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课》 作者/远方

     《我的第一课》   

          作者/远方     

作者简介:远方,原名何敏。河南商丘人。中学语文老师。一名游走在教育与文学之间二十多年的文青。散文、小说、史论、诗歌均有涉猎,尤善现代诗。十五年来,共创作文学作品千余篇。先后在《大河报》《郑州晚报》《京九晚报》《河南农民报》《钟山文艺》等纸质媒体和十几家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三百余篇。随性恬淡,诗意生活。

第一次上讲台,就像大姑娘第一次相亲一样,既兴奋欣喜又紧张忐忑。

1994年5月,我回到母校——郭村镇窦楼中学实习。

彼时,学校只有教职工十三四人,除了四个师范生之外——他们都是我的初中同学,其他十位我先前的老师全部是民办老教师,岁月侵蚀,风刀霜剑,他们和地里的农民区别不大。而我,一个本地最高学府——商丘师院毕业的堂堂师专生,来此实习,应该会受到很高的礼遇吧?我有一种知识青年回乡扶贫的感觉,欣欣然,飘飘然。

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我,纪校长很快分好了课——九年级语文。看来老师们真把我当盘菜了——还是一盘硬菜,否则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我呢?

我既受宠若惊,又忐忑不安。

我精心准备,设计了好几种开场白:激情澎湃式,以彰显自己良好的口才;纵横捭阖式,以展示自己过硬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意蕴深厚式,以突出自己深邃的认知水平。总之,就是一上台就镇住他们,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这种种美好的想象在五十多双眼睛的直视下轰然崩塌,灰飞烟灭,连只言片语也没有存留。我站在讲台上,只说了一句“大家好!我叫何敏,是何庄的……”就没词了,大脑里比婴儿的脸还干净。我不敢往下看,头抬着,眼盯着天花板,浑身燥热,满头大汗。

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一句“下面我找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何伟强。”何伟强是我的邻居侄子,他应该不会为难我吧。

何伟强开始读课文《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我脑子里快速地搜寻着昨天备课的痕迹,并迅速浏览教案。由于没有教参和资料,也没有请教别人,我仅凭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丁点经验和所谓的学问备课,教案简单得像个秃子:作者介绍、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

还好,没人刁难我,读课文、划层次、概括段意,进行的还算顺利。学生咿咿呀呀地读,我咿咿呀呀地念答案。除此而外,再没有其他人的声音,教室里沉闷得像深秋的原野。

终于,我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当我点名后面的一个男生读课文时,他铁青着脸站起来一言不发。

“张绪宾,你怎么不读?”我耐着性子问。

“不想读。”他的话冰冷生硬得像块冬天的石头。

“出去!”我火气陡增,想显示一下老师的威严。

“我不出去!”他也强硬起来。

我气急败坏,大步走到座位前,想把他拉出去。没想到人高马大的他反而把我推了一个趔趄。

我更加死命地拉他。其他同学都冷冷地看着,没有一个人动。我不知道自己如何下台。

最后,班长叫来了纪校长和刘主任,我这种尴尬的局面才草草收场。

纪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安慰我几句:“何义增,” 他还叫我上中学时的名字,“第一次登讲台,不知道讲什么,不知道怎么讲,不知道怎样把控课堂,不知道怎样处理突发情况,这都很正常,不要灰心丧气,让云营给你指导一下。”郭云营师范毕业,都工作四年了,是个老教师了。

郭云营详细地给我讲了如何备课、如何分析课文、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提问等内容,末了又把他的教案给我:“你拿回家看看,参考一下吧。”

我谦虚得像个小学生,如获至宝地拿着教案回家,又如饥似渴地仔细研读。

接下来,我就按照郭云营的教案模式上课,效果渐渐好起来,自己的学问也渐渐展示了出来。等到实习期结束时,学生竟然不让我走了,非让我留下不可。

时光倏忽,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可是每每想起这人生的第一课,我仍然感慨良多。它就像一双眼睛时刻盯着我,提醒着我:学无止境,谦虚为上。

诗海琴声立足原创诗歌,散文,音乐小品,提倡正能量。所有诗集将会被中国原创文学【中国诗歌】收藏。

所有投稿作品,必须保证原创,平台不对来稿做原创判断,如有抄袭,版权等问题,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附带个人免冠照或近期照片一张,简历,资历,等依个人爱好及情况交类目编辑审核,稿件审核期限为24小时,电子版,无论刊登与否,原件概不退还。投稿邮箱2933068235@qq.com。

主编:空城如梦

2018-1-14日

诗海琴声编辑部:

我们一直励志为文友服务到极致

图文来源:部分图文源自网络

网络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