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金庸】《鹿鼎记》康熙:圣明仁君完成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
文/孙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金庸先生平时著作一十五部武侠小说,浩浩汤汤几千万字尽情挥洒,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幻想着徜徉在金庸先生的江湖里,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可见金庸小说的读者之广,影响之大。今天我们不讨论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今天单表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有的即使没有看过小说,也应该看过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且不说电视剧拍的如何如何,我们只看《鹿鼎记》只的人物,今天我们品评一下康熙皇帝。
先表明,我们讨论的是《鹿鼎记》中的康熙皇帝,不是正史中的康熙皇帝。所以希望一些喜欢较真的网友不必太较真。就当我们一起娱乐一下。
下面进入正题,《鹿鼎记》中康熙皇帝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回和第四回的衔接处以小玄子的身份出场,小玄子何许人?怎么敢在皇宫自由出入?小桂子一惊,读者也是一惊。小桂子以为是和自己一样来偷吃点心的小太监,小桂子因为之前在丽春院偷食经验丰富,所以把自己当成了“老司机”,然后又以“老司机的身份”去呵斥吓唬小玄子,还想冲出去大叫几声吓唬人,真是小孩子心性啊,这时候小宝的确还是个孩子,而顽皮是少年人的天性。
巧合的是小玄子也是孩子,同样有少年人爱玩闹的天性,所以他没有说破,更没有问罪,正是这一点,两人一拍即合。小玄子真的把小宝当成了宝贝,小宝的本色,小宝的真,是小玄子做梦也难得到的东西。小桂子不知道小玄子是皇帝,皇帝虽然贵有四海,但他却得不到普通人那种真心相待的感情,不论是友谊还是爱情,皇帝都没有,如果有,也是变质窜味的东西。所以做皇帝,其实也有极孤独和可怜的地方。小玄子是幸运的,他找到了活宝韦小宝。这个假冒的糊涂小太监,居然不能从服饰上认出小皇帝来,一上来就和小皇帝顽皮打闹,真把小皇帝给乐翻了。
又是机缘凑巧,小宝也会那么一点武功,比小皇帝差一点,又差不太多,两人打斗起来,小皇帝虽然十分费力气,但最后还能占一点上风,维持和保护了自己的虚荣和尊严。愈是这样,小皇帝就愈喜欢小宝,真的把他当成了小哥们。如果事情相反,小宝或是不堪一击,或是武功太高,那就没戏了,这小哥们的友谊也建立不起来了。
小宝在皇宫中的地位越混越大,与小皇帝称兄道弟交起朋友来了。
康熙一开始对小宝要求并不高,也并无太多依赖成分,仅是一名陪自己打架、偷得半日闲的朋友而已。康熙一开始并不指望小宝能为自己分担什么,故而保守自己身份的秘密。小宝是逐步给康熙带来了惊喜,逐步打开了康熙的心房。康熙慢慢发现每当自己受了气,和小宝大打一场,或闲扯几句,总能一解心头郁积。韦小宝这个与皇宫森严等级、阴冷空气全然割裂的市井之徒,不讲礼法,却又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实用主义态度,无疑唤醒了康熙一早被压抑的少年之心。康熙喜欢与小宝摔跤,其实摔跤本身到在其次,他享受的是摔跤带来的乐趣,一种洗净一切等级制度、忘却勾心斗角的少年生活。康熙一开始即评价小宝“你真好玩”,可见小宝给他带来了别样的乐趣。而之后小宝教他说脏话等等,更是向他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小宝拍胸脯说要帮他教训欺负他的恶人之时,康熙明知是戏言,却依然被感动了,这也许是第一次,有人不是因为自己的皇帝身份才对自己好。小宝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进康熙的生活的。
《鹿鼎记》第一回的立意,逐鹿和问鼎,本是要反抗暴力,抵斥君权。但写康熙,却完全是从正面来写,赋予他积极善良的意义。康熙被写成了一个好皇帝,少年的他,也是有非凡之处,说得上是英明和果断。他明明恨极了鳌拜,但他知道鳌拜手握重权,是难缠难扳动的人物,没有策划好之时,他依然能压抑怒火,控制自己,不仅不怪罪鳌拜,反而顺着鳌拜的心意去杀苏克萨哈。
