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再见,那一天》,多维度剖析剧集成功原因

近期,由黄伟执导、金璐编剧,李光洁、蒋欣、胡军主演的爱奇艺“迷雾剧场”先导片《再见,那一天》圆满收官。凭借新颖的视角、精良的制作和光明温暖的底色,《再见,那一天》取得了播放量与口碑的双丰收,获各大主流媒体点赞推荐。这一现实主义佳作获得的亮眼成绩也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以下九位知名专家便从题材创新、人物塑造、价值取向等维度分析了《再见,那一天》成功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现实主义创作、短剧模式开发的启示。

《再见,那一天》把一位老共产党员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格外生动,把他英雄行为所传递的崇高精神凸显了出来。叙述的紧张感和氛围的渲染,都让人通过对故事的探寻认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波澜起伏间情感的强度被传达,风云变色中灵魂的底色被呈现。情节曲折,主人公和周边人物的复杂故事都能让观众沉浸其间。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再见,那一天》用感人的故事做了很好的诠释。全党愿、胡广来、梅湘、武磊之间巧妙的人物关系,不仅是故事的框架,也是情感的依托,而核心是全党愿。本片让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个人用全部的情感乃至生命来为工作做担当,甘用无私奉献来对待他人,会达到的最高境界:生命和心灵的救赎。

《再见,那一天》有着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其视听呈现上的现实张力与整部剧所着墨的色彩,共同编织成了该剧的“大格局”。三个主人公以及支线人物、情节线索和叙事时空虽被浓缩在短短六集篇幅之中,但该剧在节奏的把控上游刃有余,得以让人在富有沉浸感的视角下,通过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探索背后的真相,最终觅得治愈自我的温暖力量。

《再见,那一天》用6集短剧的体量展现了胡广来、梅湘和武磊三个人物出狱后重回社会展开新生活的故事,通过全党愿这位社区民警对回归社会人员的挽救串起三个人命运的交集线。该剧秉承爱奇艺迷雾剧场对不同社会议题的人文关怀目标,通过上乘的作品质量让更多人能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社会正能量氛围的形成。

作为爱奇艺迷雾剧场的先导片,《再见,那一天》没有过多强调犯罪过程与破案手段,而是以温暖现实主义的笔触,人文关怀的书写,展现了心灵的救赎与情感的宽恕,歌颂了基层人民警察默默拯救回归社会人群,使他们获得新生的感人故事。短剧虽短,但意味深长。

如果说,那些为了民族国家的伟大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英雄先烈是璀璨的北斗,那么,六集精品短剧集《再见,那一天》中以全党愿为代表的平凡共产党员,则是给普通之你我,给最需要帮助的回归社会人员带去人间温情的平凡英雄。《再见,那一天》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暖心佳作。

《再见,那一天》用短短6集的体量,讲述了如人生般漫长的救赎,精准、不矫情、手段与目的高度统一。精准是指围绕救赎主题的紧密度,几乎没有无谓的情节和冗余的人物;不矫情是指这部剧从头至尾都没有刻意的煽情和美化;所有的手段都服务于讲好一个漫长的救赎故事这个目的,在手段和目的高度统一的时候,剧作才能真的立住。

以往讲述公安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大多把故事主线放在案件的侦破上,而爱奇艺迷雾剧场先导片《再见,那一天》关注到人民警察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另一部分——为老百姓提供帮助以及帮扶回归社会人员。该剧在平凡中见伟大,展现出现实中无数的坚守岗位、勤恳为民的公安干警的形象,让观众对人民警察这一职业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同。

《再见,那一天》摒弃了以刑侦探案为故事主线的传统模式,创新性地从回归社会人员的视角切入,以有限的篇幅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细腻写实、真切动人的故事,展现出积极向上、温暖光明的作品基调,延续了迷雾剧场“拨开迷雾,点亮光明”的精神内核。剧集以全新视角探索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并在短剧创作模式上做了新的突破与尝试,其经验值得业内借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