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战争:马邑之围,败在小人物手里的汉匈战争揭幕战

中国古代战争史 · 西汉篇07
白登之围后,汉朝鉴于军事上的弱势和国内经济的疲敝,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通过联姻和岁币来换取边境的安宁。可毛教员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汉朝不知给匈奴的单于送了多少公主和金银财宝,可匈奴就是一头喂不熟的狼,屡次背弃盟约,袭扰汉朝边境,每年被掠杀的百姓多达万人。
文帝十四年冬,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挥兵十四万突袭萧关,火烧彭阳汉军大营,兵峰直指帝都长安,而汉文帝只能固守长安,任由匈奴人在关中烧杀抢掠一个多月而不能有所杀。即便是这样,文景两朝也只能被动防御,鲜有主动出击的战例。

匈奴入侵汉朝路线

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弱的时候唯唯诺诺,闷声发大财,实力强了重拳出击,伟大复兴。不论是像俄罗斯那样死要面子活受罪,还是像朝鲜那样圈地自萌,四面树敌的外交政策除了激发民族主义外对自身发展实在没什么好处。

马邑之围,从和到战的第一战

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思想路线的调整,汉武帝实现了堪比秦始皇的大一统,进而确定了以军事手段代替屈辱性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的最高指导思想。
汉武帝大一统,中学历史必修内容
前134年,匈奴又派来了使者向汉朝索要和亲的公主,按照以往的做法,无非是找个宗室女再加上一些金银布帛送到匈奴就完事了。但这一次,汉武帝却郑重其事的招来文武大臣要求廷议此事。
长期处理外交工作的大行令(相当于外交部长)王恢很快就明白了武帝的用意,站出来第一个发言:我长期在外交战线工作,自认为对匈奴还是比较了解的。说到底,匈奴人不过是一帮没有开化的蛮夷,我们同匈奴结为姻亲,以兄弟相称,可每次和亲没过两年,他们就会背约入侵。依我看,我们不如趁这次和亲的机会,一举荡平胡虏。
王恢的发言就像是平地惊雷一样在响了整个朝堂,御史大夫韩安国带头反对:匈奴人“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即便我们想打也未必能找到他们的踪迹。况且漠北草原又不适合种庄稼,而匈奴人又都是没文化的蛮夷,不论是夺其地还是虏其民对我们都没有好处,跨越千里作战而不能得利,还是和亲实际点。
成语“死灰复燃”,说的就是韩安国
韩安国发言后,大臣们纷纷表示“臣附议”,武帝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同意和亲。可这件本已盖棺定论的事情,却因为一个小人物而出现了转机。
话说马邑有一个叫聂壹的商人,通过王恢给武帝献上了一条诈降计:匈奴刚刚和我们和亲,现在正是麻痹大意的时候,如果我们以马邑城为诱饵,将他们骗入国境,到时候千军万马齐杀出,匈奴之患除矣。
聂壹一个往返中原和草原的商人,不好好做他的中间商赚差价,反而上书献策断自己的财路,很难说他背后没有大人物的授意,或者说这本就是王恢甚至是未央宫内那位主自导自演的把戏。
三国时期的张辽,正是聂壹的后人
不管背后有什么隐情,这份开战书已经摆到了朝堂之上。
韩安国还是老一套,匈奴人以骑兵为主,踪迹难觅,即便是找到了匈奴骑兵,野战上我们也不一定打得过。王恢则打包票:我们这次是以逸待劳,将敌人引入国境内设伏歼之,不存在找不到,打不过的问题,百利而无一害。
韩安国和王恢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就连高祖刘邦都被他们扯了进来,武帝见此赶紧制止了两人的争论,最后拍板: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怎么就不能打,干他丫的。
前133年,经过大半年的准备,汉武帝调集30万大军,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20多万主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命王恢为将屯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率3万部队从侧翼包抄,切断匈奴大军的后勤补给和退路,欲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马邑周边地形

