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观点:文旅时代下旅行社的转型与机遇
IT技术只是工具,在文旅产业当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力的工具,但是具体到“转型”,就不应该只是“唯工具论”,而是要从观念和逻辑上去寻找出路。在我们看来,传统旅行社转型主要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轻“产品”重“服务”;二、放“猎奇”抓“粉丝”。
传统旅行社的业务,是非常在乎产品化和标准化的。即便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看到一些旅行社推出的“定制化申请表”,其实也没有跳开“目的地”、“交通”、“住宿”这三个方面。客观来看,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标准化的产品,景区、酒店、餐馆……,面向所有的旅游中介机构都是开放的。这样的竞争环境,最终只会让那几家“资本运作”的中介机构越做越大,而传统旅行社的市场越来越小。
轻“产品”重“服务”,就是要求旅行社要放弃就有的“中介”模式,收入也不再是单纯的差价与佣金,而是把自己的服务方向调整为“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的双向解决方方案提供商”。
自助旅游的兴起让游客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旅游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有的游客喜欢历史文化;有的游客喜欢名山大川;有的游客喜欢古都新貌、有的游客喜欢自虐受罪……,实际上,这些游客有自己的需求,但是未必有着每年出行的“旅游目的地”,这个时候,如果旅行社能够“不偷懒”,针对不同的类型的游客制定出年度、跨年度、季度……甚至是每个月的旅行方案,只要收费模式合理,市场是一定存在的。
同时,那么多的新兴文旅项目需要推广,需要游客,为什么旅行社不利用自身的积累与资源优势,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信息收集、加工、再整理的平台呢?一定要牢记的是:转型之后,旅行社销售的不在是“线路”,而是“你想要的旅游”。
在路美观点以及与同行们的交流当中,我们已经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传统旅游是基于游客的“猎奇”心理的,而新兴文旅则要充分地与“粉丝经济”结合起来。这也就要求旅行社要更多地从“文旅”的角度去思考未来了。
对于已经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线路,确实会有很多游客感兴趣,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项目的“成熟”,导致游客旅游出行选择的多样化以及消费额度的透明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便旅行社可以继续维持传统业务,利润也会越来越薄,最终因为价格战而导致失去市场份额。与其承受“温水煮青蛙”的痛苦,不如重新建立新的“根据地”,以文化为导向,从粉丝经济的角度去掌握自身的目标受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项目已经数不胜数了,时尚文化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放弃旅行社的传统销售模式,找准一个或几个精准的点,锁定粉丝,深挖文化,提出具有排他性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让旅行社获得新的生机,同时也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新的气象。
以京津冀地区来说,许多城市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无论这些城市现在是否出名,一定都会引起对于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粉丝”到访游玩。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家旅行社转型成为“自助古都游解决方案专业服务商”呢?专门针对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这四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推出“游古都”的解决方案服务,会不会有人感兴趣呢?
在这个方案里面,可以包含“周末自驾”游玩的方式,去近一些的地方;也可以推出“高铁+住宿”的模式,让游客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多游玩一段时间,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都文化风情,甚至可以发起一个“环京津冀古都游圈子”,为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触交流的平台。
考虑到与时尚文化的接轨,那么旅行社服务当中,是不是可以在每一期活动当中都引入一两名“网红”进行直播呢?一方面活跃了气氛,一方面让本来就欢快的休闲旅游增加了更多的“综艺化氛围”。
至于收入,除了传统的服务费之外,解决方案的服务费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呢?如果本次引入的“网红”是电竞高手,会不会有他的粉丝专程“买票”来看偶像在“古都某某站”的比赛呢?不要忘记,当我们把整体服务“平台化”之后,对于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地区的营销推广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城市的营销推广费用是不是也会成为收入的一部分呢?
那么,可以有“古都游”,是不是可以有“古战场游”、“战国名人故里游”……,虽然,这样的“转型”对于旅行社的要求高了一些,但是,这不才是让“文化、文创”与“旅游”结合起来最好的模式吗?让“智慧”加入到“服务”当中,不是才可以业绩指数级地增长吗?
你有什么想法呢?难道不想和路美一起打造“旅游服务”的新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