但绝不是为此随意改变医学名词或方法的严谨性,教育和引导患者接受更多的医学知识,而不是把更多的医学知识口水话和泛化为顾名思义。因为我们是行医者,是被喻为天使的特殊人群,就要像患者心目中的天使那样高雅纯洁和不夹杂私心杂念。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