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工业风”金弹簧何用?看到现代玩家射鱼时,瞬间懂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上万件文物精品,但有一件金器从出土之时,其功用就令人迷惑,因为这是一串串金弹簧!通常认为弹簧大约是在500年前由英国人发明,但曾侯乙下葬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那么这个充满现代色彩的“工业风”金弹簧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01金弹簧器

这件器物,即便是在如今湖北博物馆的展览牌上,也仅仅只是简略地三段文字:

“出自东室,形似弹簧,用途不详”

它的真正用途,需要考古专家根据当时的埋藏环境来做进一步推测。

众所周知,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椁室墓的典型,其椁内被分割为多个空间,分别为东、中、北、西四室。其中的东室为墓主曾侯乙所居之处,而金弹簧也正出于此,被发现时,金弹簧器被放置于一件装饰华美的方形漆木案上。

金弹簧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被缠绕在二十余个大小稍有差异的木陀表面,这种木陀通体髹红漆,上端略大,下端略小,在中部则缠有数十米长的成束丝线,看上去和纺锤极为类似,就整体观之,其实更像是一个手榴弹造型。

而金弹簧,经过科学检测发现,一种的确是金质,有两组;另一种则是铅锡合金,有十八组。从成分上看,金弹簧主要包括了87.4%的金子和11.3%的银,这462段金弹簧,其用金总量重达490.6克。

一开始大家根据形态叫它“金弹簧器”,但是从我们生活经验看,这就有点“名不副实”了,毕竟不论是金还是铅锡合金,其质地都比较软,且没有弹性,怎么能胜任弹簧的功能呢?

所以,这件物品的用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谜题。

直到学者检索全国范围已出土的相似器物、以及在曾侯乙墓找到了同出之物,才最终揭开这件“金弹簧器”的神秘面纱。

02贵族弋射

很多时候,类比推理的前提就是用已知大量相似的实物证据来推测未知,金弹簧虽然全中国仅曾侯乙墓一家独有,但是类似的纺锤造型的器物,以及单独的弹簧都有参照物可循。

比如,长沙浏城桥一号墓出土的这件纺锤形器,虽然外面没有缠绕如曾侯乙这样豪华的金弹簧,但形制与曾侯乙的纺锤形器基本一致。

另外,在春秋时期黄季佗父墓中则出土了110件铅锡合金的“弹簧”,与一团丝线和28件箭镞(含箭杆)摆在一起。

当学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纺锤形器和弹簧,都用于上层贵族墓的陪葬时,很多学者给出了众多尝试性的解答。

其中,有一种观点让人眼前一亮,认为这种缠线的纺锤形器是古代贵族的“弋射用器”,他们从《周礼》中找到了与之对应的文献记载:

《周礼·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诸弋射”

古代有一种射箭方式十分独特,叫做“弋射”,又称为缴射,原理就是在射箭的时候,箭矢会带有绳索。这里的矰矢、茀矢指的就是这种用于弋射、带有绳索的箭。

需要说明的是,弋射和普通的射箭不同,其核心在于用绳子将飞禽缠住,而并非直接将其射杀,故而,其真正起核心作用的便是箭矢之上的”缴“,即绳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进行弋射的时候,如果绳索末端不固定的话,很容易连箭带线都给射没了,所以一般会将弋射剩余的缴线缠绕在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即“磻”上,然后再将插在地上或者手持木柄。当矰矢射出的时候,线陀和手柄就可以在树皮筒内转动,形似轱辘。

说起来,这种方式,和如今很多玩弹弓射鱼的玩法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古人并不直接射杀,而是用丝线来羁绊住飞鸟,如《诗经·郑风》:“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种弋射用的箭头,在曾侯乙漆案北侧就有出土。

箭矢形态特殊,箭头为小圆瓶形,亚腰,瓶头为尖盖形,长铤,很明显这种造型的箭矢杀伤力不强,而且其与纺锤形器同出一个位置,应该就是与之配套使用的、古代贵族弋射用的“矰矢”。

至于纺锤器表面、缠绕在丝线上的金弹簧,我们也由此得到了一种合理推测:金弹簧的加持,其实只是为了增加缴线的重量而已,使缴线不至于发飘。至于为什么要用黄金质地?还不是因为曾侯乙有钱任性,借此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