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十七门,古渝雄关朝天门
重庆城十七门,古渝雄关朝天门
重庆古城,三千年历史,自秦代张仪经过四次筑城,最后一次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府指挥史戴鼎筑有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九宫八卦,蔚为壮观。其间650年来,重庆城又多次的修复、变迁,如今仅存通远门、东水门和待修复的人和门、太平门四座城门,其他城门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待挖掘,待发现。
话说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坐上龙椅已四年的大明皇帝朱元璋,上得朝来,猛然想起在巴蜀之区至今仍为明玉珍之子明昇割据,心绪难平,怒气难消,于是他下决心,出兵讨伐,一路由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领步骑从秦陇入川;一路派征西将军汤和率水师攻打重庆。是年六月,汤和水师,越险穿峡,兵临城下,大夏皇帝明昇四面楚歌,成了笼中囚物,他见大势已去,只好奉表投降。
公元1371年夏,明玉珍的大夏王朝灰飞烟灭。正是这年夏秋之交,明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南宋彭大雅土城旧址之上,大兴土木,垒石筑城,一座周环连绵近八公里、有十七道城门的石头城在长江、嘉陵江环抱下,巍然屹立,拔地而起。也正是此年,“朝天门”雄关横空出世,俯瞰两江。据记载,南宋(1127年—1279年)偏安临安,时有朝廷钦差自长江从该城门传来圣旨,“朝天门”由此而得名。
一道城门,取名“朝天”,迎官接圣,有其深意。长江、嘉陵交汇于此,滚滚东下,直面明帝都(今南京)奔去,名曰“朝天”,寓意“面朝真龙天子”,恭顺天朝,归奉朝廷。这里是迎天官、接圣旨的特定场所,称朝天门为典型的官场,准确而形象。
横空出世,说来并非溢美。江浪滔滔,逼空而尽,城门高耸,巍峨壮观,依山为垒,邈在天际,气势磅礴的朝天门,曾令多少骚人墨客禁不住引吭高歌。“渝城雄势古无两,双江会拥孤城上”。清康熙进士巴县乡贤龙为霖写诗抒怀,大加颂扬,赞叹不已。清同治年间的江西人宋家蒸初见朝天门,万千感慨,浮悬心头:“天生巨石作金城,烟火楼台十里横。守国从来资议险,人和地利试权衡”。讲地利天险,更讲社会人和,宋家蒸的诗,颇有些真知灼见。
▲朝天门老照片
地处两江汇流处的朝天门,由大城门、瓮城、三门洞组成。瓮城,是大城门之外用来遮护主城门便于防守而建的小城,“朝天门”关名就刻在瓮城门楣上。穿过瓮城,爬一段石梯坎,方才到了大城门,大城门是主城门,门楣上还有“古渝雄关”四个大字。穿越大城门,过了三重门洞,抵达接圣街,那才算是入了朝天门、进了重庆城。有趣的是,朝天门的瓮城门北向朝着嘉陵江,大城门不朝渝水,而是正对面向着长江。
明指挥史戴鼎刻意修筑的朝天门,为的是取悦朱家皇帝,这里自古即为西南地区的水上门户交通要津。明清两朝西南的土特产,以此为中转港,由是而东运出峡,直达九州。川省第一水码头、巴蜀水路第一大商场——朝天门,因之而名扬天下。
再用历史的眼光回眸审视,一些零碎的残章片段,给人印象深刻。战国末期,司马错率秦兵十万伐楚以此为起点。三国时,张飞大战严颜于斯地。1646年冬,大西军以数千人击溃曾英的十万明兵,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杰作,正是发生在朝天门。
朝天门是大官场、大码头、大商场、大战场,曾几何时,这儿又成为了处决人犯的大刑场。“脸朝河对门,二世为好人。叫你做生意,你要去抢人。”据传,这古老的歌谣,正是刽子手挥刀落下之前,嘶裂长啸的歌谣!1891年,重庆开埠,门户洞开,英轮英舰,闯入川江,横冲直撞,雄踞两江的朝天门,终于在洋人的坚船利炮威慑下,因此而受侮蒙羞。
1927年,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主持市政兴建码头,古渝雄关朝天门被拆了,至此朝天门隐入历史。而今,古老的朝天门,昔日的大官场,改天换地,成了老百姓休闲观景的大广场。莱福士扬帆启航,滚滚东去。
耳畔回响着两江波涛,眼前浮动着悠远足音。蓦地,想起唐刘禹锡那首诗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午夜梦回,忽听得歌谣响起。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删节、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