康熙皇帝在和鳌拜斗法中,康熙明显处于劣势,每每遭受委屈。康熙是不甘认输、少年轻狂然又城府极深之人,当他微微一笑道“那我就只好想尽千方百计让他(鳌拜)放人(汤若望)”之时,当他嘴角与眉宇间凛然傲气毕露之际,观众已然坚信这名少年皇帝必定有自救的一天。然当他的坐骑紫电被鳌拜一掌劈死,当他最信赖的侍卫倭赫等人被鳌拜私斩,当他半夜从梦中惊醒,当太后语重心长告诉他“一将功成万骨骷”时,我们依然清晰察觉到这名被层层压抑下的帝王内心的孤单。康熙需要朋友,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陪伴,而此时,韦小宝出现了,在上书房韦小宝突然冲出,怒斥鳌拜,大义凛然,康熙皇帝捏了一把汗,鳌拜捏了一把汗,小宝捏了一把汗,读者也捏了一把汗。
康熙真是一个天生的政治人物,能如此退让隐忍,另图大事,小小年纪,实在不容易。康熙不愿在小宝面前显得没有主意,这也是他做领袖人物的高明之处,要维持自己的神话和尊严,永远给下属信心和希望,天大的难题也能一肩承担。
云南沐王府派人进宫行刺失败,天地会群雄商议嫁祸给吴三桂,韦小宝到康熙面前大肆渲染了一番,但是康熙毕竟是康熙,康熙仔细分析宫中刺客绝不会是吴三桂派来的,其中有三处可疑的地方,韦小宝听了佩服,这次却不是讨好,而是真心诚意的了。少年皇帝的英明圣断,于此已可见一斑了。最后康熙骂了句“他妈的”,惹得韦小宝心花怒放,英明的皇帝中,心中也隐藏着几分韦小宝式的流氓习性。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张白纸似的纯白的圣贤。
康熙也有人情味,让韦小宝去质问吴应熊,便会有大大一笔财好发。果然不错,吴应熊要小宝代他说好话,并送了十万两银子给小宝。这回小宝不用数,二一添作五,先把五万两装入口袋,去康熙那里还装好人,说自己一文不取,五万两银子尽给侍卫作皇上的赏赐。康熙再英明也有上当时候,他心中称赞小宝又忠心又不贪财,给小宝知道真要笑死。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写康熙,是把他当作真实人物来写,写他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康熙少年皇帝,事事如意,但午夜梦回想到父母早亡,还是会流泪哭泣。真实细腻的描写,使康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了立体感、层次感,内涵丰富起来了。知道了父皇未死而在五台山出家,又知道了太后如此阴险毒辣,康熙是惊喜交加。但这个少年皇帝的厉害之处,在于此时还能沉住气,不动声色,一切忍耐下来,要小宝先去五台山查个明白,做好准备,有万全之策,无后顾之忧之时,才会对太后发难。康熙为一代英明仁君,写得确有过人之处。
书中有一回康熙和小宝夜探慈宁宫,又是少年人爱玩冒险的心性,其实是极担风险。如果露出痕迹,局面便会不堪收拾。探明了真相,康熙怔怔落泪,反复思量,似是一个小大人,又极有担当。
康熙盼得小宝平安回来,见面就一句“他妈的”,这憋了多日的秘密粗口,正体现二人之间少年人真诚不藏私的友情。贵为天子,还是和常人一样,在其尊贵和威严的面具下,有真实的人性的弱点,一样会爱会愤,会喜会悲。听小宝讲了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以及要小宝转告给他“永不加赋”的一席话,康熙不觉怔怔流出了眼泪。他毕竟不如常人,可以无拘无束地随心所欲表露情感和行事,他的权力带给他更多的责任,使他有更多的避忌,考虑更多的后果。
康熙给小宝的密旨,以四幅图画示意,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只能发生在这一对少年哥们身上,只有少年康熙做的出,也只有少年韦小宝可以明白,天大之事,还是离不了童心童趣。小宝在少林寺出家只是过渡和幌子,正经差事是借此机会带少林寺武僧去五台山保护顺治,以此遮人耳目,不会兴师动众。康熙的心机,确是巧妙。
康熙和顺治父子相见时那种真情流露之处最为感人。
写康熙和顺治父子相见的场面,是虚写和侧写,着笔不多。只见康熙抱着顺治双脚放声大哭,而顺治也热泪滚滚,轻摸康熙的头顶,说道:“痴儿,痴儿。”而后重点渲染康熙与顺治父子相会的心情激荡,是康熙从顺治的房中出来,心潮澎湃,拉着小宝同在门外庭前阶石上并肩而坐的一番谈心。
康熙少年皇帝,担当诸多国家大事,外表英明圣断,其实内心一样有柔弱处,本有父王可以依托和分担,但顺治出家,千斤重担只能一人承担。平日他是绝不会如此推心置腹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小宝听的,此次真情激荡,不能平静,而小宝这少年哥们,就成了康熙最好的谈话对象。
对顺治父子连心的感情,体现在康熙对小宝说,他永不敢忘顺治所嘱:“爱惜百姓,永不加赋”这句话上。顺治是个好皇帝,虽然为情所困,但依然是个好皇帝,至情至性。少年康熙恋恋不舍,渴望父爱,渴望友情的理解和支持,康熙是个有血有肉很重感情的开明仁君。做皇帝,要对得起天下的百姓,这样的想法,真是不容易,读者不由得不喜欢这个深情重义的少年天子。
