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苏轼和他的朋友圈

作为历史上留下最多“背诵全文”作品的大文豪,

苏轼在书画等艺术领域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同时也因为他高雅的生活品味

豁达的人生态度

而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与生活情趣

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这使他本人成为备受景仰的文人典范。

今天,让我们借助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古画。

清康熙辛卯年 顾樵 《西园雅集图》

武汉博物馆藏

顾樵(明末清初),原名小度,字樵水,号若耶,江苏吴江人。善书,工山水,师法沈周,入能品。曾与顾炎武、归庄等结“惊隐诗社”,以民族气节相激。这件《西园雅集图》为青绿山水,设色古雅清润,构图饱满有序,笔墨精细工秀。

著名的一次集会

北宋元祐初,位于东京汴梁安远门永宁坊的西园内众星云集。西园主人驸马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李公麟等十五位友人到园中聚会。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这样的“豪华聚会”在历史恐怕也只有东晋的那一次“兰亭集会”方可匹敌。李公麟乘兴而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

传·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局部)私人收藏

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花园。王诜幼好读书,长有才誉,被神宗选中,将英宗的女儿嫁给他,官驸马都尉。王诜好书画,家有宝绘楼,收藏法书名画,精于鉴赏,苏轼为之记。他广交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析奇赏异”,酬诗唱和,却“十年不游权贵门”。

南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美国纳尔逊艾金斯博物馆藏

由于参加集会的苏轼、苏辙、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都是千载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膜拜,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如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尤求、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常见的题材。

明 唐寅《西园雅集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现代的学者认为,从事件而言,《西园雅集图》中所描绘的16人同时参加的“西园雅集”在历史上并未发生,因为找不到16人同时齐聚京城,汇集王诜府邸的机会,且其时有的画中人物并不身处汴京。而且他们聚集在一起也并不是每次都有弹琴、赋诗、作画、题石、谈禅、论道等活动,而是有时赋诗,有时作画,有时谈禅论道。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园雅集”不是某一次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而更倾向于是一个臆想的产物。

下面,我们将以顾樵《西园雅集图》中的五组人物为线索,探寻苏轼和他那个年代的文人交游。

01

作书

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

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

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

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

坐于石盘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

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

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下同)

东坡先生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

苏轼与几位好友泛一叶小舟,

赤壁之下饮酒赏月,

酒过三巡,道士杨世昌吹起长萧,

其声如泣如诉,苏轼不禁黯然神伤,

他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

杨世昌感慨生活如此的美好,只可惜人生太短暂。

如果能长久地拥有这明月清风该多好!

苏轼在面对杨世昌的伤感时回答道:

我们必须接受人生命的短暂和有限,

天地万物,各有其主。

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

唯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

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

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

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

又何必担心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

苏轼的一番妙语使大家豁然开朗,

大家又开始开怀畅饮,

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深,

大家横七竖八,睡在船上,

直到天色大亮……

宋 乔仲常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

该图是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品由溥仪从故宫带到天津,再由天津带至长春。现在,画的前半段已经被人切断,已遗失。在这幅画中,苏轼有着鲜明的面部特征。有研究推测,这幅画的作者乔仲常有可能见过苏轼。

宋 马和之 《后赤壁赋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马和之主要刻画了“登船而返”,“遇鹤”的场景,为《后赤壁赋》中承前启后的核心部分,既展现了苏轼的豪爽率性,又传递出道家仙寿出世的内在寓意,使观者见图而达意,是画家构图选景的高妙之处。画面清灵脱俗,动感强烈,笔触飞动潇洒,但法度细腻、严谨,体现出身为士大夫,兼备画中行家和文人士气于一体的独特绘画风格。

北宋乔仲常之后,历代许多画家都画过《赤壁图》,高俊陡峭的赤壁之下,苏轼的身影,还有那一叶扁舟,都显得那么渺小,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有赤壁留下来,坚韧如初。

明 仇英 《赤壁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晋卿

王诜(1048一1104)

字晋卿,太原人,居开封。尚蜀国公主,官驸马都尉。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往来,是北宋重要的收藏家,也是著名画家。画山水远法李思训父子,善作青绿山水,近学李成,好写幽谷寒林、平远山水。

论绘画成就,王诜足以比肩崔白、郭熙;论文学水准,亦能与苏轼相互次韵、彼此唱和;论行端,他交游广泛,时人称赞有“王谢之风”,为了解救深陷乌台诗案的苏轼,更不惜以身犯险,同陷其罪。

