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荐| 嫁给文字的女人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将自己生活过的世界写得纤毫毕现、活色生香,令全人类向往,那一定是曹雪芹和简·奥斯汀。
从普通读者到文学巨匠,奥斯汀拥有无数“粉丝”,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更是世界百大作家中唯一一位排名靠前的女性。可有关作家本人,只有只言片语可供后人遐想,来源全部是她的亲人。奥斯汀的侄子詹姆斯·奥斯汀在1870年出版了《简·奥斯汀传》,这是奥斯汀家族第一次向世人揭开女作家的面纱,但这本传记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解惑,不如说是为了压抑世人对奥斯汀生平的好奇心,大量平淡隐晦的文字只有一个目的——让我们相信奥斯汀度过了波澜不惊的一生。
作品简介
18-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传记《简·奥斯汀传》初次出版于1870年,作者是她的侄子——长兄之子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他在两个姐妹和其他亲友的协助下完成此书。这是简·奥斯汀面世的第一本传记,在她去世52年后出版,并在出版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研究简·奥斯汀生平的最权威的传记资料。
这个译本翻译自1871年面世的再版增补本。在这一版中,作者增加了一些内容和部分书信及手稿,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简·奥斯汀的许多未发表作品,不过这个译本不包括《苏珊夫人》、《沃森一家》和《桑迪屯》全文。
本书书名虽然被翻译为“传”,但无论篇幅还是内容都实在配不上传记之名。全书正文总计13章,其中只有8章是在记录她的生平,这8章中紧扣她生平的实质性内容也不充分。
作者在第一章开篇和后记中就这本书内容的贫乏做了解释:“快乐的人,就像处于和平年代的国家,没有历史可以书写”——他认为简·奥斯汀一生平顺,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际遇值得书写。
作为简·奥斯汀的血亲所著的这本传记,其优势在于作者本人曾经亲历简·奥斯汀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并披露了一些家族内部的书信和口耳相传的轶事,而同时其缺陷也在于此:作者出于保护家族隐私的原则,出于作为亲人的感情和作为家人的骄傲,不仅隐藏了许多了解到的信息,还以自己的标准对简·奥斯汀进行了一番理想化的描绘。
其中本书中对简·奥斯汀生平隐晦最多的,就是关于她的罗曼史了。对于本书在这方面的缺陷,译本中尽量提供了详尽的批注将本书作者掩盖或者缺失的事实加以澄清。
公允地说,这本书所带来的引申阅读空间,要远远大于它本身所提供的内容。本书为后世研究者所提供的线索,奠定了20世纪奥斯汀研究的基础,它的特殊价值便在于此。
作者简介
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James Edward Austen-Leigh,1798-1874),是简·奥斯汀的长兄詹姆斯·奥斯汀与其第二任妻子玛丽·劳埃德的孩子。他承袭家传,毕业于牛津,并接受圣职成为牧师。1837年继承舅祖父利·佩罗特家的遗产,将利加入姓氏。1869年他撰写并出版《简·奥斯汀传》;他最小的儿子威廉(William Austen-Leigh,1843-1921)与其侄子理查德-阿瑟(Richard-Arthur Austen-Leigh)于1913年合作编写并出版《简·奥斯汀传及书信集》;其女儿玛丽-奥古斯塔(Mary-Augusta,1838-1922)于1920年出版《关于简·奥斯汀的个人片段》。
精彩段落
那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了,我作为在场的家庭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我亲爱的姑姑简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葬礼。如今我已步入暮年,总是被问起是否还能想起些有关她的轶事或者个性——曾经被遗忘或忽视了,可以挖掘出来满足那些自她去世后才出生的一代读者的好奇心。其实她的一生相当贫乏,鲜有变化,也没什么大的波折扰乱她如水平静的人生轨迹。哪怕是世间的盛誉,可以说也是身后事了;她在世时,声名并未给她带来五光十色的生活。她的才华并没有引起其他作家的关注,或者使她跻身文学界,甚至不曾在任何程度上改变她隐默无闻的居家生活。