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十,从数据可看出什么优势和不足?
上海论文排名高于PCT专利
这是上海首次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榜单上跻身前十,从2017年的第十九位到2019年的第十一位,再到今年的第九位,反映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
笔者在科技集群排名表上发现,上海的科学出版物(SCIE论文)有122367篇,排名世界第六;PCT专利申请量为13347件,排名世界第十一,两者差距较为明显。
一方面,这说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论文产出量在全球名列前茅。而且从最近3年统计数据的变化情况来看,上海是SCIE论文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020年统计数据较2018年的增幅高达19.81%。
另一方面,则说明上海的创新型引擎企业不够多,因为申请PCT专利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国际市场布局,申请主体大多是有志于“出海”的创新型引擎企业,这类企业研发投入大,全球布局积极。近年来,上海企业的PCT专利申请量在持续增长,但呈分散状态,每年申请量很大的企业仍然较少。可喜的是,2020年统计的上海PCT专利申请量较2017年增长了72.93%,显示出这座城市的企业创新实力在快速提升。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还显示,化学是上海SCIE论文发表最多的学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化学论文数量排名前两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学科都是大学科,比如化学包含材料化学、催化化学、生物化学等很多领域。数字通信是上海PCT专利申请最多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申请量最大的企业是上海中兴通讯技术公司。
上海可以向东京科创借鉴什么
除了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东京中小企业的研发也十分活跃。大田区的机械金属加工、京滨区的印刷设备、千代田区和港区的机器人等产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通过灵活性经营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东京-横滨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视为一个城市集群,也值得关注。横滨是神奈川县的县厅所在地,承接了东京科技创新催生、支撑的诸多产业。东京与周边的埼玉、千叶、神奈川等7个县组成多核心、多圈层的“东京都市圈”,是全球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东京都市圈”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发达的轨道交通较好满足了这个区域远距离、高强度通勤的出行需求。圈内各城市产业分工明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如埼玉、千叶、神奈川集聚了大量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产业。
上海可借鉴东京的成功经验,在科创中心建设中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
1.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改革国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加快培育民营和国有创新型引擎企业,并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早日成长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引擎。
2.破解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难题,加快培育专业化众创空间,从而催生出更多创新型企业,也吸引更多风投进入上海。清科数据显示,上海企业吸引的风投在2017年达到顶峰,此后有所下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程中,加强与苏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上海可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医疗资源丰富、自贸区制度等优势,促进苏浙皖企业与上海高端创新要素供给对接。《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把广州、深圳、香港作为一个科技集群,排名高居第二。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上海与周边城市也将被国际组织视为一个创新协同明显的科技集群。
俞陶然,上观新闻记者;张宓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研究员;朱学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本文改编自上观新闻。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