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故城寻踪 东楚网

编写《黄石文化简史》,城镇演进,无法回避。
  城镇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落,乃至一代文明的缔造和泯没,多见诸于城镇文化的兴衰历史。
  就黄石而言,“梁置隋废”的西陵故城,是中古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城镇,它蕴含的文化信息让后人惊叹。
  让我们拂去尘埃,翻开典籍,走进历史深处,探寻“梁置隋废”的西陵故城,掀开其故事的面纱。
  
  考证三个“西陵”
  
  北魏郦道元用雄健俊美之文笔,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大地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使《水经注》成为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他在该书“江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汉章帝建初二年,封阴堂为侯国。江水东历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矶,有西陵县也。县北则三洲也。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
  百字记载中,从“巴口”以下到“西塞”之上,前后出现了三次“西陵”。因为西塞山,这三个“西陵”包括郦道元在内被许多人附会成一段因果故事,涌起的历史迷雾,到今天还未廓清。
  历史的刚性和硬度,在于过往的史实真实性;逃避历史就是逃避现实。
  先说郦氏文中的第一个西陵。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己亥,分秦南郡置江夏郡。西汉末年,江夏郡领县十四: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钟武。地理范围包括清初的武昌府、汉阳府、德安府、黄州府、安陆府的大部分。公元25年至220年,东汉江夏郡移治西陵。这段史实,《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均有记载。
  西陵在哪儿?《括地志》说:“西陵故址在黄州黄冈县西二里”,《元和郡县志》也应证:“黄冈县本汉西陵县地,故城在县西二里。”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此处西陵为“汉置西陵”,县治在鄂东的黄冈县西。
  再说郦氏文中的第二个西陵。
  它在《史记·楚世家》找到源头:“(顷襄王)十九年(—280),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279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278),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又见《资治通鉴》:“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三十七年癸未,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拔郢之战”。秦国占领了楚国洞庭湖周围的水泽地带、长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陆(今安陆县、云梦县一带)的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地域论,此处“西陵”在今天的湖北宜昌西。
  最后说郦氏文中的第三个西陵。
  《三国志·吴书·先主传》载:“黄武元年……是岁改夷陵为西陵。”也就是说在公元222年,吴国将鄂西的夷陵改为西陵了。从《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中可知,南齐以前,西陵县皆为汉置旧县,且在江北,亦即前文所述的“汉置西陵”。
  江南设西陵县起始于何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乐史《太平寰宇记》说,江南设西陵县,为“六朝所置”,杨守敬《水经注疏》言“盖梁所徙置也”,但都没有指出具体确定的时间。
  六朝顺序为:吴、晋、宋、齐、梁、陈。那么,江南西陵只有在梁、陈二朝才有设置的可能。再看郦道元去世的那一年,是公元527年即梁朝大通元年,时梁已建国约26年,距陈朝建立尚有30年。换言之,江南设西陵在公元527年之前。
  《隋书·地理志》在“江夏郡武昌县”下注云:“又废西陵、鄂二县入焉。”在公元589年即隋开皇九年,隋朝废西陵县,确证无疑。
  总之,此处西陵为“梁置隋废西陵”,存在时间至少62年,故治在哪,后文叙述。
  按理说,一代英豪郦道元,历览奇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那些地名、史实等等,经由《水经注》之文字,本应鲜活而又真我地反映自身,但恰恰在“西陵”之上,他一时恍惚,为后世争论埋下了“由头”。
  不过,可以断定的是,“汉置西陵”与“战国楚西陵”是风牛马不相及;“梁置隋废西陵”在“江之右岸”,与“汉置西陵”一江之隔,二者不同,也无懈可击。
  我们无意为自己作为“事后诸葛亮”而沾沾自喜。一部煌煌巨著《水经注》,有几处差错不足为奇。郦道元是人,不是神。关键是使用史料的人,不可人云亦云,要用历史的眼光,看穿遮蔽,直抵历史真实。
  
  “汉置西陵”并非“三国西陵”
  
  问题并未就此了结。有典籍说,“汉置西陵”为“三国西陵”。
  “汉置西陵”不再赘言。“三国西陵”出自陈寿历经10年而完成的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所载:“(宁)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权喜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这段话包含两个重要的史实:一是建安二十年,在对付关羽之战中,孙权嘉奖甘宁功劳,拜他为西陵太守,任职时间是公元215年;二是“西陵”亦即“三国西陵”作为地名存在,郡治在哪没说,但管辖范围是统阳新、下雉两县。
  这种含混不清的说法,一直到宋朝才有人站出来,试图给出具体答案。这个人叫罗泌(1131—1189),江西吉安人,于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撰成《路史》47卷,记述上古迄两汉之事传世。他在《路史·国名纪》中写道:“西陵:黄帝元妃,嫘姓国。作傫,同今江夏安陆间,故吴以安陵为西陵,有嫘氏、西陵氏。”他将“汉置西陵”与“三国西陵”合二为一。
  其实,罗泌之《路史》,多采谶纬伪书杂说,内容上穿凿附会,已被后人批评,所以罗泌的“三国西陵”说不可信。
  奇怪的是,1921年刊本的《湖北通志·舆地志》,竟采用了这种说法:“西汉地理郡国志,江夏郡皆有西陵,晋地理志属弋阳郡,《史记正要》引《括地志》,谓其故城在黄州黄冈西二里,《方舆纪要》言在府东北,《水经注》云‘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盖即《吴志·甘宁传》所谓‘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二县’者,楚之东境也。罗泌盖以今为黄冈之西陵。惟吴无改安陆为西陵,事未知所本。”
  这段话不仅将“汉置西陵”与“梁置隋废西陵”相混淆,而且把“三国西陵”作为“汉置西陵”与“梁置隋废西陵”之“嫡传”。
  倒是《中国地名大辞典》有正本清源之意味:“西陵:汉置,为江夏郡志。东汉为荆州江夏郡志,晋属豫州弋阳县,南齐郢州西阳郡志,梁废。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又,三国吴置,在今湖北蕲水县西南,吴甘宁拜西陵太守即此。”“汉置西陵”与“三国西陵”不是一回事,“三国西陵”在蕲水县西南。
  蕲水县非浠水县,是今之蕲春县。《新唐书·地理志》“蕲春县”注云:“武德四年(921),有蕲水县入焉。”一言蔽之,“三国西陵”在蕲水县西南。
  “蕲水县西南”又是一个大致的方位,大概包括蕲水县靠近长江边、江对面的富池口(即下雉县)一带。换言之,“三国西陵”不可能是“黄州黄冈县西二里”的“汉置西陵”。
  
  “梁置隋废西陵”在西塞山
  
  西塞山为断江雄塞,自古为兵家扼守长江中游战略要地,从东汉末年到六朝,与朝代更迭的几次战争都发生在这里。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公元199年前修筑的黄石城,见证了刀光剑影;西塞山侧道士洑渡口,沟通南北,摆渡了将帅官兵、黎民百姓。无论是政治因素、自然条件,还是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西塞山完全能承载一座城镇容量。更何况中古、近古典籍都直言:西塞山,六朝时尝设西陵县,盖梁所徙置也。因此说,“梁置隋废西陵”就在西塞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