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植物?(续)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是传统的重阳节习俗中,有一项现在已经不再流行的节目——插茱萸、佩带茱萸。
就因为插茱萸的习俗没能传到今日,这茱萸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就有了许多含糊的解释。上一篇文字,着重就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对茱萸的解释作了些梳理。本文着重从《中国植物志》这一专业的、权威的著作所收录的茱萸及其解释,来探究一下唐代的王维们笔下的茱萸应该是什么样的植物。
在传世的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也在木部、果部等多处收录有“茱萸”。
那是古代人的记载。我们还是来看看当代最为权威的《中国植物志》关于“茱萸”的记录,来推断一下唐代人插或是佩带的是哪一种茱萸可能性大些。
《中国植物志》收录有多个不同科属、不同种类的茱萸。
山茱萸 为伞形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4到10米。花期在3-4月,果期在9-10月。
2013年7月底,我在安徽石台县的山里,曾见到过这被当地人俗称为“枣皮”的山茱萸树,只是,当时花期已过,果实还没长大,仅可见到如豆大小的青果子。今年的国庆期间,央视等各大媒体都曾报道了安徽歙县山茱萸丰收的新闻。
山茱萸的核果,去核后,被叫作“萸肉”,俗称枣皮,是中药材。2013年,我曾在安徽石台买过。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中,第一味便是山茱萸。
有人认为,王维插的就是这山茱萸,我觉得不太可能。重阳时,树叶枯了、果实采收了,插什么?而且,萸肉有晒干后有些像枸杞,没有明显香气,也不太可能盛囊佩带。
我今年特别留意央视的新闻节目,当地农民在采摘枣皮时,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今年农历闰月,重阳节到来得较常年晚了近半个月,就是在平时,这山茱萸的叶子即使不落,也因失水而枯了,经不起摘,更无法佩戴或是插在身上了。而且,这枣皮,有酸味,无香气。
草茱萸 与山茱萸有亲缘关系,也是伞形目、山茱萸科植物,只是草茱萸是单独的一个属类——草茱萸属,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草茱萸的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核果球形,红色,直径仅5毫米。花期为8月;《中国植物志》说其果期“不明”。并且对草茱萸的生长环境是这样记载的:“产吉林省长白山针叶林下。生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区。”
这也不太可能是王维们插的茱萸:草本,花非红,果太小,而且生长的地域又太靠北了。
食茱萸 《中国植物志》用的是《广西植物名录》的命名——椿叶花椒,另有樗叶花椒、满天星、刺椒等别名。
这是一种高度可达15米浑身长刺的乔木。但这也是生长于长江以南、海拔500-1 500米山地杂木林中。《江苏植物志》则说“产于宜兴,生于山地杂木林中”。估计,秦岭地区是不会有此种植物的。
关键是,这满身是刺的植物会有人插在头发里?
蜜茱萸 这是芸香目芸香科蜜茱萸属的植物。聚伞花序很小,花也小。且多生长在海南中部以南各地,见于海拔约900米坡地疏林中。应该不会在唐代的时候生长到秦岭中部地区去吧。
(吴茱萸)
吴茱萸 芸香目芸香科植物,是吴茱萸属四数花组的小乔木或灌木的通称。《中国植物志》就收录了云南吴萸、华南吴萸等共9个品种。《中国药典》收录,有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等别名。
芸香科的许多植物,如柑橘属、花椒属和黄檗属,还有这吴茱萸属,是较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大多数省区。这是有可能在秦岭中部地区生长的植物。
与芸香科的许多植物一样,吴茱萸也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气味。至于,那是雅的,或是不雅的;好闻,或是不好闻,那就看各人的喜好了。
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其果早于西汉时已作药用。长沙市马王堆软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用吴萸治病的记载。
《本草纲目·卷三十二》收录吴茱萸,且收录了多种药用处方。现代中医学的杂志也能查阅多篇用吴茱萸入药治病的论文。
这样看来,王维们用到的茱萸应该是吴茱萸。
如果真的就吴茱萸,那么,无论是插,还是佩带,用其果实的可能性大。
毕竟,九九重阳之时,陕西一带树叶已经衰落了。这可以从杜牧的诗句来印证——“秋尽江南草未凋”。这位出生于今天陕西西安的诗人,在还不算太南扬州做官,看到秋天结束的时候草木居然未凋而感到不可思议。这句诗也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笔墨官司,有人据当时京兆的物候而认为应该是“草木凋”而不是“草未凋”。足见,当时的北方秋尽而“草木凋零”是常态。那就不太可能是插茱萸的枝叶了。
吴茱萸的小果实在重阳之时倒是鲜红的,一个小果序3至12厘米,大小 适中,摘下来,能插在头上发间。像插花一样,不就是图个美观好看吗?
若是“缝囊佩带”,就更只能是用吴茱萸的果实了。
山茱萸果是核果,有些个像枸杞干,没香气的;吴茱萸的果实更像花椒粒,无论是整颗装入囊中,还是打碎了做成香囊——那香气更容易散发出来,加之巧手缝制的漂亮的口袋,装入吴萸,佩于胸前,系于腰间,都美观又兼药用。就像今年春天防疫期间药香囊的功用一般。
做了这么一番推测,突然想到,要是像登高、赏菊、吃糕一样,就像端午时家家门前挂菖蒲、艾草,人们佩带香口袋,小孩子穿老虎鞋一样,插茱萸、佩带茱萸的习俗能流传至今,而不是只存留在纸上诗里,也就不需要我们再来费这番功夫推断了。
弘扬传统文化,努力让传统文化习俗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能代代传承下去。
这份责任不轻,这副担子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