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四:不会讨论何以做研究

一、你确定你是研究生吗?

日前,有一位考研的同学问我,书和论文都看懂,但自己就是写不出来。我告诉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不讨论,就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老师,我不敢问,怕人家说我的问题问得很幼稚。”我说你不问不是永远都幼稚吗?“老师,我不知道问什么。”不少学生只会问,“老师,考什么呀?怎么考?”面对这些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研究生,我很无语,心里不免存疑:你确定你是研究生吗?

令我最头疼的学生就是没有问题意识,与老师交流提不出问题来。对他学过的东西看似他都懂,其实你一问才知道他并没有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作为一个研究者,一要有好奇心,对于求知的东西一定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它,提问和追求就是打开求知领域大门的钥匙;二是要有质疑的态度,对一切未经检验和取得共识的东西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其中的谬误展开批判,因此拷问是必须的。总之,学问、学问就是指在不断提问中学习。

有的同学说我就是问不出来呀,怎么办?我认为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缺少提问的习惯,陷入老师怎么讲我怎么做,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惯性思维。还有的人羞于启齿,怕老师说自己问题提的幼稚,你老不问那岂不是总是幼稚无知?二是不知道怎么问,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种书读得不多,知识积累和理论修养不够;一种则是“学而不思”,满足于会看会背,其实是不求甚解,更谈不上怀疑批判。不管是懒得问还是不会问,都说明没有进入研究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这一状态呢?首先要有意培养自己勤思考爱发问的思维习惯,讨论问题可以不拘形式,可以一对一的师生深入讨论,也可以组织集体讨论,确定某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也可以就某领域无主题的漫谈,还可以组织不同学科的人展开跨学科的对话。可以正式的,如论文的开题会,也可以非正式,茶余饭后的短暂讨论。重要提要把讨论出来的成果记录下来,那么一两个有价值的点一两句有意思的话,也可以迸发出研究的灵感。

学术的讨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前或之中与他人或众人的交流与对话,一种是形成文字并发表的商榷或批评。前者是最为常态的,它是研究前的酝酿和准备,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来一场头脑风暴般的思想碰撞。后者因要正式发表则要严谨得多。如我和另两位学者讨论后发表的《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的弃儿——与周鸿铎教授商榷》(支庭荣教授执笔)、《大数据研究经典的研读与批判——读维克托·迈尔-舍恩佰格〈大数据时代〉有感》,其实可视为一种学术对话。

二、讨论是学术研究该有的状态

我的不少研究就是在诘问中找到选题,就是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做出来的。例如《〈焦点访谈〉是评论节目吗?》一文,就是从对《焦点访谈》是评论节目的怀疑中展开分析,进而探讨电视评论的节目形态。《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多远?》一文就是针对网络直播未来发展这一大问题所进行的回答,对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个研究,如果你能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解答就是一个好的研究。对真问题视而不见,可能你就会失去一个好的研究选题。

国外的大学有很多课堂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你问我答,你争我辨,独立思考能力就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提高。这也是国内与国外教育的差距所在。这里有国内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落后的原因。即使在老师之间,研究者之间也很少讨论问题,这是我刚到高校工作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表的论文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却很少,这也是不少学术期刊编辑们的烦恼。

学术讨论就是跟老师跟同事跟同行跟同学对学术问题展开交流,可以相关领域的人讨论也可以跟不相关领域的人讨论,后者我们叫做跨学科对话。凭心而论,目前许多高校的学术氛围并不浓,那么就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学术氛围。身边如果缺少这种可以一起讨论的人怎么办?那你可以到网上找。我就曾通过邮件请教陈力丹教授并与他讨论问题,而那时我们还未曾谋面。早已是教授的我也不耻下问,向一些年轻教师请教。我认为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长幼尊卑之分。你可以向前辈请教也可以与晚辈讨论。

我每到一个学校讲学,对该校办学能力和学生水平的考察主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判断出来。能提出有思考有价值问题的老师和同学,我都会高看他们。我也因此在学界交了不少朋友,他们有的是大师级,有的只是普通学生。多跟老师同学讨论问题,通过讨论既可以发现自己不足还可以发现真理与谬误,进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当然,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集思广益的同时,也要坚持独立思考也要做足功课,力求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讨论。当然,你不动脑筋只想要现在的答案,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搭理你。

不少人身边可能学术资源较为匮乏,难以营造讨论的学术氛围,怎么办?有了互联网好办多了,可以通过邮件、公众号留言、私信等形式来提问和讨论。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会提问,问题不要太大,当然也不能太水,这里说的太水不是指水平低,而是没用心,没有真问题。二是对于一些专业问题,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不过现在有了付费问答服务,专家学者可以在上面解答你的专业问题。比如我在知乎上就开设了问答账号,你打开以下二维码就可以提问了。

相关文章链接: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一:做研究从看论文开始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二:从质疑和追问中找选题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三: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0)

相关推荐

  • 骆耀军:参加海外学术会议(麦吉尔大学学习速记五)

    3月16-19日去多伦多参加了2017年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以下简称AAS)年会,自己没有提交会议论文,纯粹是走马观花体验一下而已.回过头来想想国 ...

  • 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问艺术

    我做学生时,听过很多学术报告,做老师之后,也为学生作过很多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学生比我们当年活跃得多,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听过报告之后,常常踊跃提问.有的学生会在提问前先做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九:研究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在研究生开题的讨论中,不少同学往往在选题没有完全确定,研究的问题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大谈他(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似乎研究方法没选对其研究则无从谈起.我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研究方法难道不是为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四)

    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把它用来做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当然是找资料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到知网上检索文献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找资料.找工具,找人.前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三)

    五.研究的资料怎么找? 不少人在刚开始做研究时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匮乏或者不知道怎么找,这样做起研究来就会有一种"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在此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1.文献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二)

    三.做好研究的初心和定向 一.好奇心比功利心更重要 现在有不少人写论文功利心都很强,往往到要毕业拿学位或评职称时才临阵磨枪,或者研究还没做论文还没写就想着如何发表.我很反对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平时没有关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一)

    一.做研究从看论文开始 我认为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成果的自然呈现,论文与研究是水到渠成的关系,当然写作技巧与规范也是必要的,但相比研究来说它是次要的,故此我愿意将研究心得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八:做好研究的原动力

    做科研是一项高尚而光荣的工作,但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也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果以此为业,你不仅要耐住寂寞,还要甘于清贫.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为什么要做研究?或许有人说因为我喜欢,因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把它用来做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当然是找资料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到知网上检索文献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找资料.找工具,找人.前两者基本属于一般应用,最后一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五:跨学科是研究的增长点

    新闻传播学有跨学科的传统,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本身就是依靠吸纳其他学科的学术营养成长起来的.但后来却慢慢陷入"内卷化"的泥潭,除了一些有必要的学术梳理和理论整理之外,不少研究者要么做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五:研究的资料怎么找?

    不少人在刚开始做研究时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匮乏或者不知道怎么找,这样做起研究来就会有一种"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在此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文献检索与相关扩展 做研究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