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学生写作能力下滑,专家呼吁写真文章
“此女子年纪尚小,
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将来必成器!”
“值得恩高的学子
好好拜读这篇文章,并深刻反思自己。”
“老师您好,
是否可以授权恩施电视台微信公众号转发此文?
······
近日,一篇题为《山里的孩子选择奋斗,巴东中学生演讲金句频出》(点击阅读)的初中生文章在收心斋推送后,引起很多网友关注点赞。昨天,还有野三关的学生家长阅读后写下长篇留言探讨中学生写作问题,称“现在的高中生写作能力下滑”。
究竟如何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呢?今日,收心斋从学生家长、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三个角度探讨中学生写作问题,希望朋友们多多转发分享,以便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建言献策。
1.学生家长:有思想才能写作
这文章写的好,说的好,写在火候上,这女孩子的思想很不错,如果许多男孩子也和这位女孩子思想一样,那该有多好!
但从学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较好的文章,较好的思想都是出自女生,男生思想、情感都不落后于女生,但由于手机网络并未当作很好的工具而成了玩具,占据思想空间大。所以我看到现在的高中生写作能力呈现下滑趋势(编者按:当然也有写得好的,但整体而言,确实在下滑),而且学习压力大,压力大多是学习不倾心投入造成的。
特别是语文课的写作,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比如,这次假期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远足》,我看了好几篇文章,大多一个开头去远足,两长段介绍两位烈士的故事,最后几句话结尾。这都没有达到老师布置这篇作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其实,老师是想通过远足活动,让学生集体到野外长途拔涉,呼吸到清新自然的春天空气,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有理想、能坚持,有耐力、富情感,珍惜青春、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并通过对烈士的扫墓来教育学生,什么叫困难,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信仰,让学生从烈士舍家卫国的情怀中明白自己的目标并培养自己的远大理想。
但老师拿到千篇一律的烈士故事,有开头、经过、结尾的作文时肯定与自己想要看到的有差距。烈士的故事并不是新的,但老师要的学生思想是新的,但又有多少学生能想到,有多少学生去想?
写作文时首先要想为什么去写,怎样去写才有意义,写完后读者看了有什么作用。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不想明白就提笔去写,哪怕段落层次分明,语句通顺,中心明确(其实有的是东拼西凑的抄拢),但让读者读后感觉到没有多大意义,那么写这篇作文又有什么用?所以我真想写一篇《说说高中的写作》(编者按:期待继续来稿,深入探讨高中生写作问题)。
作者简介:
黄治政,巴东人,恩高学生家长。曾供职广播站,有大量作品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州级报刊。图为作者送大儿子去野三关镇中读书时留影。
2.中学教师:师生都没有时间读书
说起作文教学,一线语文教师确实有很多苦恼。
一是编作文的习惯早已养成,观念改变很困难。长期以来,老师表扬学生总是会说,“这孩子很听话”,学生从而习惯于听话,而不敢说话,久而久之,自己就不会说话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没有自己的思想,只好胡编乱造。老师可能说过,公交车上要给老人家让座,学生于是记住了,写作的时候就编造自己给老人家让座的经历。我在高一的某次月考中发现,一个班竟然有四五个学生通篇记叙自己给老人家让座的经历。后来我问学生,是真的吗?他们笑着说,编的。对很多学生来说,写作只是完成作业任务而已,所以每当老师布置作文,学生最关心问题往往是:写多少字?其实,写作当“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是表达的需要。
二是没有配套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不成体系。60分作文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关于作文教学,我们在考试之后念几篇范文就够了么?我们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多写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的。而高考作文到底要考察些什么?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训练?作文课上到底该怎么教?似乎没有一本操作性强的教材可以作为依照,一切都有耐于老师的个人解读,但是“教学任务繁重”的老师们对写作又有多少研究呢?一线教师,特别是像我这种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往往不知所措,而我们的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道路上也就更加迷茫。
三是阅读重视程度不够,有效阅读太少。这里在探讨写作教学,怎么又说到阅读了呢?事实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没有阅读积淀,写作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能力的提升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先要大量阅读别人的言语,从而认知普遍的语言规律,最后创作属于自己的言语作品,学会表达写作。换言之,写作往往就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说的阅读不是鼓励学生喝鸡汤,也不是简单地听从老师开书单(四大名著再好,死活读不下去有什么用?),而是学生自己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自己喜欢的作家,自己喜欢的风格,深入阅读,有所感悟,这样才算真正的有效阅读。
说到底,这些道理谁不懂?但落实很困难,因为阅读见效慢,而教育生态急功近利,大家等不起!写作也似乎拉不开分数差距(其实能拉开差距,只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而已),不如多做几个题!所以,在渴望快速成才的时代,在刷题出成绩的当下,学生读书往往没有时间,语文的阅读课也很难得到充分保障,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探索更是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彭志友,恩高语文教师,收心斋主编。爱好阅读,喜欢写作,致力于文章研究。
图为恩高学子在图书馆认真阅读
3.大学教授:讨论真实问题,发表真实见解
前几天,一个亲戚家讨论刚上初中的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位辛苦的妈妈决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她说她眼睁睁看着一个挺聪明的女孩陷入了作文的困境,里边讲的全是一些假话空话套话,她觉得孩子已经编不下去了,她自己也已经看不下去了,从初一到高考,还有五六年,一想到孩子的作文就有些不寒而栗。
这种感受,绝非个案。其实不仅孩子们编不下去了,家长们看不下去了,老师们也有点教不下去了。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大学生、研究生,你们的高考作文有留下来的价值没有,他们便一起摇头。问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说起作文教学,也多苦恼不堪。这些年,大学生、研究生们的写作能力、文字功夫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言之成理、文从字顺、自然感人的文章,竟然成了罕见之物。
原因何在?应试作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地流行假大空,是不是症结?我们的高考作文作为语文能力评估的一个方面,固然应该有写作技能的检测功能,但几乎所有高考作文都是一些随即就将成为历史垃圾的废纸,真的只能这样吗?可不可以讨论真问题,可不可以发表真见解,可不可以出现一些真有价值的文章,其实回首中国教育史和瞭望别国的高考作文题,并非全无可能。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也有少数题目允许写记叙文。我想,议论文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吗?我希望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和高考语文阅卷,对高考作文教学形成良好的导向,那就是帮助我们考生重建尊重事实、服从逻辑的写作理念,返璞归真,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生活,讨论真实的问题,发表真实的见解,抒发真实的感情。从假大空里挣脱出来,走进一个心灵自由的写作天地。写真文章!
作者简介:
谭邦和,男,华中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会长。1999年以来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加制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国家级教师培训、语文高考研究等工作。现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华中师大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受聘担任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及该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图为谭邦和教授(居中)在湖北恩施高中留影。
扫一扫,关注《收心斋》
点击广告
各位朋友:
若是喜欢《收心斋》这个平台,烦请点击一下底部广告哦,不用关注,点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