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批看日本动漫长大的成年人,正在改变“六一档”的电影气质

网视导读:“蓝胖子”“小怪兽”......根据日本动漫IP所改编的电影依旧成为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的“六一档”领跑者。引进动漫连续多年称霸“六一档”,也让这个原属于孩子和亲子消费的档期,逐渐偏离了原有的受众群体。

每年的“六一”都会有大批动画电影集中登陆院线,借助儿童节的节日优势,动画及其它儿童电影票房都能超当日票房的50%,因此,这个档期也逐渐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倾销”的“黄金档期”。不少非“熊系”“羊系”的国产动画电影通过这个档期收获十分可观的票房收益。

2013年的“六一档”,动画电影贡献了7425万元票房,《潜艇总动员3:彩虹宝藏》《魁拔之大战元泱界》《辛巴达历险记》以及在档老片《疯狂原始人》等四部动画单日收入均超千万。

2014年,“六一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增至6部,单天贡献票房近5500万元。《潜艇总动员4:章鱼奇遇记》《猪猪侠之勇闯巨人岛》《辛巴达历险记2》等去年六一档上映的国产动画续集票房可观。

不过,这种风向从2015年的六一档开始发生转变。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一枝独秀,单天拿下近9000万,将“六一档”整体大盘拉升至1.42亿元。从此,这只从日本来的“蓝胖子”便成为国内电影市场“六一档”的“固定嘉宾”。

虽然后续几部哆啦A梦系列电影未能重现《伴我同行》高票房,但是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的“六一档”,依然处于碾压式存在。2017年的上映的《哆啦A梦:大熊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更是“一挑七”,将当年七部同档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挤压到仅占档期票房的8.7%。

2017年“六一档”上映的动画电影

而今年,另一个日本代表性符号“哥斯拉”登陆“六一档”,与常驻的“蓝胖子”以绝对领先优势成为儿童节当天票房的冠亚军。

日本经典动漫“入侵”国产电影市场“六一档”,让儿童节的电影院里的观影人群不再以儿童和家长为主。当一群“拒绝长大”的成年人们在儿童节走进电影院,这或许也正意味着这个原属于儿童的电影档期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质变”。

被电视台“除名”的日本动漫

自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始,日本动漫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接下来的90年代,日本动画在国内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引进中国的动画作品数量繁多、品类复杂,介于当时动画片进口不受审核、配额限制,一些暴力倾向突出的日本动画片也开始出现中国的在电视荧屏上。这些动漫出现后所引起的社会争议,也成为接下来日本动漫在电视荧幕上的“消失”埋下隐患。

2000年3月,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各级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出进口动画片在少儿节目中的占比不能超过25%,而进口动画片在动画片播出总量中的比重不能起过40%。这也是广电总局首次就进口动画片的引进播出作出明确规定。

这项禁令虽然没有明确针对日本动漫,但由于当时国内电视台主要的引进动画就是邻国的日本,所以这个《通知》也成为国内电视台开始“封杀日本动漫”的起点。

然而配额虽被减少,日本动漫仍是电视台购片的头号选择。国产动画面对物美价廉又有广大观众基础的日本动漫仍是不具备任何竞争力。因此,在2006年前后,有关进口动画片,特别是日系动画片的负面评论再度甚嚣尘上,国产动画“民族主义”情节推动广电总局连续两次下达“禁播令”,要求各电视台在每天晚间黄金时间不得播出进口动画片。这份“禁播令”也让日本动画从内陆电视银屏被“清扫”。

从此,国内电视台动画开始进入“一群羊”“两只熊”“一头猪”的时代。观众对于日本动画出在电视荧幕上的最后印象,停留在了80、9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眼中。

大荧幕开启日本动漫的“文艺复兴”

禁播令颁布后,日本动画从内陆电视银屏消失。直到视频网站的出现和兴起,日本动漫才开始在网络上“复出”。

但网络也非“法外之地”。2015年,文化部发文,对包括优酷、爱奇艺等29家网站在内的视频平台提出警告和处罚,处罚的原因是因为文化部认为《进击的巨人》、《东京食尸鬼》等日本动漫“宣扬以暴制暴”,已被列入“禁播黑名单”,视频网站必须将这些动漫作品做“下架”处理。日本动漫又一次在小荧屏上遭遇拦截。

央视新闻官微发布消息

或许是小荧幕上的屡屡失利,让日本动画公司开始将目光转向大荧幕。

2010年,伴随内陆影市的开放,《名侦探柯南:漆黑的追踪者》在上映,在近乎“零宣传”的情况下斩获936.5万票房。一年后,另一部剧场版《沉默的15分钟》上映,上映两周便拿下3000万票房。2015年,柯南系列的第十九部剧场版《业火的向日葵》上映,在当时原片网络资源已经漫天的前提下,仍收获8162.4万票房。

柯南系列电影在国内院线票房屡屡攀升,让日本动画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既然中国的小荧屏进不去,那就去攻占他们的大银幕吧!找到了“曲线进入”日本人很快便实现了目标:为了适应内陆审查,他们在动画故事上尽量避开敏感内容,竭尽全力获取日本动画能够登陆中国内陆院线的机会。

2015年,一刀未剪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成为黑马,在内陆获得了惊人的5.3亿票房,次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凭借5.75亿票房很快超越了这一记录。也是这一年起,在中国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开始呈现出了大幅增长的态势,从2016年的一年9部,到2019年半年未过就有8部动画登陆内陆院线。日本动画通过“大荧幕”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成功实现自己的“文艺复兴”。

然而细追究起来,日本动画在国内的二次兴盛,并非是吸引了更年轻的观众,相反,助力日本动漫实现大荧幕复兴的仍是当年蹲在小荧幕看它的同一批观众。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哆啦A梦》系列电影的想看用户画像中,受教育程度超半数为本科及以上,受众年龄中20-34岁占据超7成。由此可见,当年在小荧幕前贡献收视率的小观众,如今已经成长为日本动画在国内大荧幕上的消费主力。

《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猫眼专业版想看观众数据

80、90这两代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观众的“童年”消费,证实了优质动漫IP的“长尾效应”。优秀的动漫不应该只着眼于当下,更应该放眼于未来,这或许是国产动画想要实现真正崛起所最应该思考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