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何以出众?| 名家热议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出版集团
承办单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
时间:10月25日9:30-12:30
地点:北京出版集团想心空间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活动现场
10月25日上午,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想心空间”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及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李清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等领导出席会议。孟繁华、贺绍俊、胡平、汪守德、梁鸿鹰、何弘、刘琼、张莉、岳雯、丛治辰、傅逸尘、李壮等知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原型人物江海团长的女婿高磊,以及本书作者朱秀海参加研讨会,围绕《远去的白马》分享女性的力量、人民的意义和革命的初心。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主持。
朱秀海,当代作家、编剧。河南鹿邑人,满族,1972年入伍,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曾任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客家人》;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散文集《行色匆匆》《山在山的深处》《一个人的车站》;旧体诗集《升虚邑诗存》《升虚邑诗存续编》;电视剧本《百姓》《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天地民心》《诚忠堂》等。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届、五届、九届、十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八届、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艺术五十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冯牧文学奖等。《音乐会》入选“百部抗战经典图书”,《乔家大院》第二部入选“2017中国好书”。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海军通令嘉奖一次。
这是一部歌颂党和人民的小说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
康伟代表北京出版集团对朱秀海及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在致辞中说,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热切呼唤《远去的白马》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和史诗感的原创文学扛鼎之作。这部作品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为取得革命胜利解放全中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决定性作用,并且以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雄辩地阐释,中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人民为中心,也因此被广大人民由衷地信赖与拥护。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
李朝全认为,《远去的白马》很好地运用了历史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故事的“实与虚”、战争残酷与人物情感的“硬与软”、宏阔历史与平凡百姓的“大与小”,以及传统与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关系,在真实事件和人物基础上用艺术想象和加工的手法,把一个女性百年人生的题材表现得非常完满。“我个人觉得《远去的白马》是能够体现文学价值和尊严的一部作品,它是能够为当代文学赢得荣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近期军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创研部原主任胡平
胡平认为《远去的白马》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翘楚之作。他说,“《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歌颂人民英雄,弘扬英雄主义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长篇小说。为什么大家印象那么深?这部小说何以出众?秀海在处理这种主题的时候,他的要求和一般作者确实不一样,他一定要寻找到这种很集中的、很浓缩的、很强烈的情境来凸显人物。在这一点上就已经使他下的功夫超乎一般处理同类题材的作家了,确实不一样。”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岳雯
岳雯评价《远去的白马》是站在中国大地上的文本,她解释,首先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战争场景的小说,小说基本上每一个重要的力量里都有一个人物作为支撑。像赵秀英是代表战争的人民性,她是共产党员,但她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她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再比如姜团长、欧阳政委、千秋等,这么多人物汇聚成一条主线就是讲三十七团,或者是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样一支部队从不能打变成很能打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
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
丛治辰对赵秀英代表战争的人民性这个说法十分赞同,他说,“赵秀英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人民的代表,或者说她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民的代表,她是一个支前队长,自始至终没有加入过军队,在这个层面上她自始至终都是这场战役当中的人民。而她所有的优秀品质,我们认为是女性品质的那部分,其实相当程度上也是人民的品质。她的种种选择,她的性格,她的睿智,她开展工作的方式,是她作为女性的优势,其实也是作为人物的优势。这个小说恰恰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部优秀的战争小说,这是一部歌颂党的小说,是一部歌颂人民的小说,它深刻阐释了为什么革命能够胜利的道理。”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
傅逸尘认为,《远去的白马》书写战争、回望英雄,揭示出了这段历史中“恒定的常量”。首先,作品把历史总体性的书写重新置于文学性的书写之前,让小说的虚构叙事更加具有历史认知的本质性力量。其次,通过塑造赵秀英这样一个英雄形象,展现出无产阶级英雄身上所坚守不变的初心。最后,作品正面书写了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更突出描写了赵秀英这样一个编外人员在这段历程中所发挥的引领性的力量。小说一直在探讨初心,通过强化红色经典的文学传统和美学传统,重新树立起中国式英雄。
这部小说照亮了那些在战争中默默无闻的女人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
邱华栋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在致辞中,邱华栋如数家珍地回顾了朱秀海的创作历程和代表作品。他谈道,朱秀海先生在军事文学、军旅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远去的白马》是朱秀海对当代军事文学领域贡献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塑造的支前女英雄赵秀英,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争年代里个体生命丰富而复杂的经验,以及战争所带给她们的苦难与考验。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前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孟繁华