王诜的交游与成就,同他的驸马身份密不可分,但他也受困于这种身份,不能结交要臣,无法施展抱负,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志向,活得放浪形骸、纵情声色。

北宋 王诜《烟江叠嶂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烟江叠嶂图》是王诜与苏轼的唱和之作。长卷之中,近景与远景频繁反复地交叠,山崖犹如海浪般涌起而又平息。墨气淋漓湿润,烘托出朦胧的氛围;笔迹拖泥带水,流露出强烈的情绪。江烟弥漫、水天无际,情思与感慨,全部汇入山水尽头的一片迷茫之中。

苏轼拔王诜《烟江叠嶂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卷后题跋中,苏轼告慰好友: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王诜却不以为然,唱和道:苍颜华发何所遣,聊将戏墨忘余年……

北宋 王诜 《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故宫博物院藏

蔡天启

蔡肇(?~1119)

字天启,润州丹阳人,理学家蔡渊之子。北宋画家,能画山水人物木石,善诗文,著有《丹阳集》,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蔡肇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在京师开封任官时,画平冈老木,余纸请李公麟画远水归雁和舟楫,早萌退隐之意。

北宋 蔡肇《仁寿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肇与米芾、李公麟、王诜等人交游颇深,在书画也很有成就。不过他的画迹流传稀少,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 《仁寿图》。

北宋 米芾《盛制帖》故宫博物院藏

《盛制帖》是米芾早年所书,内容主要是向好友解释没能谋面的原因,其字势飞动,笔墨清润,反映了米芾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董其昌在题跋中推测此札的收信人正是蔡肇,他是米芾的好友,米芾的墓志铭便是由其撰写的。

李端叔

李之仪(1048~1117)

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人。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作为元祐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极为深刻。李之仪的《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而《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七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苏轼如兄若师。苏轼被贬,李之仪甚为不平,他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旋即复《答李端叔书》,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与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乐趣。此间,还有苏轼《与李公择书》《次韵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

北宋 李之仪《汴堤帖》 故宫博物院藏 

《汴堤帖》是李之仪向友人陈述近况的一封信札,其点画劲健,结体上紧下松,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点。

苏轼去世后不久,其亲密的门人弟子也大多渐次凋零。李之仪有感于此,便主动承担起传播苏轼作品与弘扬苏轼风范的使命。在其著作中保留的大量与苏轼相关的内容,也成为后人在研究苏轼生平与艺术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苏子由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御赐澄清堂,宋贤六十五种帖,清刘恕摹刻,清嘉庆十二年刘氏寒碧庄拓本中的苏辙书法,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苏轼和苏辙相提并论,这一习惯自兄弟二人登上历史舞台起,就一直存在。在时人的印象中,苏辙不仅与其兄的政见完全相同,而且还是苏轼思想坚定的追随者与执行者。不过一些新的研究也指出,他们对待一些人事(如蔡确、李清臣、朱服)并非完全毫无分别,对待一些政治事件,二人也有各自的观点。可以说,兄弟二人对人对事的交往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天地。

黄鲁直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是东坡的弟子,在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艺术成就最高,在诗书方面无不走与老师不同的道路,有开派的警醒和能力,与苏轼也最亲密,世称“苏黄”。

宋代文豪之中,黄庭坚的个性很特别, 他没有苏轼的锋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淳厚。淡泊名利、不苟附进,几经宦海沉浮而不怨,多遭亲故离别而不伤。他既不饮酒,性格也并非豪迈放逸,但如若用心观察他的笔墨,挥洒变幻之间有着超乎常人的从容,笔势虽然强健,气质却不骄矜。

北宋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跋历来为世人珍视,与苏轼的《寒食帖》合称“双璧”。黄庭坚善于把握单字内部结构的疏密,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在艺术创作观念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同时又有独特的个人见解,二人时常交流切磋,彼此互相启发,从而形成了一种介乎于师友之间的情谊,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黄庭坚与苏轼之间关于书法的争论向来为世人说称道。《独醒杂志》中记载有一段二人对话。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说罢两位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宋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卷为黄庭坚在50岁时所作,是他的草书代表作之一。

02

绘画

幅巾野褐,据横卷画归去来者,为李伯时

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

跪而作石观画者,为张文潜

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

李伯时

李公麟(1040~1106)

舒州人,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他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

画中的作画之人,是被誉为当朝第一画师的李公麟。他一生勤奋,作画无数,笔下的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藏。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照夜白)珂罗版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自清代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名义盗运出宫后,至今已近百年,流入日本后曾被藏家宣称毁于二战战火。直至2019年初出现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主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中。现在,原作已入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卷分五段,前四段均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题签,卷尾有黄氏跋语,另有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祐五年(1090年)。此卷南宋时归内府收藏,入元、明,经柯九思、张霆发诸家递藏,康熙年间藏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入清宫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上题文,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

