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盘锦苇海中,有一道材料“特殊”的菜,别的地方吃不到
民国时期,各省刀客纷纷来到盘锦的大苇塘,在这里从事割苇的工作。割苇又苦又累,刀客们却能苦中作乐,制作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甚至该美食最终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知名菜肴,其他地区的人根本就吃不到。这种美味菜肴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盘锦有一座著名的大苇塘,它坐落于辽河三角洲沼泽区内,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岸、大凌河与双台子河之间的地带,总面积达到了954.6平方公里。芦苇的用途很多,在古代的时候,智慧的劳动人民学会了用芦苇编制苇席的工艺,甚至北方地区还会将芦苇用于建筑,其头上的苇穗也能制作成扫地的扫帚或者刷锅的刷子。每当端午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用于包裹粽米的粽叶就是芦苇叶。可想而知,全国如此巨大的使用量究竟需要消耗多少芦苇?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清末开始,盘锦百姓便开始借助芦苇产业维系家庭,甚至在常年的交易之中,居然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产业链,芦苇从收割、运输、到加工、售卖,全部都有专人进行负责。据当地县志记载,每年冬季12月份的时候,来自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刀客便云集至此,他们自备刀具与磨刀石,目的就是靠体力收割芦苇,并将劳动所得卖给当地的收货商人。
芦苇是一年生植物,其属性较其它水生植物特殊。一旦芦苇被镰刀割倒,就很有可能导致根部受损,并在第二年春天失去繁殖能力。时间长了,当地人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即在收割芦苇完毕之后,便在苇塘燃起一把大火,将芦苇所有水上部分全部焚毁,如此一来,芦苇在第二年的长势才会旺盛。
刀客们靠割芦苇为生,不仅要忍受又苦又累的生活,同时也面临着营养不良的窘境。刀客们平日里都吃什么?答案是高粱米饭与白菜炖豆腐。高粱米是一种粗纤维的粮食,煮得稍微生一些可以抗饿,而白菜炖豆腐则是很好的下饭菜,咸味中带着清新与馨香。可是,两种食物中毕竟缺少肉类蛋白,刀客们又是重体力劳动者,若是长此以往,身体补充的营养肯定跟不上。
刀客们当然不懂营养均衡,更不懂什么是维生素和蛋白质,但身体却能诚实地发出嘴馋的信号,驱使他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些可口的美食。于是,芦苇荡中到处乱钻的麻鸭便进入到他们的视野里。难道刀客们的锅里只会孤零零地炖一只鸭子?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对于美食的制作有着特殊的天赋,刀客们当然能找到更好的配菜,于是,生长在芦苇荡之下的芦苇根就成为了炖麻鸭的重要辅料。
麻鸭常年生活在水中,其肉质十分紧实,冬季来临时,鸭子往往会囤积大量的脂肪,如此一来,刀客们即使不在锅里放油,炖出来的菜品也会泛起油花,简直令人垂涎欲滴。与此同时芦苇根的口感脆嫩爽滑,能够大量吸收鸭子本身的腥味,二者搭配起来真可谓是天设地造的一对。芦根炖麻鸭不仅仅是味道好,从中医学理论上而言,麻鸭具有养胃、滋阴润肺、清热健脾、化痰止咳等功效,而芦苇根也具清热生津、止呕、除烦之功效。如果长期食用芦根炖麻鸭,就可以明显改善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舌燥少津至症,或胃热呕逆、肺热咳嗽、痰稠、口干及外感风热的咳嗽等症状,其食疗价值尤为显著。
刀客的生活充满苦涩,但艰苦的环境最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永远都不过时,尤其是生长在幸福蜜罐中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用勤劳与智慧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割苇》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