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212.厥阴消渴证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讲义】
见《伤寒论》334节。
213.虚劳脉浮迟
【原文】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讲义】
本节证征属虚劳,与下节胃热颇多相似(如口渴便难,故书于此以作比较。
《医宗金鉴》云:本节应在虚劳篇中,错简于此。寸口通指左右三作部而言。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外营内虚竭也。
214.消渴脉证
【原文】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而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讲义】
趺阳,胃脉也。《内经》云:三阳结谓之消。三阳指胃与大肠。热结于中,则脉浮而数。《内经》又云:中热则胃中消谷,是数即消谷也,气盛也。谷消热盛,则水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胃无津液,则成消渴,此中消脉也。凡渴而饮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消渴病也。东垣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即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以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此肾消也,肾气丸治之。
上述系糖尿之证,其病因盖以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血中含糖过多,肾脏不能截留,随小便排出,有时蛋白、脂肪亦由小便排出,故小便味甘或如膏如麸片也。糖尿病之患者多见食多善饥而羸瘦日甚,盖以糖为人体机能之原料。若排泄过多,消化器不病时,必思多食以代偿,然补偿有限,而排泄无度,其体内之脂肪、蛋白因需要亦均化成糖质而随同被排泄,故营养极度贫乏也。论其治法,则热者宜石膏剂,善饥多食,大便硬者,宜连苓大黄剂。阴萎脚肿者,宜肾气丸之类,起病之因,多由房室影响内分泌,更有由于多饮酒食厚味所起者,志之待证。
215.消渴之肾气丸证
【原文】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讲义】
男子者,言消渴之由于房劳也。小便反多,言消渴一般小便少也。本节证候不备,必兼见阴萎、脚肿、少腹不仁等,亦系糖尿病。兹将糖质在人体之新陈代谢情形略述如下。凡食物中谷类蔬果,皆含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机能之原料,经消化后,必先变为葡萄糖,然后吸收入血,血中糖的含量为千分之一或二。若食碳水化合物过多,血液不能容时则贮于肝脏,肝又不能容时,则化脂肪,贮于体内。待食少或病时,则脂肪皆还化葡萄糖,以补充血中之需要。糖质经过使用,供给精力,生成体温后,多解为二氧化碳及水,排出体外。若此新陈代谢机能发生障碍时,化糖过多或肾不能保留时,即成糖尿病。
中枢神经病、歇斯底里、神经衰弱、癫痫或神经病,及神经系统之器械震荡,如汽车撞伤等,或慢性消化系统症状,多见尿糖、多量尿、渴、瘦、皮痒、阴痒、隐痛、白内障、口臭、昏睡、两侧神经病。脊髓痨样症状往往见体温低下,目疾,牙齿、皮肤知觉消失。
阳性多石膏剂,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大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黄硝石汤、麦门冬汤。
阴性宜八味丸。本病感腰痛、坐骨神经痛者,以八味丸收效。
痒症用石膏剂无效者,八味、真武、附子剂为必要之方。尿量过多,夜间不能安眠者,附子剂多效。
【治验】
人患糖尿病,有柴胡与桃核承气证,因予合方加石膏。一周糖尿全失。又一人患发落,与大柴胡加石膏而愈。又阴痿,大柴胡汤愈。并志之。
216.消渴之五苓散证
【原文】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讲义】
脉浮微热,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热也。故以桂枝主表,苓茯、猪苓、泽治主里,而以多饮热水,助其外出下达之势,此治消渴之轻证。上节小便多,是阴虚热结。本节小便不利而微热,为客邪内入,故治法不同。糖尿病有因肾机能之紊乱而致者,本方所主也。
217.似消渴之五苓散证
【原文】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讲义】
尤氏云: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之变证。曰水逆者,明言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用本散去其停水。
218.似消渴之文蛤散证
【原文】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讲义】
《医宗金鉴》云:渴欲饮水,或小便不利,或水入则吐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唯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
按:本证非糖尿病,亦非尿崩证。
219.淋病症状
【原文】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讲义】
