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穿行间,游遍伦敦 - 建筑篇(上)
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
世界五大教堂,我先后去了“米兰大教堂、最昂贵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用智慧举起来的穹顶——百花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五大教堂最后一个参观的才是“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或许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破局文化的一个时代,文学、建筑、绘画等等,在当时已是鼎盛时期。所以第一眼看到前3座哥特式、罗马式不同风格的教堂建筑,加上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也是规模盛大的哥特式建筑,这些在记忆里已被深深震撼。所以看过圣保罗大教堂外观的图片,介绍等等,对它一开始并无太多期待,甚至感觉从外观而言,比不了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及比萨大教堂建筑群。
伦敦的雨多,某一天,微雨中,我漫无目的地的走到了“圣保罗大教堂”,当然乘坐Tube红色中央线到达圣保罗站 St Paul's,出站即可看见巍峨的教堂耸立在眼前。那天,参观的人并不多,第一印象感觉有种肃穆的宁静,于是,慢慢的欣赏起来。
圣保罗大教堂设计者雷恩是英国著名的建筑师。
他在圆顶设计中不忘汲取英国人喜欢的哥特式建筑的营养,他不仅在教堂前面设计了双塔,在大穹顶的顶上还安放了像尖塔一样的采光亭。
圣保罗大教堂的历史。
叙述圣保罗大教堂的历史最好从城中之城,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的历史开始讲起,仅有1平方公里的古老城池,一直以来为自身的地位和传统而自豪。圣保罗大教堂这块地从罗马时代起便是无数教堂和宗教纪念碑的场地,大教堂动工时从她的创造者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的日志中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大量的翁缸、破损容器和陶瓷物品。
604年,东撒克逊人的主教梅里特斯(Mellitus)为圣保罗建造了最早的大教堂,这个木结构的建筑在675年被烧毁,10年后重建,但在962年又被维京海盗摧毁,之后的教堂便由石头建造。
1087年,圣保罗大教堂遭遇过了一次火灾后重建,这时恰巧是刚刚征服英格兰的诺曼王朝掌权的时代。诺曼人们决心建造世界上耗时最长、最高大的基督教教堂。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建造,1240年大教堂终于建成了,但不到二十年,又开始扩建。
圣保罗大教堂终于在1300年得以奉为圣地。
几百年后,诺曼时代的圣保罗大教堂年久失修,伊尼戈·琼斯(Inigo Jones)受命勘测调查,修复工程最终于1633年开始,然而这次的修复是不完全的。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后,这次英国最重要的古典建筑的修复工程被中断。国教会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神圣:“圣殿被用作马厩,中殿被当作集市,一条大道居然贯穿南北耳堂而过。”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这座伤痕累累的教堂恢复了往日敬拜的功能,重启了整修的工作,雷恩在此被聘请为建筑师,来恢复这座教堂往日的荣光。
雷恩爵士的计划在1666年8月得到批准。不料,正要动工之时,伦敦大火来了,伦敦城在1666年9月2日开始的四天四夜的大火中,三分之二的伦敦城,13,200间房屋和87座教堂化为了一片瓦砾。雷恩爵士的“光之赞礼”,在大火的九天后便提出,但事实证明理想的规划总会让步于现实,人们对于回归日常生活的急切态度,令重建的步伐自主地展开了——雷恩的伦敦城规划因此永远未能实现。老圣保罗大教堂虽然还剩下主体结构,但已经摇摇欲坠,即使是临时性的修复也无法挽回。
1668年,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被聘请为圣保罗大教堂新设计方案的设计师,老教堂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伦敦的地图上,仅仅存在于图画和建筑模型以及零星幸存的老雕像中。但这对于圣保罗大教堂来说仅仅是重生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圣保罗大教堂是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负责设计的崭新教堂,经过多次设计方案的被迫修改后,1675年国王给了雷恩爵士“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的权力,终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雷恩爵士追求的设计。
1711年正式竣工了,已是耄耋之年的爵士在91岁高龄去世之前,经常来到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之下回忆这一信念和想象力的杰作。
试想,对于一个经常需要妥协和捆绑在灵感、经费与贵族之间的建筑师而言,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
圣保罗大教堂的现在。
首先来到中殿(Nave),中殿的英文“Nave”来自于拉丁语船的意思,这里也象征着信仰之旅的开始。抬头仰望圣保罗大教堂未打开的正门上,精美的浮雕,张开的书卷格外地醒目。
洗礼池位于正西侧主轴线中,洗礼就是重生得救的记号,信仰之旅的开始。从中殿西侧望去,圣保罗大教堂的主轴线,庄严的场景下——这份圣洁从何而来?或许这就是信心的力量吧!圣邓斯坦礼拜堂在入口咨询台的西侧,是常年开放的祈祷室。中殿的入口处,一左一右的圣像与蜡烛台。
穹顶上的壁画,拉丁十字架形平面下的中央部分便是这座辉煌的大教堂最令人注目的标志性穹顶,英国大教堂多为哥特式风格,在如此重要的建筑物上用穹顶这一明显带有罗马色彩的建筑语言来表达建筑的恢弘之感可谓仅此一例。毕竟英国是新教国家(历史上),这样大胆的设计,想必也是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想要带给火灾后新生的伦敦城的一份属于全伦敦人民的礼物。
仰望精美的壁画,宗教主题的故事由下至上分别是耶稣基督的受难、埋葬、复活和再临(穹顶下的四角半圆镶嵌画),以色列时代的众先知与四福音书作者(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穹顶下的八根柱子的三角形壁画),以及使徒圣保罗的生平(保罗在马耳他的海难等)(穹顶的黑白壁画)。
圣餐台,每日的圣餐礼,都会在穹顶之下举行,这里是大教堂内最重要仪式举行的场所。
圣坛,前文提到过圣坛是大教堂中最先建造和奉为圣地的部分,这里是唱诗班和圣坛两侧的席位以及管风琴所在的地方。带有华盖的坐席皆为指定坐席,伦敦主教的宝座也位于其中。长排座椅仍如原先那样每天使用,唱诗班、牧师和教徒们坐在上面做晚祷,在一天即将结束之际感谢主的恩赐。我参观的时间正好赶上了圣坛仪式。在这样雄宏的大殿中央,远远看着排长队的教徒们虔诚的受礼仪式,世界好像刹那间,变得宁静而又美好。
北耳堂和Saints Erkenwald and Ethelburga小教堂,曾经是米德尔塞克斯郡团(Middlesex Regiment)的驻地,今天这里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军旗。Ethelburga是有影响力的男女修道院女院长,她的兄弟Erkenwald在675年成为伦敦主教。他的墓曾经是圣地,可惜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中被毁。这座小教堂的看点是小教堂圣坛背壁的装饰画《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是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创作的作品。在这幅画中,隐含着对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认可,在耶稣手提的烛灯左侧可以看到“大卫之星”和伊斯兰教的新月。
地下墓室, 这里安葬着“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之称的威灵顿公爵和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子爵,说起来,这两位还都是因为打败了拿破仑时代的法军而功成名就。还有艺术家Turner的墓地等等。
石回廊观景台,北圣坛走廊处有可以通向观景台的地方,攀爬教堂观景台是我最喜欢看教堂的一个必要过程,登上电影中出现的教堂穹顶,站在穹顶之上便能俯瞰伦敦美丽的天际河景色,泰晤士河、碎片大厦,大本钟,伦敦眼等等,许多建筑都在你脚下。
...THE END…
出发的路都是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