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确切来说,棉花是宋朝末年由外境传入中国的。之前,别说没有棉花,汉字里压根都没有这个“棉”字。那么古人不像现在有空调、电炉、暖气,他们又是如何抵抗寒冷天气呢?

虽然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现代化取暖产品,但毋庸置疑,我们的祖先还是很有想象力的。他们利用大自然的给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很多取暖物品。

古人的取暖渠道,主要有以下这些。

从植物里获取

宋朝以前没有棉花,古人也怕严寒,冬季的夜晚也怕冻僵,于是他们从一些植物上获取,比如:芦花和柳絮。他们采好了芦花和柳絮,就将其填充到被单里面。就有点类似我们如今的棉被,只是取暖效果不是很好,但总比没有好,一定程度上可以抗寒。

此外,古代的农业发达。古人把稻草铺在床的木板上,再垫上布单,这避免了人的身体和冰凉的木床直接接触,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抗寒。

在如今的农村,有很多人仍然沿用铺稻草这种方法来抵抗冬天。

从动物身上获取

古代的大自然,动物品种繁多。不管是繁华都城还是偏僻农村,都有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古人打猎捕获了动物,就剥取它们的皮毛,做成皮衣、坎肩。

比如羊毛、虎皮、貂皮、鹅毛、鸭毛等,经过手艺人的制作,加工成抗寒物品。或穿在身上,或垫在床板上,或缝进布单里。

利用火和由此衍生的火产品来取暖

①:木材燃烧后的炭,冷却后可以再次点燃使用,通过炭火可以取暖。如若在室外,比如在军营打仗或外头露宿,也可以直接用木材燃起篝火。而通过生火来取暖,远古时代的猿猴人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

②:再者,古代的铁器产品很多,比如铁盆、铁炉子。里面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就可以取暖。但这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无知的百姓,不知道开窗户,在封闭的房间里用炭火取暖,也发生了不少一氧化碳中毒的现象。

③:暖手炉,这种设备在当代农村仍然还有。暖手炉的底部是一个凹型装置,将炭火装入其内,如炭火太旺,则可以表面掩盖一层薄薄的灰。装置表层是一层镂空的铁网,可取下。

这种暖手炉非常轻巧方便。人的手和脚均可以在上面取暖。也可以平放在床上,塞入被中,整个床都有温度,人在睡眠时仰躺着,双脚也刚好可以横放在镂空的铁网上面。

这种暖手炉有多种等级,皇家宫廷用的凹形装置是用金制或铜制,普通百姓则用铁器、陶器来制作。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导热性和保温性都很强。延长了炭火的保温时间,足足可以使用一个晚上。

火墙

如今的东北,基本每家每户都有炕,古人也有类似这种发明。古人在炉子旁边做一堵墙,燃烧炉子烹饪食物的同时,墙体会受温,导热性强。那么炉火旁边的房间,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开了热空调的效果。

用食品抗寒

古人爱喝酒,农作物酿成的高粱酒,玉米酒等高度酒,喝了可以暖身。或者把酒煮烫,在大冬天温几杯酒,在酒中也可以加入姜片和其他一些热性食物,也可以抗寒。

冬天食用狗肉,羊肉,选择一些热性食品来充饥,也可以让体内自动产生热量,进而达到御寒之目的。

古人善于运动,身体不像现代人这么害怕严寒

古人勤耕农作,不管是普通百姓、兵甲、或江湖人士,他们整天都喜欢运动,要么外出干活,很少宅在家里。长期的运动,使他们天生拥有一个极好的身体素质,这也反映了古人比现代人更能抗寒。

总之,宋朝之前虽然没有棉花。但我们的祖先知道从大自然中获取取暖材料,加工制作成取暖设备。祖先的这种无穷的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传承到现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