黄庭坚 跋《李公麟五马图》

黄庭坚对李公麟的《五马图》赞不绝口,在这篇跋文中他说道:我常说李公麟有魏晋之风,朝中同僚却大多叹息他因为绘事耽误了仕途。我告诉他们:伯时乃丘壑中人,一时的名望、无谓的冠冕,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晁无咎

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人。在文、诗、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苏轼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晁补之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

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在创作上受苏轼影响最大 。熙宁五年,晁补之20岁,在杭州始拜于苏轼门下,《七述》作于谒见苏轼之后。熙宁十年,苏轼离密州赴京,晁补之前往汶上谒见,并结识李常等人。元祐六年八月,苏轼赴颍州时,晁补之已在颍州任所。元祐七年三月,苏轼移知扬州,晁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公余诗酒唱和,见于篇什。

哲宗元符元年(1098),晁补之守丧故里。在《元符戊寅与无弟卜居缗城东述情》一诗中 ,他写道:“四海一居何处卜,北窗只取见家山 。… …拙宦莫兴三黜叹, 老归未厌百年闲”。

由于仕途的坎坷失意和师友的不幸遭遇, 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纷争 ,而向往那种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此后,他便与苏轼及苏门其他弟子殊少往来,基本上断绝了联系……

张文潜

张耒(1054—1114年)

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人。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年,以直龙阁学士知润州。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得势,竭力报复元祐旧臣,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绍圣元年,张耒在以直龙图阁知润州任上,徙宣州绍圣四年贬黄州,任酒税监督,再贬复州监竟陵郡酒税。元符二年起为黄州通判。

宋徽宗继位后,47岁的张耒一度内召为太常少卿,后又被启用为兖州、颍州知州。时苏轼自海南迁内陆,张耒赋诗相庆:“今晨风日何佳哉?南极老人度岭来。此翁身如白玉树,已过千百大火聚。”但不久噩耗传来,苏轼于途中卒于常州。张耒在颍州举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师。未料竟触怒龙颜,崇宁元年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内第三次被贬到那里。

张耒在黄州先后共住了7~8年,作为逐臣,他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树枯木,蓬蒿满眼,自然令人惆怅莫名,但“江上鱼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云鬟”,倒也给他不少安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弟子潘大临结为紧邻,两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节。正是此地的哀和乐使他难以忘怀,故他自号为“柯山”。

郑靖老

郑嘉会

郑嘉会是《西园雅集图》中最不为后人所知的人物。《宋史》中没有他的任何记载,只有一些与苏东坡往来的诗词证明他的存在,但他恰好代表了北宋时,许多像他那样追随苏东坡门下的普通文人。

苏轼的一首五言《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诗名中提及了郑嘉会。其诗曰:“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03

题壁

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

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

米元章

米芾(1051—1107)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元祐二年,米芾三十六岁,正值盛年,意气风发,他生性本来狷狂不羁,置身文士的聚会之中,当然更加特立独行。他既不与众人观书,亦不参与论画,兀自题诗石壁。

米芾非常喜欢把玩异石,达到痴迷。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擅动,怕招来不测。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并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后来,米芾就作了《拜石图》。后李东阳在《怀麓堂集》里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从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

北宋 米芾 《研山铭》(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1089年,苏轼再次被逐出朝廷,知杭州,米芾为他饯行,苏轼借走了米芾珍爱的文房紫金砚。苏轼去世后,后人准备以此砚石一起陪葬。米芾闻讯,希望能够追回这方名砚,并写下了著名的《紫金研帖》。

狷狂不羁的米芾能向来不从别人教导,但在相交二十载岁月之中,米芾不仅对苏轼言听计从,更恭敬有加。元丰五年,米芾前往黄州拜访被贬谪的苏轼。在此之前,米芾书法以唐人为师,苏轼劝他转师晋人,于是他遍访晋书法帖,苦研笔法,“专学晋人,其书大进”。元祐四年,苏轼经过润州。米芾听闻立马动身拜谒,出示所藏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帖,请苏轼指教题跋。元祐八年,苏轼再度被排,远赴定州。同僚对其避之不及,米芾仍盛情邀请相会,苏轼于是绕道赴约,感慨对方的真挚。

