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更多的车,赚更多的钱!斯特拉独资建厂就能实现这个愿望吗?
相比消费者对特斯拉朝圣般的追捧,投资行和业内人士表现出来的是冷嘲热讽。投资人士认为其资本杠杆太高,结构上无法盈利;汽车圈其他同行亦表现出对斯特拉不看好的态度,包括调侃特斯拉只是富人的玩具、电池技术以及整车的管理系统上未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导致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前景并不明朗……
而随着进入七月股票下跌,受关税影响,全系价格上调等一系列问题袭来,都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焦头烂额,仿佛刚刚才宣布的Model 3达成5000辆/周的目标产能,所产生的喜悦感也只是那一两秒钟的事情。
不过,近日曝出一组斯特拉在华建厂的新闻,给了屡屡受挫的斯特拉多了一些转机。
7月10日,特斯拉公司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正式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特斯拉公司将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Gigafactory3),该项目规划年生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新的转机
早在一年前,特斯拉在华建厂的消息便在网上不胫而走,随后上海电气集团和特斯拉纷纷发布澄清公布。事实证明,行业内所谓谣言,无非是“遥遥领先的预言”罢了。
在此次合作签署上,特斯拉选择了独资,“司马之心昭然若揭”:
一:避免中方合资方偷师,把技术用到自主品牌方面;
二:斯特拉也能够按照自身品牌的发展意愿进行战略布局,避免与合资方出现意见冲突;
三:在品牌利润的提升上,没有多一家企业分羹,何不乐哉?
而特斯拉选择在华建厂,在轱辘哥看来,也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能够解决特斯拉在华产能不足的问题。由于受到关税的影响,目前特斯拉全系在售车型都进行了价格的上调,在这方面,而引得消费者的不满,后期势必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能在产能上满足国内消费者,那么特斯拉可以节省下一大部分关税费。
其次,在成本的把控上,斯特拉选择在国内建厂,能极大降低人力成本。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汽车装配工人平均时薪大概是上海普通装配工厂的2.8倍左右。很多企业选择在华建厂,除了深耕本土的考量,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对产品成本的考虑。
2
销售更多的车辆,赚更多的钱
“销售更多的车辆,赚更多的钱”,这就是大众、通用、宝马等车企进入国内市场后的真实写照。现在中国市场已成为众多品牌实施全球战略中关键的一环,中国市场的占比持续攀高,吸引了更多的外企进来。
特斯拉对中国市场谈不上依赖,但对其品牌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7年,特斯拉在华营收额突破20亿美元,约占特斯拉总营收的17%。此次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的合作,能助力斯特拉产品销量的增长,以此推动整体品牌销量的提升。
此外,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需求逐渐增加,也给了特斯拉更多的机会。根据工信部的规划,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要达到近300万辆,占比10%。加上国内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国市场势必成为特斯拉发展壮大的有利土壤。
在用户看来,特斯拉选择在华建厂,产品成本的降低,售价自然随之下降,未来特斯拉以望通过更低的售价掠夺更多的消费群体,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3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过,在特斯拉的背后,还有一大堆的问题有待解决。
在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内部已有近10位高管相继离职,指挥官少了左右臂,如何打赢一场硬仗?在高管辞职中亦透露了他们对特斯拉不看好的信息。在之前马斯克在致全体员工邮件中,宣布特斯拉周产5000辆Model 3目标终于达成之时,有内部员工爆料,他们一直在利用休息时间来投入Model 3的生产,为了完成产能任务,还从Model S部门调配员工。
从这个事情反馈看,特斯拉明显出现人手不足问题,然而在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前四天,马斯克却宣布特斯拉将裁员9%(约4000人),并言之凿凿此举是为降低开支,以希望实现品牌盈利。
盈利是特斯拉面临的又一问题。自2014年上市以来的三年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特斯拉,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其能够马上翻盘?
除了品牌自身经营困难,奥迪、宝马、奔驰等大佬型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强势崛起,也让特斯拉感到提升销量、以实现盈利变得迫在眉睫。而独资虽然能够独享技术资源和独享利润,但是和其他合资品牌比较,特斯拉没有中方合资方的合作,在本土用户需求和市场布局上把控上自然比较薄弱。
《三国》中,曹操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对其统筹大局和生存能力的认可;在孙权掌管权势之后,多次挽救江东于危难之中。特斯拉在被大众集体看衰之下,也一直支撑到现在,亦有孙权顽强之气,这种感觉颇有被围观,进而回击之喜感:
“应该不行了吧!”
“还能再撑几个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