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绘画大师张宏开启了中国实景山水写生之先河
张宏(1577-1652后)〔明〕字君度,号鹤涧,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重写生,师法沈周,继承和发扬董源、巨然、米芾及“元四家”等传统画法,所作苍劲雅秀,萧闲淡远,笔力峭拔,墨法湿润,古拙多变,有元人意境。石面连皴带染,自具一格,颇受吴中学者推崇。写意人物落笔天然,线条健劲流畅,潇洒而不失法度。间作花卉,颇有生意。
在其在世之时,他的绘画就在吴中文人学者中就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如张庚著的《国朝画征录》中这样描述张宏山水画:“工山水,苍劲雅秀,萧疏淡远,吴中学者都尊之。余尝见其沧浪渔笛图、松柏同春图,不让元人妙品”,姜绍书的《无声史诗》中也赞其绘画之精妙,评价为:“写山水笔力峭拔,位置渊深,画品在能、妙间”。美国学界著名的中国绘画史专家高居翰先生也提到,张宏的绘画作品在明代末期的确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张宏具有这样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明代的绘画复古派占据了主流位置,在其推动下,出现了严重的形式主义,以临摹代替创作,以卷轴为师。加上明代晚期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其中对具有真工实能的艺术家进行排斥、贬低,视为工匠。加之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传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极其倡导写意画。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张宏能在创作态度上肯定的质疑董其昌的的形式主义,在绘画实践上采用真实的视觉察看方式,他的这种对待山水绘画的创新精神是非常珍贵的。
张宏并没有被当时所推崇的南北宗派的风格所左右和干预,而十分肯定地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对于古人的学习,并不是一味地临摹,而是汲取精华和营养,保持了一颗对绘画作品的本真理解。以南北宗派为我所用,融会贯通历代山水大家的优秀技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品风貌。他扬弃了“吴门画派”后期所崇尚的细节堆砌、装饰化的用色用笔的风格,而是“选取了一种全新的自然透视的方法来表现真实宁静的山水景色”。
在张宏的作品《越中十景》图册中,最后的题尾中写道“任耳不如任目与”。这使得我们不难发现,张宏十分清晰自我的审美与观念,充分依托自我的视觉察看,将眼睛看到的真实的景象采用写实的形式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张宏作品中带有一种自然主义的精神,遵从自己主观上的感受,真实的去描绘山川景致,但也没有丢失山水的传统,此种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可以言之为晚明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他将自己置身于真实存在的山水风景中,“任耳不如任目”凭借敏锐地视觉观察,来表现真实的自然,表现当时身处山水风景中真实的自我感受,拉开了中国山水画写生主义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