苏轼辞世后,徽宗曾问米芾近世书家书论,米芾将苏轼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赞誉他的人品与才华之高,而其余众人只字不提。徽宗忍不住,问起自己十分赏识的宠臣蔡京,米芾只答五字:蔡京不得笔。

北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跌宕欹侧。

在苏轼的文集中,收有他写给米芾的书信28封,其中一封写道:“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 何时见之, 以洗我积岁瘴毒耶?”足见苏轼对米芾的欣赏之情。

王仲至

王钦臣(约1034—约1101)

字仲至,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目录学家王洙子。幼有志操,以父荫入官,文彦博荐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历陕西转运副使,元佑初,为工部员外郎,曾奉使于高丽。

宋代王氏藏书 (王沫、王钦臣父子)非常有名。徐度《却扫编》载:“予所见藏书之富,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家,其目至四万三千卷” 。

王钦臣不但爱好藏书,而且文采出众,因此得到不少文人的赏识。他与苏轼交好,《苏轼诗集》中收录多首两人之间的赠答诗,如《次韵王仲至喜雪御筵》《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次韵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三首》《次韵钱穆父王仲至同赏田曹梅花》等。作为元裕文人集团中的一员,王 臣与内部的文人雅士们交游往来,在为文上、学术上、政见上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当时有“元祐四友”之说,王钦臣即在其列,其他三位是苏轼、钱勰、蒋之奇。苏轼 《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 》是四人友谊的见证。

04

听阮

二人坐于盘根古桧下,

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

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

秦少游

秦观(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人。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学者称为淮海居士。

他的作品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北宋 秦观《跋王摩诘辋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园雅集时的秦观,刚刚从苦夏的肠疾中痊愈。1087年夏天,秦观卧病家中,友人高符仲为他带来王维《辋川图》,称“阅之能愈疾”,秦观将信将疑,展卷细观,却犹如真正步入辋川别业之中,游历之后,疾病竟然神奇般痊愈,此事后来传为美谈。

秦观是西园的常客,多年之后他写了一首词《望海潮》怀念在西园与众文人盛会的好时光。词中写道:“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词中他回忆起在西园夜饮,园中灯火通明将月色都掩盖了,因为往来的人太多,马车甚至刮到了盛开的花枝,好一派热闹的夜色。

御赐澄清堂,宋贤六十五种帖,清刘恕摹刻,清嘉庆十二年刘氏寒碧庄拓本中的秦观书法,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秦观在“苏门四学士”最富天才,人生也最为坎坷。他早年有志入仕,屡试不中;总算依靠文才进入政坛,又因与苏轼的交往卷入党争,接连贬谪七年,最终死在广西藤州,终年五十。

陈碧虚

陈景元(1025-1094)

江西南城人,字太初,又字太虚,号碧虚子。宋庆历二年,拜高邮天庆观韩知止为师。游历天台山,遇鸿蒙先生张无梦,得老庄心印。后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

陈景元是一位在中国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曾受邀在京师讲解《道德》、《南华》二经,引为一时之盛。他也因此交游公卿大夫,被奉为雅集的座上之宾。神宗闻其名,召陈景元至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

陈景元博学多识,著述甚丰,特别是他的老庄之学在当时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蒙文通先生说:“唐代道家,颇重成(玄英)、李(荣);而宋代则重陈景元,于征引者多,可以概见。”

05

谈禅

……有锦石桥、竹径,

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

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

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

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

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

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圆通大师

法秀(1027-1090年)

俗家姓辛,字圆通,秦州陇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僧人。

法秀受法于无为义怀禅师,尽得心传。宋真宗的妹妹万寿公主闻其名声,再三邀聘,请他住持法云寺。他性格严厉,道风峻洁。时人皆称其为“秀铁面”。

人言李公麟画马,黄庭坚作艳词,皆受其当面指责。他个人的诗不多作,不过都是精品。

注:有一说圆通大师为日本入宋的高僧寂昭,原名大江定基,敕号圆通大师(宋真宗敕赐)。此误!因为景佑元年,即公元1034年,寂昭卒于杭州,不可能参加元祐初年的“西园雅集”。

刘巨济

刘泾(1043-1100)

字巨济,号前溪,简州阳安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为太学博士。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鲜于伯机藏杂帖一册,内有刘泾墨帖一纸。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有松竹画壁各一堵。卒年五十八。

刘泾在书画上与苏轼、米芾多有往来。

刘泾诗文中,有数首赞美米芾的书法造诣。如《和米元章龙真行》写道:“元章挥洒早惊动,秘箧墨皇曾敬识。孤标未要后生知,劣许下官论莫逆。好奇举世不多得,神物尤来终变易。神锋双合会有时,真玺一飞无处觅。颇闻秘箧作讹语,别有扰龙招异客。不如乾没归去来,胜在个家遭水厄。”