孟繁华认为朱秀海是一个有经验、有能力、有积累、有准备的作家,并盛赞《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杰作。他表示,小说对赵秀英、千秋等人物的塑造是我们在其他的部队文学作品,特别是解放战争文学作品里面很少看到的。小说既写了主战场,同时也发现了战场的边缘,发现了赵秀英这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过去普遍被写得笼统、抽象,而在《远去的白马》里面是具体的、生动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信仰有追求的女英雄形象,“这个人物和情节的书写是秀海先生在这部作品里面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和贡献。”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
汪守德说,“在新时期这些文学创作当中,有三部作品我看过以后很长时间内缓不过来劲,其中一部就是秀海的《远去的白马》。”他还从爱情、人性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阐述,“小说最震撼的地方是对人性的挖掘,对人性的灼热和凉薄的表现,对历史的苍茫和清澈之间的书写,还有就是对真实和传奇之间的处理。尤其是对山东老太太那种自私、小算计的描写,真实又日常,让人物立起来了,所以更能体现出赵秀英的好。赵秀英是一个仁者,又是一个智者,还是一个勇者,在各种环境下遇到各种难题,她总是有办法来化解,而且这种化解不是瞎编的,都有一定的生活根据,这个人物是我们这些年来在文学作品当中塑造得非常成功、非常独特的一个形象。”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
何弘评价《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既厚重又灵动的优秀作品,作者举重若轻,通过一个女性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解放战争是怎么取得胜利的,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他很好地书写了战争和人民的关系,以及和民心的问题。“我们老讲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民心,我觉得这部作品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诠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
张莉谈到,这部作品放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中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赵秀英集妻子、大姐、母亲、儿媳各种身份于一身,小说通过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美感的女性形象,重新诠释了革命所付出的代价:除了牺牲,还包括活着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者通过底层女性和民间的视角,重新照亮了那些在战争中默默无闻的女人,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朱秀海是用文学的方式树立起一块无名英雄的纪念碑。“这是一部关于女性英雄的史诗性的作品,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同时,又写了底层草根人民的生活。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理解这部作品的时候,意义会更丰富。”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刘琼表示,《远去的白马》总体的气质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它不仅写正面战场,还写了战后,尤其是战争过程中人性的东西,因为战争一定是离不开人的,这部小说关于战争的描写,不仅没有让女性走开,而且让女性深刻卷入到战争中,所以真实复杂,令人非常感慨。
什么叫“远去的白马”?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小说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白马的意象贯穿小说的始终,使整部小说的文学韵味和精神内涵特别丰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
“什么叫远去的白马?可以说赵秀英内心是有一匹白马的,这个白马是她革命的信念,是她对爱情的向往,对内和对外的这些东西都融为一体了。”贺绍俊说。他认为《远去的白马》写出了革命的神圣性,“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部意义非常重大的作品,我读完以后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神圣性’,以前似乎从来没有一部写革命历史、革命战争的小说是从神圣性的角度来书写的,作者写出了革命的神圣性。当然秀海不是从抽象理念出发,他是通过一些文学手法,挖掘了革命神圣性的内涵,从人物的言行体现出所谓革命的神圣性在哪里。首先革命是为全体人民的,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所以他始终抓住这一点来写主人公的行为,从她的行为来体现革命的神圣性。”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梁鸿鹰从战争书写的角度对《远去的白马》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远去的白马》一方面还原了“真正的战争”,另一方面,小说也避免了陷入对战略战术的机械化的书写。作品在战争的“表层叙事”之下,也涌动着作品机理当中的“隐含的叙事”。作者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在当今的延续、不同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冲突。他还注意到了小说中的白马意象,“小说中白马这个意象贯穿始终,对于白马的守护能够明显看出,其实我们中国人在道德伦理当中有一种天人合一,小说中的人物说这些马不是畜牲,它们和我们一起受苦,是我们的战友。这种思想贯穿始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
李壮则是从白马的意象中看到了一种伟大的平凡,一种人民的力量,他说,“白马是一个古典文化的符号,它意味着出挑,就是特别俊秀,往那一站就是英雄的形象。这是我们表层的和意象相关的连接意义。但其实它背后还有更大的意义,如果要推这个形象的发生学的话,其实它恰恰所指的不是出挑,而是一种伟大的平凡。因为当看到一匹白马,它意味着背后有无数匹其他马,因为好多马才能有一匹白马出现。所以它真正的震慑力来自白马背后巨大的潜力,换成我们今天的话语说,就是来自于背后巨大的战争的潜力,这个战争的潜力是什么呢?就是人民。这个小说别看骑着白马的人都是出挑的英雄,但是真正从白马的意象里面来的这个动人的力量,甚至这个震慑力,是来自于赵秀英这样的无数的人民的代表。”
小说原型人物江海团长的女婿高磊
小说原型人物江海团长的女婿高磊也来到了研讨会现场,作为原型人物的亲属,他坦言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真实、亲切,“作家曾经说过,他是以军人的历史责任心来写的,为逐渐远去的老英雄们写一本书,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他心灵洗礼的过程,写完这本书他也释然了。我对这句话感触非常非常深。以这样的心情来创作这样一个故事,一定是真实的,也一定是感人的。”
《远去的白马》作者朱秀海
研讨会最后,朱秀海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文学理论上的指导和归纳、见解上的梳理和发现表示了由衷感谢。他谈到,该作品的创作基于他所经历和知道的真人真事,像赵秀英这样的女性,在沂蒙山、胶东比比皆是,把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当作典型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书写,是因为这是中国革命史和共和国史的真实部分,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的军旅作家,他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并记住那些伟大而平凡的普通人。“今天我把这些感动了我的老英雄,包括赵秀英大姐,写出来了。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曾经一无所有的共产党赢得了胜利?我想,真正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部关于三十七团,尤其是关于人民英雄赵秀英大姐人生事迹的书里…… ”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合影
图书推荐
《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2月出版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著名军旅作家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
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朱秀海《远去的白马》:这是战争中的“大女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