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离世的人,小腿内侧有个细微变化!古人意识到了,今人忘了
(本文为原创文字)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黄帝内经素问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抡起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这篇文说,我们继续和您一起深挖祖国医学经典,探索无尽的生命奥秘。
话说人生之事,除了生死,其余皆不足挂齿。一生一死,一虚一幻。一个寄情于肉身,一个托体于亘古。它们是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唯一值得纪念的两次转身。
那么,在我们的生命即将归于沉寂的时候,我们如何感知?
这篇文说,笔者和您谈一个祖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这就是看我们的小腿内侧,足踝上部。
这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诊断方法。我们不应该忘记。
它的原型,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里的“三部九侯论”。原文如下——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混混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左手放在病人的左足上,离内踝五寸的地方按着,用右手指在病人内踝上弹,那么医家的左手就会有振动的感觉。如果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蠕蠕而动,就是正常的。如果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混乱不堪,这就是病态。如果振动比较微弱,应手迟缓,这就是病态了。如果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来弹,仍然没有反应,这就是一个人即将死亡的征兆了。
以上这个,就是我国古老的弹按足踝诊断方法了。为什么要选择足内踝之上的部位呢?它的原理,出自于《灵枢·经脉》。经文告诉我们,十二经脉,深而不见。其中比较容易感知的,乃是“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其中的外踝,后世医家校改为内踝。就是说,足太阴脾经作为相对容易感知的经脉,循行于足内踝上部。同时,脾主肉,为后天之本,负责生化气血。故而通过诊断内踝上部的筋肉振动情况,可以了解人后天之本的状态,即气血生化能力。这对于体察患者的正气、预计生死有重要意义。内踝上五寸,乃是脾脉最容易被感知的地方。
这个方法,基本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叩诊,还属于中医学的切诊范畴。
作为咱们普通人,完全也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我们会发现,这种震动之感是确实存在的。相反,如果脾气衰绝、大肉尽脱,那么往往不会有弹而应指的感觉。这种诊断方法,值得我们来继承和研究。
由此可见,在足够传统医学的典籍中,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宝藏,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和思考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当体认,脾作为后天之本,实际上参与了人的生死转折。故而,爱护脾胃,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要放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