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茄子剪刀手,看群像照见自己

本篇编辑:大笑笑

文字:@宋毅

图片:投稿摄影师

们经常说“人是社会性动物”,分工协作在地球走过了上万年。当下在宏观层面,一株微小的病毒席卷全球,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格局平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微观层面,若是为您送餐的快递小哥突发状况,一口热饭也吃不进肚里。更别说精神层面,我们彼此需要,抱团取暖。

群体社会性在摄影领域的直观体现即“群像”。照片作为镜头前的见证,对于主题“群像”来说,更具有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意义。

Alex Webb/摄

拿集体合影来说,人物还没出场,要按身份信息,职务、资历、年龄等高低大小排出座次,再算上传统文化中长久争论不已的“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等考量条件,达到均衡的满意结果已相当复杂。

合影中的他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你自己。西装革履的板正站姿,还是喧闹嬉笑的剪刀手;与共同拍照的人保持社交距离,还是亲密无间;媚态的表演,抑或自然的呆照,任何蛛丝马迹的细节,都透露出你当时的心情状态、与周围人的关系、经济条件、文化品位等信息。照片似乎无声地说,瞧,这就是你。

贝歇夫妇/摄

回到具体的拍摄思路来,摄影史中有非常多的摄影门类和经典作品值得借鉴。群像照片经常出现在各摄影门类中(商业、时尚、纪实、艺术,甚至实用摄影,例如新闻报道、合影留念等),故拍摄内容宽泛、手法多样,想跑题都难。对人像来说,评片的数量标准是三人及以上人数即可。

此外,用拟人化的眼光延伸,拍摄对象当然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静物等非人物的群像,扩大为其它门类群聚的影像。

艾略特·厄维特/摄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

首先,在单幅抓拍的群像中,突出摄影语言“空间”的特点。形式感强如,现代主义时期经典摄影师安德烈·科特兹(André Kertész),到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再到将之登峰造极的阿里克斯·韦伯(Alex Webb)“复杂构图”,此一脉将人物点缀在其画面中,构成精巧的布局,找寻其中的趣味,片中人物姓甚名谁退居次要。

另有突出新闻性的抓拍群像。所谓新闻性即好看,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或满足其观看他人的欲望,或猎奇或幽默或温情或冷峻地注视。艾略特·厄维特(Elliott Erwitt)照片中的群像,反映出他观看别人温情幽默的眼光,对决定性瞬间的形式似乎不那么在意。此外,《生活》(Life)杂志的群像照片达到大众传播的高潮,成为媒体影像的成熟代表。

安妮·莱博维茨/摄

其次,商业/时尚摄影师的多人位置安排、摆姿也具有参考意义。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特别擅长安排人物群像位置,具有相似气质的好莱坞明星在她的镜头中,个体形态自然又不失统一,空间位置均衡具动感,千人一面而又各有特点。

奥古斯特·桑德/摄

最后,类型学的群像从形式上告诉我们,未必将拍摄对象放在一幅画面中,可以用严格统一的拍摄手段分别拍摄,积少成多,得到方阵般的气势与结构。其中的代表是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和贝歇夫妇(Bernd&Hilla Becher)。

本期影友佳作欣赏

《嗨起来》 J妙花的铲S官/摄

《看热闹》 SZ(马海萍)/摄

扎什伦布寺的佛教弟子们,听课前在一起聚集交流。 Yorkmeng/摄

《叼羊比赛中的哈萨克骑手》 草儿/摄

《民俗静物》 崔建玲安徽蚌埠/摄

奋勇向前 来自安徽省田径运动会运动员风彩 浩声~崔固成/摄

欢腾的鼓乡 安徽省蚌埠市冯嘴子村农民花鼓灯艺术团群像 浩声~崔固成/摄

《云南映象》 红霞漫天/摄

《海边少年》 嘉庆/摄

《晨练》 清晨,瑜伽爱好者在湖边晨练。 乐行/摄

《小沙弥》 摄于缅甸。 乐行/摄

《震天吼》 天下和/摄

《一个小观众》 炜珉/摄

付克勤/摄

群像组照《公共视觉》 闫英华-Lawrence/摄

第三季评片会第7期《群像》就分享到这里,详细的讲解,请到直播间收听。下期主题是《运动者》,这是比较具象的题目,注意审题,您有什么想法?请用镜头表达出来。欢迎更多的影友参与我们的训练和交流,期待大家的佳作。

为摄影师的群像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