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接力(散文)
爱心·接力
作者:江边人
主编:非 鱼
收废纸盒子吗?
许梅心里一愣,这正月初二清晨,怎么会有人卖废品呢?恐怕是耳朵发虚了吗?她立刻出去看看,哪晓得是一位满身邋遢了的中年流浪汉。眉毛一皱,心一揪,看他衣着单薄,披着凌乱的过肩长发,身子佝偻,脏兮兮的拿着拣来的废纸盒。
她心想:新春佳节是欢天喜地之日,来了这么一位特殊“客人”。她连吭都没吭一声,接过纸盒,秤都没秤,直接递给他100块钱,对她儿子说,拿几个五香蛋给他吃。
也许是饿急了,流浪汉一瞬间狼呑虎咽地吃掉了三个。许梅看着心酸,立即端来板凳和开水,说,你坐着喝些水慢慢吃,不要吃噎了。
边旁人说,你心真好,给钱给吃还给坐。
她微笑着说,怎么啦,朱元章讨饭,后来还做了皇帝啰。
众人直点头。
许梅看他与别的流浪汉不同,会拣破烂卖,就好奇起来,想从他口中知道一些情况。于是她问,你叫什么名字?
流浪汉低头不语。
是从哪里来?
他抬头憨笑不言。
家里有些什么人?……
任凭你怎么问,他始终不吭声。没问到什么所以然。许梅也没放在心里,便再拿了一些糕点给他吃,就忙着干事去了。
流浪汉什么时候走了,许梅一家人谁也没注意到。没想到,第二天上午,这个流浪汉又来到她家门口,手里依然是拿着一些捡来的废纸盒。她又拿来一些糕点、水果给他吃,他也不拒绝,只是憨笑一下。连续有十多天,流浪汉每天都出现在她家门口,一家人都与往常样,给吃给喝又给坐。就这样,这个流浪汉成了许梅家的“常客”。许梅也渐渐地从他口中得知一些信息。
他操着北方一带口音,说他没念过书,只知道他叫王晓,属狗的,家在北淮市牛集乡。
许梅让儿子將这些情况告诉了派出所,希望民警能帮他找回家。可是公安户籍系统没有查到此人,帮他回家的事情就不了了之。
曰复一日,许梅一家人对王晓深表同情。想到堆放废品的隔壁地下室空闲着,可让王晓住下。随即,就叫儿子打扫干净,放置了一张简易床铺,好让王晓每晚有个安身之处。王晓满身邋遢气味难闻,街上没有人愿意给他理发,她专门从娘家用高价钱请来剃头师傅,上门为王晓剃头,洗澡后穿上她给的干净衣裳,王晓一瞬间焕然一新,变成另个人似的,人也显得精神抖擞。有了安身之地,王晓的生活大变样,从此不再露宿街头巷尾。
每天,许梅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总忘不了给王晓留一份。起初,许梅总是单独准备碗筷,让他在外边坐着吃。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人慢慢习惯了他的存在,后来也就没有分开吃饭了,一日三餐同桌共食。生活有了保障,王晓身体很快得到恢复,也能干些搬运废品活儿。
转眼间,许梅的儿子到了娶妻生子之年,虽相亲2~3个闺女,都因家里多了个流浪者老王而无缘分。那年,郭家装修新房,许梅儿子盛义在郭家干安装水电工活儿,在干活中郭家的女儿郭美对盛义产生好感,最终把红绣球抛给了盛义。三年之后,郭美嫁给盛义,成了许梅的媳妇。别看郭美书念得不多,可通情达理,很讲人义。她看到一家人对王晓像亲人一样,内心里对婆婆非常敬佩,日常生活中也学着婆婆,从不把王晓当作外人看待。王晓的衣裳,她总抢着洗。在奶奶和妈妈的影响下,郭美几岁的儿子,非常懂事,有好吃的东西也会分给老王,放学回来没事找老王玩,遇到下雨天,王晓护送他上学。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许梅原来住的地方不再适合从事废品回收行当,一家老小搬到了新建的小区,老王也跟着住进了新家。
因早年起早摸黑干体力活的劳累,年过六旬的许梅身体有点欠佳,行动也不太方便,照顾别人力不从心了。她媳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从婆婆手上接过照顾老王的重担子。她丈夫常年在外干水电工活儿,她即使事情再多再忙,都忙中抽空,精心照顾老王。
许梅的孙子长大了,家里房子不够住,她叫儿子盛义专门在自家房子后面搭建两间砖瓦房,准备给自己住,而老王非要他住。无奈之下,许梅一家人只好同意让老王住在那里。许梅儿子、媳妇还为老王买了简易家具,买了21英寸彩色电视机等物品。王晓只要伤风感冒,许梅家人都能及时给钱,叫老王去看病治疗。王晓虽六十有余的人了,却像个老小孩,平时生了病,都不敢去医院就诊。
有一年腊月的一天,王晓背上生了脓疮,害怕到医院,晚上悄悄离家出走。这下急坏了许梅一家人。她媳妇到处寻找,最终在小区菜市场的一个角落找到了蜷缩着的王晓。反复劝说和安慰,王晓终于同意去医院看病。
还有次,老王急性的腹痛不止,不能行走。盛义租车子把老王送到市区医院进行治疗。后因病情恶化而住院手术治疗。当时正是农忙季节,她家请人干农活,还叫盛义赶回来去医院照顾老王,并想方设法给他调理营养,将老王喜欢吃的饭菜和排骨汤端到他面前。
由于老王没有户口,无法缴纳合作医疗费,而住院费近5000块及每次看病的费用,全部由郭美夫妻俩自掏腰包。在其他人看来,为了一个无亲无瓜葛的流浪汉,掏那么多钞票不值得,也算他们家摊上了甩不掉的“大麻烦。”许梅也爽快地说:曾经也想过,要把老王送回老家,可又不晓得他家住在哪里,再讲他本人又不愿意走。
现在全家人早就把老王当成自家里人了。郭美笑着说。
乡亲们夸赞地说,一晃就十余年了,他们非亲非故,却像一家人一样相处。这种爰心的接力棒还在一代代相传,真的很了不起,这也是我国传统美德的表现所在喽。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江边人,安徽芜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村、农业工作30余年,在忙中休闲之时,喜欢读写文学小说、散文等,曾被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录用豆腐干文字近百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