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尚书·洪范》背景简介
《尚书·洪范》背景简介
单言“洪范”一词,本意是夸张某事物的“广大、宏伟、恢弘”。又因《尚书·洪范》一文存世,之后凡提及“洪范”时,旨在强调:凡治理天下者,需要遵从的所谓“天道地德”的大道理。所以,针对“洪范”一词,现今可释意为“大法”“天规地律”等。
《尚书·洪范》一文所讲述的故事,是指周武王灭商立国后,向商纣王的太师箕子,咨询治国安邦的法则和信念。
往昔,在古今文《尚书》的诸多学者注疏中,关于箕子身份以及武王何时垂询箕子等问题,一直存在诸多看法。至于这些看法的来由和依据,本文不予赘述。于此,仅是凭借个人读书理解,给予简明释说。
作为商纣王太师的箕子,多数认为是纣王的叔父。箕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朝太师,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传说他嫡传了源自夏禹的“洪范九筹”思想;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指箕子以太师身份,能够看到朝廷内更多古籍经典,因而熟知“洪范九筹”学问。
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作为太师的箕子,仅从岗位责任从发,必定进谏劝告。而商纣王,作为亡国之君,必定刚愎自用,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于是,事关箕子命运,便有了两种说法:一个是佯狂出逃朝鲜,一个是被纣王囚禁。那么周武王究竟何时与箕子面谈“洪范”呢?对此,大致有如下说法:
1、当姬周为首的多国联军,于牧野一战灭商,并进入商都朝歌后,一边斩首了自焚的商纣王,一边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再者,就是安葬或整修比干墓地以及标识通告不骚扰贤人等。随后,周武王怀柔商王遗孤,并分封首要同姓异姓诸侯;再后来,便开始筹划安邦治国大略。于此之际,周武王召见了纣王的太师箕子,所以《洪范》发生在这一时间段,于情于理,不应该有太大出入。
2、商朝将灭时,箕子因劝说纣王无果,于是被囚禁或佯狂出逃,当周武王平复殷商后,找寻箕子下落,并携带他回到京都宗周。期间,武王虽咨询治国方略,但箕子不语。二年后,箕子以“洪范九筹”应答武王,随之被封爵于朝鲜。
3、周武王率联军进入商都朝歌时,无论是否有过解救箕子之事,抑或箕子早已出逃,或就是贬职等,总之这期间,箕子已经去了朝鲜。周武王在分封诸侯时,顺水人情,将箕子封于朝鲜。于是,当箕子进京都答谢朝贡时,便有了《尚书·洪范》故事。
上面三种说法,基本解释清楚了《洪范》的成文背景。甚至对于箕子远离当时政治中心,无论是否自愿,之所以偏安东海岸朝鲜一隅的命理,大致也说得过去。但是,翻阅商末西周期间的青铜铭文,不难从中看到,后世在姬周齐国出土的钟鼎彝器上,有许多族徽是亚形图案内标注“己”上“其”下”合成一字的侯爵祭祀物品。
在祭祀彝器铭文中,像落款族徽习俗,一般属于殷商文化特征。而亚形图案,通常被视为商末不低于上大夫的爵位或官宦之家。所以,起码一直到西周中晚期,在齐国属地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保留商朝流俗的权贵或附庸。因此,像一些史书记载,当姜太公被封齐国时,仿佛那一地界就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不仅荒原碱地,而且蛮人与畜生杂处。事实上,起码在夏、商时期,即便有洪水泛滥事实,太行山以东而围绕泰沂山脉周边,确凿是当时所谓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像这种上古华夏中国“中心东移说”的确立,不仅能够理解箕子趋居朝鲜的根由,而且才能理解“武王克殷”后,之所以“立武庚”“筹建成周”“屏蔽东土”等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的深意。
释读古今文《尚书》大半年了!原本《尚书》中,唯有《禹贡》《洪范》两篇,于学生时期便用心读习查阅,而工作后也曾翻阅多次。但释意《禹贡》时,虽费力一个半月,因自知挂一漏万,至今不敢返工。时下,又遇《洪范》一文,再三对照(唐)孔颖达和(清)孙星衍之注疏后,自觉大致轮廓清晰,但口述千头万绪,而下笔更像隔靴搔痒,难以直击要害!眼下进退维谷之际,随笔读书联想,一是臆求深入浅出,二是督促再接再厉。
2020年11月19日草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