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卷、560万字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终于出版

来源:人民日报2020-12-15 10:32作者:田大宪共12卷、560万字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终于出版了,这是当代《史记》研究学人不懈努力,付出二十余载心血的成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余年历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智慧和力量。《集成》以资料搜集的全面性、类别整理的学术性、问题探究的前沿性、系统检索的实用性,成为当下《史记》研究重要的工具书。它充分吸收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在集成式整理中呈现其流变轨迹,对零散评论进行专题汇聚、深层梳理;以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与魅力,引导读者理解、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本书充分借鉴《史记》研究成果,爬罗剔抉,披沙拣金。引用中国古代《史记》研究著作420余种、现当代《史记》研究著作260余种、海外汉学研究文献100余种、考古资料200余种,以及一批代表性学术论文。千余种著述的体量规模,是以往《史记》工具书无法比拟的。但本书并不限于单纯的资料汇聚,以“汇校”“汇注”“汇评”为其主体。“汇校”吸收校勘成果,以辑录他校为主;“汇注”罗列各家“字词义诠释、句义段义以及天文地理等考释”,从不同角度予以申说;“汇评”涉及对文句文段的评价。这样的设置编次清晰、简而有序,能够对海量资料进行辨识和容纳,是以学术为导向,博采众长、守正创新的深度融合。微观探究与具体考证相结合。《集成》从《史记》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点”,使其得到深入阐发,又通过“点”的连缀与组合,丰富对具体问题的阐释与补充。本书借鉴《左传》《史记》《史记索隐》《史记评林》等古典文献的评论体例与方法,以编者按、篇评、研究综述的体例顺序予以评说,形成其梳理问题、分层评说的叙事逻辑。其中,“编者按”的设置颇为灵活。内容上或是一般的交代说明,以为补充;或是在某一注评之后,引述与之不同的资料;或是概括某一问题的各家观点,提纲挈领;或是在某一校注的基础上,有所考证;甚至列举某一具体问题的代表性论文名目,以为延伸。因其灵活,衍生出众多的微观话题,无形中拓展了研究广度;因其具体,需要加大分析力度,无形中开掘了研究深度。而“研究综述”在校注评引述的基础上,对所涉问题加以提炼与升华。如《殷本纪集成》研究综述,就围绕商名称、商族起源、商王朝历史地位及影响等六个方面,集中概括、提炼申说,将前沿探究与深度评说结合。重视考古,在参验中探索新途。传统的《史记》研究多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缺乏考古材料支撑,这既因研究条件的局限,也在于研究方法的缺失。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考古与文献结合的“二重证据法”。50年代末,陈直先生继承了这一方法又有所拓展,利用出土木简、汉铜器、封泥、汉印等考古材料进行考释,为《史记》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集成》依托大量新出土的考古发掘资料,对《史记》记载加以参验补正,成为《集成》的一大创新。一是补正、补足《史记》记载的历史细节,二是使简括交代获得具体指证,三是通过考古文物图、遗址照片、都城示意图等,再现某一叙事的历史图景。《集成》借助考古、图像等多重证据,对《史记》文本做出新的解读,使考证更为精审,历史叙事更加鲜活。(田大宪)[ 责编:谭朋美

(0)

相关推荐

  • 《史记》在中国,《史记》研究也在中国——《史记研究集成》评述

    那是陈寅恪先生笔下"群趋东邻受国史"的时代.日本学者泷川资言于1934年出版<史记会注考证>一书,日本学界视为奇宝,国际汉学界给予高度评价.于是有"<史 ...

  • 《史记》读本十种 | 尔雅书单11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的<名家讲史记>精选了<文史知识>杂志创刊三十余年以来诸多名家有关<史记>的赏析.解读.分析文章16篇,其中既有宏观上对<史记 ...

  • 从“王于兴师”到“百乐咸奏” 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读后

    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学界在研讨苏秉琦先生最早提出古代国家形成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以及三模式(原生型.续生型和次生型)的理论与方法时,著名学 ...

  • 古代中国文明的图谱描绘

    <九个汉字里的中国>,郭永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 2020年最明亮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学术底色,毫无疑问应该归之于"中国文明"或"文明中国"- ...

  • 一个未被西方认可的王朝,​延续了471年,国号是中国人代名词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治病时,偶然从药渣中发现了甲骨文的存在.并由此发现殷墟,但由于当时技术.环境都不适合,一直到1928年才开始正式考古发掘.这一次的考古发掘十分重要, ...

  • 荐读|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

    摘要 神话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历史.远古的神话和后世的历史叙事在社会功能上是一致的,都是用神圣叙事来证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制度.所以,我们不能根据神话情节的虚构性来否定神话所要证明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在此, ...

  • 何驽:洪洞万安陶寺文化遗址与舜的起家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经历了四十三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条考古.文献.人类学三股证据链绳,证明距今4300~4100年间,陶寺早期都城可能为尧王族都城:距今4100~4000年中期都城可能为舜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9

    都说上古史是层累而成,不真实不靠谱,我倒觉得我们的上古史肯定是有说道有沿袭的,绝不可能是无中生有,依靠考古恐怕是说不清的,还是要结合文献才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漢字學,才能理解中國历史的起源.研究黄帝时 ...

  • 熊江梅 | 中西历史演化叙述模式比较

    摘 要 提要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形成了重要的传统,并因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对于历史观念的差异性理解,而形成普遍史与通变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叙述模式旨在揭示线性发展背后隐含 ...

  • 第1473篇  文明的源头在哪里

    文明的源头在哪里--"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