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路亭村
宁远路亭云龙牌坊:祭舜不扰民的历史禁碑见证
陈瑜
永州这本书,让你越翻越有味,深不见底。在宁远前往舜帝陵的大路旁,有一个路标——路亭村。很多游客就当做一个普通的村落,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行政村,但就在这个村子隐藏着一座让你惊世叫绝、雕刻绝妙、警示后人“祭舜不扰民”的牌楼。
路亭,顾名思义,古代官员祭祀舜帝途中休憩的地点。进入村落,从很远就能看到在空旷的田野中一个高大的牌楼,前方是一个半圆形水塘,靠近牌楼,无不为其高大、精巧所折服。据史记载,该牌坊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旌表该村举人王性所建。王性,明弘治七年(1494)进士。字一清,太平乡路亭(今九疑山湾井镇路亭)村人。平时注重积累学识、砥砺品行,文才品德堪为优异。就读县学时,即为祭舜礼生。登宏治己酉(1489)乡试举人,任广东陵水知县。考核称最,补任赵州知州。王性淡于仕途,力请休致,悠游九疑山林泉石间,深得士大夫钦敬。后立云龙牌坊以旌表之。清道光十三年(1748)又重新修建,民国十一年(1922)曾加修葺。2002年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坊高14米,宽14.3米,进深4.35米,全木结构,平面为八字形,四柱三楼,主楼为歇山顶单檐,檐下饰七层如意斗拱,以木雕花卉、人物(九八仙、水八仙、二十八宿、十八学仕)、龙狮装饰全坊,檐枋上有两排木雕人物,一排是八仙人像,一派是历代武将文臣,个个神态依然,栩栩如生。其雕刻之精细,真可谓惊世叫绝!
万历42年(1614年)观察史邓云宵奉旨祭舜帝陵,题为“王氏虚堂”, 王氏虚堂原为王氏宗祠,为祭陵所经之地,明清两朝官员祭祀舜帝陵,不得在老百姓家中住,常在此处中就寝用膳。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学家徐霞客游九疑,曾在此住宿两晚。据嘉庆元年《九疑山志》,高珩于康熙七年并曾前往九疑山祭祀舜陵。并作《宿王氏虚堂》诗一首:“不信苍梧画,蓝舆到始真。水穷三楚遍,山入九疑新。文献征前代,箕裘启后人。高堂秋乍爽,初月倍相亲”。 清代李世倬《憩王氏虚堂》:“ 家有鹅群帖,门临麓下田。太平乡不谬,拈句为君传”。清代程景伊《题王氏虚堂》:“ 曲径千山里,闲门一水涯。居名太平里,人比彦方家。累奕承先业,频平驻使车。深山耕且读,此乐更何加”。清代董邦达《题王氏虚堂》:“ 冈峦蟠郁水沦涟,不信桃源别有天。闻道章江仍望族,移来疑岭几经年。耕桑自乐当平世,诗礼无忘是象贤。他日槐堂开画锦,始知胜地有神仙”
后王氏祠内有“奉宪禁革”碑一方,立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上刻禁止祭舜官员征夫扰民的条文,是迄今发现较早的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文字记载。碑高1.5米,宽0.85米。直版楷书阴刻,共十四行,刻于清嘉庆四年(1799)九月。碑文内容为该村村民请求免除祭舜官员在村中膳差役告至县令吴绳祖。词称:伊户居近虞陵,每遇钦差按临,苦累不堪,业经乾隆十五年奉上宪禁革一切人夫、猪羊、什物、生兽并陆路塘坊、公馆、以及竹木柴炭、豆麻、灰草等件,毫不累民,案碑可据。又称:县至虞陵,程途仅五十里许,即直到九疑,何在伊户经过,勒民备办中缮,累害难休?为此,禀请赏照,以杜后累。县令查稽原碑,县民从前赴上宪控准,早已禁革,应赏照准,仍照前碑禁革。碑文中提及乾隆十五年曾“奉上宪禁革”有案碑可稽之事,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曾立“禁革”碑。也就是说此碑乃是第二次刻碑禁止祭舜扰民的见证。
宗祠内有一大匾“三槐世家”,此乃何意?“三槐”的名称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三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后来,王姓人家都喜欢过年时在大门上贴上“三槐世家”。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这种家风教育下,曾经出现很多名人,除王性之外,还有;清乾隆三十四年进士王定元; 清乾隆三十四年武魁王者弼;道光甲申年进士王建中;明洪武四年陕西三水县知县王楚源。得此舜帝风水宝地,也真的是地灵人杰。
历史在不断变迁,祭舜之风却延续至今,古代官员能做到不征夫扰民,各级大小官员都必须屈尊于此,不知如今的祭舜官员,可曾有扰民之举?可曾有奢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