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挖掘
桐山后金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燕窝型的“凹”处,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周边有九座小山,其水都从存钱的小溪流过,人们称其为“九水归一”
桐山后金村因村坐落位置的独特,史称“八卦地”,后广为流传称“八卦古村”。村落坐向一反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风格,而是选择坐西朝东,寓意让“桐山后金”永远沐浴着东方升起的霞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兴旺发达。村子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桐山下,村口南方有座福泉庙,东面斜对仁山,有仁山书院,西背靠小钓山。进入其中,似在迷宫中行走,村中道路以村口塘为中心向外辐射呈九宫八卦形。相传,这是宋末著名学者金仁山(学名金履祥)设计的,平面布局独具艺术魅力,把形、行、居、藏融为一体,做到易聚易散,令那些建筑学家惊叹不已。
桐山后金村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似扇形八卦。以村中心水池为核心,通过8条弄口向外扇形辐射。
桐山后金村大大方方的村口塘的中间一个圆盘型的土墩子,上面种的是古老的柏树,这是八卦的中心,西半池有高山、徽式马头墙倒映其中,东半池只显天空亮迹,阴阳鱼几乎呼之欲出。由塘塍向四围辐射的八条古巷恰好是九宫的分界线,八卦的乾三根、坤六段等恰似里三层外三层那层与层之间的环状路径。通俗地来说,桐山后金村落的布局有如大蜘蛛编织的网,中心小圆那个蜘蛛盘踞点为村口塘,绵延粗壮的经线是八条古巷,稍细的纬线为块状房屋间的通道。
桐山后金村的房屋多沿山而建,这里不仅出了孝心感动天地的金景文,还走出了理学大师金履祥,有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金步瀛。如今村里就有教师、教授等30多人,被誉为“才子之村”、“教师之村”的美誉。
桐山后金村的池塘中间有个土墩,土墩上还生长着一棵茂盛的大树,看上去像一座小岛,颇为有趣。这棵大树是老柏树,树干直径有1米多。古时候桐山后金村正好处于兰溪和建德交界处,村子被一分为二,一半归建德管,另一半属于兰溪,这棵老柏树就是天然的分界线。后来,桐山后金村全部划给兰溪管辖,分界线自然就消失了,可老柏树依旧立在土墩上。
孝贤堂、正和堂、仁山书院……村里的一个个历史遗存依次呈现在眼前,仿佛穿越数百年,“走”进宋、元、清时代。
桐山后金村保存最完好的老房子就是仁山书院。仁山书院是理学大家金履祥晚年讲学之地,几经修缮,现存的仁山书院为清代风格,选手们可以去感受下理学的文化内涵。
桐山后金村先祖金履祥是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在20岁以后专门跟随朱熹、吕祖谦等研究理学,提出的“敬行”思想在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今天的话来说,金履祥的理学敬天理、重实践,具有“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思想。仁山书院就是当年金履祥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的场所,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历经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结构宏伟、布局得当、保存完整。
金履祥忧国忧民亲勘山海地形研究兵谋,以一介布衣冒死直谏朝廷,真切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抗敌志气和英勇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2、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利用
近年来,桐山后金村充分发挥本村孝道、理学文化典型的作用,开设了仁山书院纪念馆,积极开展以青少年“四好”教育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以继承弘扬贤孝美德。在仁山书院开设了文化礼堂。村里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村里百年古樟、青石牌楼、宗祠矗立,尊老敬老的理学风范代代相传,成为桐山后金村人的治村理家风范。
利用金履祥的理学文化,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金履祥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思想,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金履祥,成立金履祥研究会,以名人效应来促进兰溪旅游的发展。学习金履祥,就是要继续研究理学,提倡仁义孝道,讲求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丰富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