对社会的认识,康熙也是极深刻和明达。他甚至能理解汉人对清人的愤怒和不满,承认清兵入关杀人放火,害死无数百姓是做的大大的恶事。所以他想当好皇帝,对汉人百姓仁爱和给予补偿和赎罪。对当前政治形势,康熙更是分析精辟,了如指掌,他知道矛盾的关键是在平西王吴三桂处,吴三桂是他政权最大的威胁,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有必胜之算时,才会动手加以清算。心中无数的家国大事,康熙只能把渴望父爱的亲情先收拾起来,放过一旁,最终不得不离开父皇之时,康熙再次泫然欲涕,依依不舍。
康熙对小宝谈了这许多心事,小宝虽是忠实听众,其实似懂非懂,不过康熙对他的这种友情,小宝绝不是不知的。九难行刺康熙,如天外飞仙一剑刺来,眼见小皇帝即将血溅五步,千钧一发之际小宝挺身而出代康熙挡下这一剑,这一挡可见出小宝的真心和感情,平日小宝滑头,真真假假,但关键时候,却是货真价实,这是小宝最宝贵之处。
康熙这个少年皇帝,确是有非凡过人的才能,见识之高,让人佩服。身处深宫,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天地会英雄们的反清复明大计,是没有指望了。凡是爱惜百姓,必能享国长久;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百姓之天下,能想到这些治国安邦的道理,康熙的龙庭自然可以稳坐。书中插入南怀仁、汤若望为康熙授课一段,足以见出康熙的开明。
康熙这个圣明仁君的角色,当得也绝不轻易。他为之牺牲多少常人的快乐,没有人会去体谅他。日夜操劳,萦怀于国家大事,小宝和建宁公主在胡天胡地之时,康熙还在对着地图发愣。比较起来,小宝真是讨巧和快乐得多了。读此书,没有哪个读者愿意当康熙,谁都愿意是小宝,只凭虚妄的言辞和福气,便能搞定一切。
“三藩之乱”时,康熙皇帝对吴三桂的分析,对开战局势的判断,处处见出其雄才大略。大时局的决定,并不在几场战事的胜负,几座城池的得失,康熙皇帝把全国当做一盘棋,要以整体的实力和厚势胜出,不在局部上和吴三桂争执,他做好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持久战的打算,要把吴三桂拖垮,累得精疲力竭,再作大反攻的决战。当皇帝的能有如此长远眼光,不好大喜功,确是不容易,纵观中国历史绝无第二个这样的皇帝。康熙的精明之处,一再让读者吃惊,更让小宝吃惊。小宝抄鳌拜家所得宝衣之事,康熙居然早就知道,小宝真的要冒身冷汗了。
金庸最后对康熙圣明仁君的正面形象作了一个总结。爱惜百姓,励精图治,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康熙做到了金庸笔下大侠们诸如萧峰、郭靖、陈家洛想做但没有办法做到的大事。金庸先生十五部武侠小说,主旨八个字“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若以此八字观之,康熙才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侠之大者。
康熙是个皇帝,不是真正的侠士,但在金庸笔下,他却是个“为民造福、爱护百姓”的人,切合萧峰郭靖所订立的“英雄”定义。正如萧峰、郭靖、陈家洛等侠士英雄为天下百姓谋福为己任,康熙也有他的使命,就是治国安民的使命。他并非以武功完成使命,而是运用才智、权术、驾驭人的手法。他任用小人,用卑鄙的秘密情报员,显然并不如典型侠士英雄那样决绝地坚持道德完美主义,但他们不能完成救国使命,至多能像郭靖那样,做到杀身成仁,而康熙却能做到他治国安民的使命。
康熙身为异族统治者,统治着上亿民众的中国,却能想到天下百姓一视同仁,决不丝毫亏待汉人。康熙忧国忧民,听见台湾台风为灾,便闷闷不乐,眉头不展,甚至泪光莹然,而且立即裁减宫女太监,减衣减膳,省下银子去救济灾民。这些悲天悯人的大侠胸怀,确是值得大书一笔。由圣明仁君而完成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这也是金大侠十五部武侠小说的最后反思,深具讽刺和警世意义。然现实生活中,侠,是没办法行得通的。
在《鹿鼎记》中,康熙与韦小宝差不多最后一次会晤时,对韦小宝说:“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归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
韦小宝心中一凛,读者心中也是一凛,是啊,要不要反清复明,反清复明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就留给读者讨论吧。
在金庸笔下十大皇帝排行榜中,由圣明仁君而完成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康熙理所当然排名第一。
本文由风云史话首发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