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壁”双“雕”

文:郑灿超  聂传安


背诗一直在进行。但仅是背还不够,一定需要再现,需要思考。

所谓的“再现”,就是进入诗中看到所描绘的一切;所谓思考,就是品出诗的情与理,品出作者写诗的原因。

一班郑灿超有一文,是对两位文人的两首诗进行对比评判,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很好地体现了“思考”的内涵。

他文章的题目有些古怪,叫《一“壁”双“雕”》。

同一个“赤壁”,我们且来看看两个不一样的诗人怎么玩出不一样的传奇。(开篇惊奇)

相信大家对苏轼的名字都已经听腻了。老聂安排我们看《苏东坡传》时,我早已经把他的背景、不平凡的一生以及著名的作品都打探得一清二楚。当他被贬到黄州两年多时,他为了散心,到城外的赤壁玩耍。触景生情,便作下了《赤壁怀古》。(点明第一个诗人)

巧了,唐朝的杜牧也写过了一首诗《赤壁》!(这首诗大家也熟悉)

同一题材的唐诗与宋词相遇,它们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呢?(正如不同老师的“同课异构”,估计两诗也是“同题异旨”)

先看苏轼的词。一开头,他便描写了长江的雄伟壮观,单从“浪淘尽”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奔流不息、滔滔不绝的长江风景图。这么好的景,没有好的人怎么行?苏轼望着长江,想起了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的赤壁之战!(这灿超用词是相当的讲究)

周瑜昂首挺胸,站在岸边,远远地望见黄盖的诈降船向曹操的船队“飞”去。孙刘联军成败,在此一举!(画面马上出来了)

风不一会儿就刮起来了。双方的军旗被刮得笔直,船也有些摇摇晃晃……(场景再现)

长江之水被刮得满是皱纹,一些沙石也被风带了起来。(不断蓄势)

风恰好是东南风……(也许诸葛亮正在七星坛上拼命地挥动的旗子)

火立刻从曹操的水军那里窜了起来。熊熊大火加上猛烈的东南风,火势变得势不可挡。烧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曹操带着残兵败将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北方,孙刘联军大获全胜。(以上为这场战争的高度概括)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意气风发,潇洒自如)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他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姿由衷的赞美。(苏轼无疑是周瑜骨灰级的粉丝)

但杜牧的看法却与苏轼不同。“东风不与周郎便”,如果东南风不给周瑜神助攻,输得落花流水的恐怕不是曹操,而是“雄姿英发”的周郎吧?(这么看,小杜同学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杜牧毫不客气地表达了周瑜侥幸赢得赤壁大战的讽刺。(“侥幸”一词,用得有力)

也许杜牧写下这两句时心里正在想:哎呀,周瑜你神气什么呀?都三十好几的人了,沉稳点吧!没有东风,你家小乔现在说不定就在……哼哼哼……(这灿超同学以小人之心度小杜之腹啊)

同一故事,为何两位大佬的看法如此不同呢?(这一设问旨在揭示原因,使得文章更深一层)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的,当然心有不甘,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看看人家周瑜,那么年轻就是吴国堂堂大都督,再看看自己是被贬之人(看看人家的成绩,名列前茅;再看看自己,算了,还是别看了)……像苏轼这样的人,思自己遭遇了那么多挫折,已生白发还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实在惋惜。所以,他赞周瑜,其实是在悲自己。(苏轼羡慕周瑜有机会展示自己)

而杜牧当年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复杂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所以他把周瑜的胜利归结于东风,恐怕有借历史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如果我们再仔细读读,似乎听到当年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杜牧觉得周瑜的胜利是侥幸,暗示自己如果有机会也会很厉害)

你看看,大苏小杜,当年两个四十多的人怀才不遇,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能感慨。而我们正值青春之际,不应该努力学习以获得更多机会来展现自己吗?(借古喻今,我们努力)

不要等到老了才后悔啊!(这才是此文的目的所在)

灿超先分别写出苏轼、杜牧诗中对赤壁之战的不同看法,接着提示不同看法背后的原因,最后希望众娃努力,不用像前人那样人到中年还在不停地感慨。

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借古说今,催人前进。

但文章也有些不足处。如最后希望我们努力,“不要等到老了才后悔啊”,思想当然不错。但这句由前文产生,就暗有苏轼杜牧年少时不够努力才有人到中年后悔之意。

对。那两位大佬不是不努力没有才,而是少机会缺舞台。

所以,灿超的结论未能很好地顺理成章。

思虑可以再严密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