良谋泄密,王恢身死

一切布置妥当,现在就看聂壹那边能不能诈降成功。
聂壹长期出入漠北草原,很快获得了匈奴人的信任,见到了军臣单于。聂壹骗军臣单于说,自己在汉朝受到朝廷的欺压,已经活不下去了,现在打算将马邑城献给单于,求单于庇护自己。
军臣单于看着眼前这个汉奸,问道:你一个商人,有什么本事献城?聂壹赶紧解释:我来之前已经聚起了数百位志同道合之人,这些人已经混入了马邑城,只要单于派兵入境,他们就会杀了当地的官员,打开城门迎接单于。
到这里,军臣单于还是没有全然相信聂壹的话,派了几个使者跟随聂壹先去马邑看看情况。聂壹带着匈奴人回到马邑后,偷偷命人从死牢里抓了几个囚犯,将他们脑袋砍了挂在马邑城墙上,李代桃僵唬住了匈奴使者。
接到使者汇报的军臣单于打消了最后一丝顾虑,亲率10万匈奴大军,浩浩荡荡向马邑开进。
原以为会按照计划发展,可当匈奴大军进入汉朝国境后,一路上看到不少牲畜,唯独不见放牧之人,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很快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军臣单于立即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同时派出小股部队攻下了一座汉军亭堡,俘虏了一名汉军尉史(相当于连长)。
史书上已经没有了这名尉史的名字,不然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倒不是因为他被敌人俘虏,而是这个不知名的尉史将汉军的计划和盘托出。
军臣单于听后心中一惊,赶紧下令全军撤退,待飞尘落地,十万胡虏早已消失在雁门关北。
而王恢这边,10万匈奴大军刚刚放过去没多久,转头又朝自己开来,本来是痛打落水狗,现在却变成以偏师正面硬钢敌军主力,怎么想都不可能打得过,王恢只好按兵不动,放匈奴大军安然退回草原。
韩安国那边,20万大军猫在马邑四周的山谷中,苦等敌军不至,决定主动出击,可一路追到边境都没有找到匈奴大军,见到王恢后才知道,匈奴大军早已退回草原。
马邑之围
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汉武帝对着王恢一顿大骂:当初喊打喊杀,说什么万无一失,你可倒好,居然就这么放匈奴人跑了!哪怕匈奴人没有中计,你都已经抄了匈奴的后路,即使打不过也要拼一把,韩安国都已经追上来了,你坚持个一两天说不定也能击败匈奴,就算韩安国来不及合围,你主动出击杀上几个匈奴人,回来也好交代不是?你王恢贪生怕死,劳师纵敌,若不按律加诛,如何得谢天下!
王恢自知死罪难逃,在狱中自杀,马邑之围告终。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马邑之围作为汉匈战争第一战,以聂壹献策而起,尉史投敌而败,王恢自杀而终,两个小人物的选择左右了战争的走向。
马邑之围后,武帝苦思冥想,终于发现了自己失败的关键所在——人才!
韩安国曾在齐国之乱中,率领梁国将士独自对抗吴楚三十万联军,带兵打仗有些本领,可他是个主和派,此人有才而不能用。而王恢岁主战,可能力不足,如今已是死人一个。
李广常年戍守边郡,曾以百人小队智退匈奴数千大军,在军中声名益盛,但李广生性散漫,他治下的部队,不拘行伍,不习军法,昔年又犯过政治错误,不可重用。
飞将军李广
程不识,号称程不败,可他的不败战绩靠的是结硬寨打呆仗,打防守战阵地战还行,要想让他主动出击,比让母猪上树还要难。
公孙贺和李息,一个是武帝当太子时的东宫侍卫,一个是景帝留下的旧将,都未曾有过出彩的战绩。
一通分析下来,泱泱大汉竟无一将可用,而就在武帝苦恼之时,一颗将星冉冉升起,他将帮助武帝实现前所未有的万世功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