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这次认识了!

今天读一个实习同学写的美文,有一个“诶”字不认识。
开始认为可能是“唉”的异体字,零零后的孩子喜欢火星文,或者就把“口”字旁写改“言”字旁了呢。何况这个句子也可以用“唉”的意思讲得通,“诶,老师,你笑了你没生气。”
如果这样的异体字出现,在公号上发出,担心对大家有“剑走偏锋”的引导,而且公众发文有原则,尽量杜绝生僻字、异体字,用大家伙都经常见到的字。
当时曾一时决定要把“言”字旁的这个 “诶”改成“唉声叹气”的“唉”呢。
但,安全起见,还是先弄明白这个字到底读什么,或许人家本来就没错,是我孤陋寡闻呢。
幸好查了查,不然就真出大错了。
手头没有字典的当下,怎么办?只好在手机里输入“ai”,从头到尾找了一遍,没有这个字!
编辑同学提议:要不,输入“hai”,结果,也没有这个字。那它到底读什么呢?既然能够在电脑上打出来,这个字肯定存在。
编辑同学用五笔输了一下,发现读“ei”,真是长了知识,没有想到,我们经常好说的“ei”,居然长这个模样!一直耳熟,但始终不知道该用什么字形来表达,原本以为有些方言是没有字的,就像少数民族语言那样,只能口口相传,没有形成文字。
也算是开了眼界,真真感叹自己是读书太少,同时也遗憾将新华词典送了人。无论到什么年龄,字典是离不开的。
下午又认真看了看“哎呀”的“哎”和“唉声叹气”的“唉”的区别,一般认为“唉声叹气”是表达伤感,惋惜,而要表达很吃惊,提醒的意思就要用“哎呀”的那个“哎”,这个字也表达应答。
专门查一下“诶”这个字,发现“诶”的读音、含义好丰富。一声的“诶”是打招呼,或表示应答,“诶,你来了”;读音阳平(二声),表示吃惊“诶,你怎么这样早就走了”;读上声(三声)是表示不以为然“诶,你不能这样说”;读去声(四声”是语气词,应声或者同意,“诶,就这么做了”。还有一个音读“xi”,意思是可恶的意思,这个字音平时很少听到呀。
“诶”,较早出于《说文》“诶,訾也”,还有出自《楚辞·九章·涉江》的“乘鄂渚而反顾兮:诶秋冬之绪风”。
原来不认识这个字,确实是读书少没文化导致的。
说句心里话,从小到大都不曾深究过常说的“ei”该怎么写,不曾想查过这样的读音,有哪些字,若是读其他文章也就胡乱过去拉倒了,因为放在公众号上,担心有不好的影响,不得不专门查了查,这样看,因为撰稿同学写了这个字,我才认识,她就是我的一字之师了。
应该跟着年轻人学,一点错都没有!
这么多的生字,估计我们也认不过来,不过见一个认一个的话,慢慢都面熟悉。
记得有年轻老师的昵称叫“蓁音”,也是查询才知道的,《诗经·桃夭》里有“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其实读书只读了皮毛,哪里知道除了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有啥?
还有一个小同事的昵称叫“琎離”,当时没敢按山东秀才的习惯念字边,今天一并查询,“琎”读音“jin”,是像玉的石头,一般用于人名,隋朝有一个人叫窦琎。那个复杂的“離”,是“离”的繁体字,扑朔迷离的两个字中午弄清楚了。
得感谢同事们这些复杂的昵称,让我认识了这几个生字,同时也暴露了我的无知,古典书籍读得太少,没文化就没底气。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都应该是这样。
这些读书很多的同学的确是语言文字特别丰富,要不断的向他们学习才能跟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