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训诂学家顾野王与《玉篇》

《玉篇》又名《原本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其中有大量魏晋以来的后起字、异体字。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玉篇》共16917字,现存本则为22561字,大约是孙强等后人陆续增加的。

其卷首有顾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即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纲)。《玉篇》现仅存若干残卷(现存日本,《古逸丛书》中有辑录)。唐上元元年(760),孙强在顾野王所编《玉篇》的基础上,增收了一些汉字,可惜该版本如今也没有留存下来。再后来,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奉命收集并重新编修了《玉篇》,即《大广益会玉篇》。因此,为加以区别,顾野王最早所编的《玉篇》目前一般被称为《原本玉篇》。

顾野王(519-581),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南朝吴郡吴(今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他从小聪明好学,9岁写《日赋》一文,颇有文采。12岁随父去建安(今福建建瓯),撰成《建安地记》两篇。他长大后,博览群书,天文、地理、蓍龟、虫篆奇字等无所不通。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方面。除《玉篇》外,其编纂的《舆地志》是全国性总志;另著有《符瑞图》、《顾氏谱传》、《分野枢要》、《玄象表》及志怪小说《续洞冥记》等。

任梁太学博士时,奉命编撰字书,“总会众篇,校雠群篇”,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年内文字形体、训诂的异同,编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30卷,当时他年方25岁。此书为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

顾野王十分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玉篇》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逑。”就是说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他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漠,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若文,戒慎戒邪,用存古典”。

顾野王生活的南北朝时代,文字使用十分混乱,“五典三坟,竟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古老的书籍有不同版本,字体也不同,“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顾野王身为南朝梁的太学博士,下决心“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收字对象。《说文解字》之后的字书也有不少,魏有张楫《古今字话》,晋有吕忱《字林》,北魏有江式的《古今文字》,均以篆、隶为收字对象。《说文解字》先讲解词义,后分析字形,最后用声符注音。顾野王的《玉篇》以楷书为主体,先注音,后释义,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玉篇》成书于南朝梁大同九年,经后人多次删改、修订。宋代陈彭年、丘雍、吴锐等人重订《玉篇》,称为《大广益会玉篇》。清代光绪年间,有个叫黎庶昌的官员出使日本,看到了《玉篇》的零卷,即原书第九卷、十八卷后半部分、十九卷及二十一卷。黎庶昌于是设法翻印出版,题为《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以后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又在日本发现了一些《玉篇》残卷,影印为《卷子本玉篇》残卷。这样原本《玉篇》的面貌终于为后人所知。

今本《玉篇》有宋本,又有元本。宋本有清代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和曹寅扬州诗局刻本。元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宋本卷首在野王序和进书启之后有“神珙反纽图”及“分毫字样”,而元本多《玉篇广韵指南》一卷。宋本注文繁富,而元本则大都减略,排比整齐,因而部中字的排列次第与宋本不相同,现在通常应用的是张士俊泽存堂刻本。(乐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