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六贼该死么?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里,有段孙悟空打死六贼的故事: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刀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
行者的胆量原大,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什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
那人道:“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作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
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
孙悟空打死六贼,师父三藏不高兴了:“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这章题目里有“心猿归正”的说法。《西游记》也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讲故事:悟空就是心,心原本空,六贼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子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是心的功能,所以悟空自认是六贼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个强人,打死六贼,是干净利索干掉了自身的六欲。
唐僧认为打死六贼不是慈悲行为,“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
当年初看《西游记》,只觉得唐僧婆婆妈妈,悟空一棒子打死六贼,是多么快意恩仇的事情。
朱建军在《释梦》中分析战斗的梦,认为多数时候梦中的战斗是和紧张焦虑的情绪相伴的。举例说和歹徒搏斗,表示和自己内心中的杂念搏斗。许多人做过这种梦,和敌人战斗,开枪向敌人射击,一枪枪都打中敌人,而敌人——像相声中讽刺的那些低劣影视剧中的英雄一样——怎么也打不死。为什么呢?因为敌人往往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一种你不愿承认的想法,是你人格中的另一个方面,总之是你头脑中的东西。所以怎么可能轻易把他们打死呢?只有整合你梦中的敌人,“化敌为友”才是解决内心矛盾的最好办法。
我自己也做过类似的梦,在梦中和人搏斗。醒来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终于变得强悍了,实际上只是内心冲突多罢了。
现在再看孙悟空杀六贼这段,有了不同的滋味。六贼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的一个个侧面,用心理学的观点看,杀死六贼,也只是把我们自己的不同欲求,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唐僧的想法,正是和六贼和解,等于朱建军说的整合梦中的敌人,让自己人格的不同侧面和谐相处到一起。我们又怎能忍心杀死自己内心那些小碎碎念呢,请带着他们一起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