尤氏云: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所灼,水液结为滓质。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挛急疼痛也。
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而膀胱热,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淋漓不宣,故谓之淋。淋之种类,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所谓淋病,非专指淋球菌之传染病,凡尿利困难等证者属之。
又,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淋漓不畅,用透格散,即一味硝石,雪白者生研为末,每服一两。
劳淋,劳倦虚损,葵子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
气淋,木通煎汤下。
石淋,苦肉痛,尿不能出,则药末入铫内,炒焦,再研,用温水下。
【隋唐时期,医用衡制一律沿用古制,一两等于13.8克。】
220.胃热小便数证
【原文】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讲义】
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胃热则液干,故大便坚。便坚之原因,由于水液独走前阴,故小便数,与消渴胃坚证之214节同。
221.淋家不可发汗
【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讲义】
本节与《伤寒论》84节同。热结于下,内伤于内,故不可发汗。
222.小便不利之栝楼瞿麦丸证
【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讲义】
此下焦阳弱气冷,水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茯苓、瞿麦行水。渴是水寒偏结于下,燥火反盛于上,更以薯蓣、栝楼根除热生津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经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此之谓也。
小便不利有三种原因:大便溏而小便涩,为津液偏渗,治宜分利;热搏下焦,温热不解,治宜通泄;脾胃气涩,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治宜顺气施化而出。东垣以小便不通皆邪热为病,分在气在血而治之。如渴而不利者,为热在上焦气分,为肺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宜清肺泻火。如不渴者,热在血分,宜气味俱阴者以除热,泄其闭塞。
【方剂】
栝楼瞿麦丸
栝楼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药物】
瞿麦味苦,性寒。通经利尿药
药能:利水通淋,清血破血,明目去翳,堕胎,下血,逐膀胱邪气,长毛发。
药征:小便癃闭。
按:渴而小便不利,故非消渴。小便虽不利而未至溺如粟状,且无小腹急痛,故非淋也。知此治水病渴而小便不利之方。
223.小便不利三方
【原文】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讲义】
无表里他证,只见小便不利者,即闭证。不详病证而并出三方,示人随证选用,殆引而不发之义也。
【方剂】
蒲灰散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医宗金鉴》作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药物】
蒲灰即多年之蒲扇烧灰,有谓蒲席烧灰,止血利便。
药能:止汗,止盗汗,烧灰和粉扑身。血崩经血不断,烧灰酒服。
去湿热利小便。
白鱼味甘,性平。
药能:开胃下气,去水气,明目助血,疮家食之发脓。
乩发(血余)味苦,性微温。止血药。皂荚煎汤洗净,晒干,入罐烧焦,年久落发为佳。
药能:消瘀,止诸血。
盐味咸,性寒。利尿解凝药。
药能:除五脏癥结,逐水脏,解热解毒。
药征:小便不利,渴而好盐味者,溺血,吐血,牙出血。
按:蒲灰散主去湿热,利小便。滑石白鱼散主滋阴益气,利小便。
茯苓戎盐汤主除阴分水湿,利小便。
224.消渴之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讲义】
尤氏云:此肺胃热盛伤津,故以白虎汤清热,人参生津止渴。喻氏云: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而用之。东垣以治膈消。
225.小便不利之猪苓汤证
【原文】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讲义】热邪未消,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胃热下流,即小便不利。本方导热滋干,而驱胃邪下出,治小便淋漓,故为治膀胱积热之主方。
按:渴欲饮水各节,其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其水热结聚故也。一用猪苓,为其水热结而阴气复伤也。其水入则吐者,为热消而水尚停也。渴不止则用文蛤,为其水消而热尚在也。其口干燥者,则用白虎加人参汤,为其热甚而津伤也。同源异流,见证不同,随证施治,综错如此。
【习题】
1.何谓消渴证?
2.肾气丸主治之消渴,属今何病?是何病理?
3.试述小便不利各节之证及治法。
4.试述渴欲饮水各节之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