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啥?为什么不把城墙外面修成斜坡??来人啊!把这敌人的奸细拖出去斩了!
以诸位那超过260的智商,掐指一算就知道修成斜坡是什么结果。
很显然,直角的城墙是最优方案,因为你最大限度为对方制造了障碍,攀登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如果将城墙变成斜坡,虽然有可能让攻城的敌人因为陡坡摔伤,造成防御难点,但这无疑也降低了城墙的最佳防御力。
城墙必须做到绝对的不留死角,不给敌人以任何可乘之机,他们翻都翻不过来,方能发挥最高效的防御作用。一座有斜坡却更容易翻越的城墙,是没有威慑力的。
历史上就有关于蒙古人背土填坡,最后骑马上城的传说,还有后金女真推土攻城,令明军大炮也无可奈何的事迹,城墙上有坡度,坑害的是自己。
何况城墙并非只为战争而设,古代城墙的作用除了战争防御,还有聚拢民众与防止盗贼的作用。一座大型的城墙既要保护城内的居民,统治者也利用他们来限制和控制群众。在大部分和平时期,古代城市的官方封建统治仅限于城墙内部,城墙既保护了城市,也维持了统治。
所以城墙防备渗透的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城外的盗贼往里钻,还是关闭城门阻止城内人往外跑,城墙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故而城墙必须具备直角形的阻截能力,必须让人望而却步,最好做到不使用工具根本无法攀登的程度。
不过,就标题而言的“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这个问题,我们更仔细的观察一下实物就明白了,现实中的城墙其实也有坡度。源于其工程性的构造,大部分城墙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直角,尤其是对于那些特别高的坚城来说尤其如此。修城尚且如此艰难,还要在外面修斜坡,那这座城肯定不会大。
受限于土工建造能力,中国式的城根本做不到这点,也就依照山势修的长城能依靠天然的山脊斜坡筑墙,如果是长安、北京这样的大城就更难了,城市人口众多,需要良好的交通以维持物资、物流,修个大斜坡在外面不是坑自己么?这要多大的土方量?哪怕是在今天,将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挖出10米高的斜坡也是烧钱烧到政府破产。可以看看上图我大西安连绵到天际的城墙,实在挖不起呀!
不过,依靠地形修楼中国人是专家,比如上图的黄州汉川门,小城一座而已,但这个斜坡想必很符合题主“越陡峭越好”的标准,可见只要有条件,城墙的修筑自然会考虑到地势。
还可以看看北京城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会不断外扩,增加新的外环和区域,甚至附郭都会发展,这根本没法挖斜坡。倒不如老老实实的修墙,即便最外层矮矮的的附郭,也比挖斜坡工程量小的多。
当然,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其实许多西方城堡和要塞都是这么做的,因为驻扎的人少嘛,远比中国的大城耗费的工程量要小,那么自然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咯。
比如西方的城堡,反正驻扎的也就是军事设施和领主相关人等,打仗的时候才容纳部分平民协防,因此它们几乎都修在高高的山顶、丘陵顶或具备一定地形优势的地方,为的就是增加城堡的防御力量,地形就是天然的斜坡。
后来因为火器战争的变化,渐渐出现了要塞式的棱堡,这种防御工事比单纯的城堡更坚固,非常有利于发挥火力。相应的,为了抵御大炮的轰炸,单纯的城墙也被废除,人们直接通过对地势的垂直挖掘和增固,建造了极为厚实高大的战争要塞。这应该就是题主想要的“大斜坡”了。
通过层层叠叠的加固时修筑,人们可以把一座丘陵改造成分为上下多个层次的坚固要塞,进攻军队面临的不再是“城内-城外”概念,而是“地形+纵深”问题。
利用这种坚固的堡垒,欧洲人展开了一场“要塞时代”,要塞越修越坚固,坡地、棱角设置越来越刁钻。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死也攻不破,这样即便在野战中溃败,只要有要塞,那么你就绝了心思吧,反正谁也奈何不了谁。
其实仔细看嘉峪关这样的雄关要塞的话,也能发现它也是建立在大斜坡之上的,古代的嘉峪关远不止现在这个规模,相比起单独的关城要塞,周围配套的防御体系才是根本。没办法,谁叫咱中国太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