因此关于我这位姑姑的一生,我没有更详尽的材料可提供,不过我对她的品性倒有着清晰的记忆,如果能勾画出来的话,也许有人会有兴趣去了解这个极富创造力的头脑,正是这个头脑孕育了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人物——达什伍德一家、贝内特一家、伯特伦一家、伍德豪斯一家、索普一家和默斯格罗夫一家——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伴着许多家庭度过炉火旁的时光,仿佛邻里一般熟悉和亲近。很多读者都想知道,她创造的那些理想的主人公,个个品格高贵、有鉴赏力又温柔多情,这些品质是否源自作家自身的品性,她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是否也这般无二。这一点我确实可以作证,她笔下那些令人喜爱的主人公身上的优点,无一不是她本人性情温柔、情深意重的真实反映。她离世时,我仍年幼;但是,儿时的记忆反而更为深刻,尽管50年的时光已消磨掉我的大半记忆,但我从不曾忘记,“简姑姑”是所有侄子侄女们的快乐源泉。在我们眼中,她的好并不是聪慧过人,更不是她声名在外;我们喜欢她是因为她善良、富有同情心,又幽默风趣。对于她杰出的一生,我是一个活着的见证者,但我是否能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朦胧的轮廓,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一切,对此,我有所疑虑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有几位现在还在世并熟悉她的人的帮助,我无法拒绝去进行这个尝试。我愿意去做这件事并感到义不容辞,是考虑到虽然我能谈的不多,但在世的人中对她的了解能像我一样的,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1775年12月16日,简奥斯汀出生在汉普郡斯蒂文屯的牧师住宅。她的父亲是牧师乔治·奥斯汀,他的家族很久以前就定居在肯特郡的滕特登和塞文欧克斯附近。我相信在17世纪早期,他们是布料商人。哈斯特德在他写的肯特郡的历史中曾谈到过:“布料生意由拥有大量土地的家族经营,威尔德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几乎都属于他们,如今这些家族不仅拥有大片地产,晋升为士绅阶层,有的还被册封加爵,他们的祖先都是做布料生意起家的,如今这一产业已衰落至不为人知了。”奥斯汀家族是哈斯特德列出的上述家族之一,哈斯特德还提到,布商们“常被称为‘肯特的灰外套’,这个群体颇为人多势众,肯特郡选举时,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得到他们的选票,基本上就能确定当选。”奥斯汀家族仍保留着这个渊源的标志,他们仆人的制服颜色介于浅蓝和白色之间,这种独特的颜色被称为“肯特灰”,肯特郡民兵的军装饰带也是这种颜色。
乔治·奥斯汀九岁前就父母双亡。他没有继承任何遗产,幸好他有一位善良的伯父弗朗西斯·奥斯汀,他是坦布里奇当地一名成功的律师,也是后来住在基平顿的奥斯汀家的先祖。他有自己的孩子需要抚养,但依然慷慨地供养了他成为孤儿的侄子。乔治在坦布里奇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获得了奖学金得以进入牛津圣约翰学院,随后又获得了学院的研究员职位。1764年,他得到了两个教区牧师的职位,一个位于汉普郡迪恩教区的职位由他慷慨的伯父弗朗西斯为他买下,另一个相邻教区斯蒂文屯的职位由当地领主他的表亲奈特先生赠予。
在当时的观念中,这两笔收入加在一起也不是个大数目,因为这两个村庄相隔不过一英里,人口加在一起也还不足300人。同年,乔治·奥斯汀同牧师托马斯·利的小女儿卡桑德拉结婚。托马斯是住在沃里克郡的利家的一员,他还是万灵学院的教员,是学院管辖的哈珀斯登教区的牧师,这片教区挨着泰晤士河上的亨利镇。托马斯·利是西奥菲勒斯·利博士的弟弟,西奥菲勒斯生前在牛津可谓赫赫有名,他很长寿,活到九十岁,曾担任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院长一职长达半个多世纪。他机言巧辩,远近闻名,比起他的作为更广为人知。双关语、俏皮话都是信手拈来,与人争辩时更是舌灿兰花;不过他一生中最大的玩笑莫过于他的寿命,他活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原是基督圣体学院的教授,由于当时贝利奥尔学院内部无法达成共识,选出一个学院内部的成员当院长,最后便推选他来担任这一职务,有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他身体虚弱,想来这一职位很快就能再空出来。后来听说,他长期霸占着这个终身职位,成为学院委员会的噩梦,学院委员会选了一位学院外的人当院长而遭到了报应。我猜测,最近刚刚推倒的贝利奥尔学院通向主干道的前门,应该是西奥菲勒斯在任期间修建的,至少是曾由他主持修缮过。因为前门檐口上最靠近三一学院大门的角落里有利家的家族纹章。不过这一历史印迹不复存在,老前门遗址上最近新建起了一幢漂亮建筑,这正所谓“铭刻于碑,碑铭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