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原文朗读】
季氏:指鲁国的总理大臣季康子,鲁国的实权掌握在三家大夫手中,分别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其中季氏家族的权势最大,此时季氏的当家人叫季康子。周公:并不特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而是泛指,指的是周天子王室的“王公贵族”。求:姓冉,名求,字子有,也叫冉有,比孔子小29岁,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为人谦虚谨慎,多才多艺,尤其以擅长“政事”著称,是孔子非常喜欢的一个学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帮着季氏聚敛钱财,使其财富越来越多。小子鸣鼓而攻之:小子,弟子们。大张旗鼓,公开声讨他。此处的“之”一字双关,既指冉有,也暗含季氏。季氏作为鲁国的卿大夫,比周天子王室的那些公卿们都富有了,但冉求还帮着他聚敛财富,使其钱财越来越多。孔子生气得说“小子们呀,这人不是我的门徒呀,你们尽可以大张旗鼓去声讨他”。在上一章中,孔子说“过犹不及”,凡事做过了头或者不及都不好。到了本章,论语的编撰者马上就用冉求作比喻,展现了一个“不及”的典型。到了下一章,紧接着就展现几个学生的“过之”。冉求有什么地方存在“不及”?不是说他学问上不及,而是说他为政上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本章的主角是冉求,冉求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孔子非常喜欢的一个学生,《论语》中提及了十六次。冉求是孔门十哲之一,和子路同列“政事科”的高足。孔子虽然非常赞赏冉求,但批评起冉求来也毫不留情,在《论语》中有好几处批评冉求的记载。尤其这一次最为严厉,甚至不认这个弟子了,还号召所有弟子敲锣打鼓去声讨他。那么冉求这一次做了什么事惹得老师如此大发雷霆?这还得从冉求与季氏的交往和关系说起。孔子早就看出来冉求有治理政事的才干,在《公冶长篇第五》中,孟武伯向孔子询问几个弟子的能力,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shènɡ)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在孔子50多岁出仕为官时,就把冉求带在身边。后来孔子与总理大臣季桓子政见不合,便毅然而然辞去了官职,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历程,冉求也坚决跟随着孔子。过了几年,季桓子死了,临死前他告诉儿子季康子,我很后悔没有挽留住孔子,你应该把孔子请回来。季康子身边的谋臣提醒季康子,我们不能贸然马上就把孔子请回来,先把孔子的学生冉求请回来试试吧。季康子便派人把冉求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请了回来,一试用还真不错,之后季康子便对冉求一直信任有加。后来在冉求的建议下,季康子下定了决心,把孔子从卫国请了回来,尊孔子为国老,相当于今天的最高顾问,至此,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历程。孔子回国后,季康子和其他大臣以及国君鲁哀公对孔子都非常尊重,也时不常向孔子请教。这段时间,鲁国与齐国一直在打仗,也与其他国家战事不断,国库越来越空虚。季康子便想出了一个增加税收的办法,他先来问孔子,孔子不同意。但季康子并没有听孔子的,而是让冉求加紧实施,冉求不可能不知道老师的态度,可他仍然辅助季康子搜刮民脂民膏,其中一部分肯定会进了季康子家族的腰包。所以孔子大发雷霆,说季康子已经那么富有了,你冉求还帮着他聚敛财富,我没有你这样的门徒,并号召所有弟子们说,小子们,你们可以敲锣打鼓去声讨冉求!有的学者解读说,是因为冉求不听老师的,老师才这样大动肝火。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之前孔子也批评过冉求。在《八佾篇第三》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ǔ)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zēng)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什么意思?季氏想去泰山祭祀,只有天子和鲁君才有资格祭祀泰山,季氏这么做是僭越礼制的行为,孔子便对冉求说“你就不能劝劝季氏么?你劝阻他反而是救他呀”。在《雍也篇第六》中,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画”。这段话什么意思?孔子屡次批评冉求,冉求便对老师诉苦说“我并不是不赞成老师的说法,只是我力所不及呀”,孔子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你不是力不足,真正的力不足是走到半路筋疲力尽了,你是自己给自己画了一条线,你是根本不敢越过这条线呀”。我们再与儒家经典《大学》相互参照一下,《大学》中借用孟献子的话说“百乘(shèng)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何谓“聚敛之臣”?说穿了就是“盗贼”。只不过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盗取老百姓的血汗,不像打家劫舍的强盗那样明火执仗罢了。使用这样的臣子难道不是君主的耻辱吗?民心是国家的根本,季氏搜刮民脂民膏以肥私囊,置民众生死于不顾,肆意强化对人民的过分剥削,他该得到何种报应,这是当政者自己的事情。而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不能劝止也就算了,但他却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帮助季氏肆意妄为,完全背叛了老师的教诲,也完全背离了为臣之道。你要知道,一项旨在收刮民财的祸国殃民政策的出台,会导致多少贫苦的下层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所以这次冉有的作为,真的把老师给气着了!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章到底要展现什么道理?冉求虽然已经十分优秀了,孔子也非常喜欢冉求,但功是功,过是过,你有优点我就夸你,你要做错了事,我就毫不留情绝不护短。尤其是替季氏搜刮民脂民膏,你没有去制止,不是因为你“力不及”,而是因为你“心不及”。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会常常遇到冉求和孔子的这种情形。其一,作为下属,如果你在工作中发现你的上司贪赃枉法,你怎么办?你在某个公司打工,发现你的老板偷税漏税,你又怎么办?正确的方法就是先劝之,劝之不听则揭发之则离开之。假如你像冉求那样不但不履行劝阻之职责,反而去帮助他欺上瞒下,甚至助一臂之力,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必定会沦为人皆喊打的“冉求之流”。其二,作为老师或上司,如果你非常喜欢的人犯了错误,你该怎么办?是替他掩饰,还是功过分明秉公处理。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