西园雅集,遥追东晋王羲之列坐兰亭的曲水流觞,席间十余位文人彼此唱和,各自抒情。以此刻为节点,他们的人生都各不相同。雅集之后不久,苏轼再度被排挤出京,秦观、李之仪、黄庭坚接连被贬,李公麟归隐林泉,米芾离开京师,遨游天下。众人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或挣扎、或失落、或觅得良机,荣登殿阁之上,或就此流放,直到客死他乡……

主要参考文献:

朱莉:

《豪素生春:武汉博物馆藏清代书画珍品录》

宰其弘:

《苏轼与他的朋友们》

郁文韬: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

孙佳:

《宋代藏书家王钦臣生平及其著述》

刘焕阳:

《晁补之与苏轼交游考》

金建锋:

《北宋道士陈景元生平事迹考述》

薛颖:

《元祐文人集团文化精神的传播

——以<西园雅集图>的考察为中心》

陈蔚蔚:

《苏轼苏辙交游异同略辨》

(0)

相关推荐

  • 赵孟頫《西园雅集图》的秦少游像

    秦少游听陈景元拨阮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画作<西园雅集>中出现的十六人分别是: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以及 ...

  • 苏东坡们的饭局

    文人的饭局, 虽说是吃饭, 那也得吃出一种清逸脱俗. 高尚幽雅的意境. 苏轼:"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黄庭坚:"西园春色才桃李,蜂已成围蝶作团". ...

  • 在朋友圈晒诗,苏轼连累了整个朋友圈

    在朋友圈晒诗,苏轼连累了整个朋友圈

  • 苏轼他乡遇故知,写下千古名作,最后两句感慨人生,成朋友圈常用句

    古人常用长亭.古道.柳树等作为送别的题材,遇到知己则是用再会.不易等感情来表达.可见,诗人们对待自己的朋友,在离别或是重逢的时候,都会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古时很多著名的诗人,饱读诗书,心中有丘壑,于是 ...

  • 苏轼他乡遇故知,写下千古名作,后两句感慨人生,成朋友圈常用句

    古人常用长亭.古道.柳树等作为送别的题材,遇到知己则是用再会.不易等感情来表达.可见,诗人们对待自己的朋友,在离别或是重逢的时候,都会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古时很多著名的诗人,饱读诗书,心中有丘壑,于是 ...

  • 苏轼他乡遇故知, 写下千古名作, 最后两句感慨人生, 成朋友圈常用句

    古人常用长亭.古道.柳树等作为送别的题材,遇到知己则是用再会.不易等感情来表达.可见,诗人们对待自己的朋友,在离别或是重逢的时候,都会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古时很多著名的诗人,饱读诗书,心中有丘壑,于是 ...

  • 苏轼的朋友圈

    在你的生命里,可曾有这样一个人? 相知相交,彼此懂得. 纵使天涯相隔,依然思念不减,就算许久未见,情谊从未改变. 每次相聚,都可痛饮畅谈,细数过往,知己作伴. 就像苏轼和黄庭坚,滚滚红尘,惺惺相惜. ...

  • 苏轼的朋友圈:相识满天下,知己推一人

    在你的生命里,可曾有这样一个人? 相知相交,彼此懂得. 纵使天涯相隔,依然思念不减,就算许久未见,情谊从未改变. 每次相聚,都可痛饮畅谈,细数过往,知己作伴. 就像苏轼和黄庭坚,滚滚红尘,惺惺相惜. ...

  • 苏轼的朋友圈:相识满天下,知己仅一人

    西湖兿術 今天 在你的生命里,可曾有这样一个人? 相知相交,彼此懂得. 纵使天涯相隔,依然思念不减,就算许久未见,情谊从未改变. 每次相聚,都可痛饮畅谈,细数过往,知己作伴. 就像苏轼和黄庭坚,滚滚红 ...

  • 如果苏轼也有朋友圈

    有人说,他是出色的美食家,也是优秀的厨师. 有人说,他是"诗人圈"中最优秀的运动员,从京城跑到了天涯海角,跑了一辈子. 中国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可是直到现在,他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

  • 苏轼赠友人侍人“一”首词 如今成朋友圈红句

    诗词是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艺术,无论何时,在我们心中最美的文化,永远都是诗词. 有些人认为,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了,但其实并非如此.无论<诗经>.<楚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