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赋--李子君

 
道之术存乎期间,天下大计仰此一举。治河也,治世也,其害有二:日决忽见,日溢频发。今夫安于乐者,不知斯时之忧也。天地之所以为开,乃造化孕生,混沌分明,辟出鸿蒙,拔擢昆仑。星宿聚而在上,百川泄以下流。九天分野而拱虹霓,地望神州而化戎狄。民之有生,民之有养。川流下万仞,骋吞沧海;大江向东流,道贯于一。
自《禹贡》载黄河,成其故道,武王南归,夫差开锹,始皇通渠,汉决瓠子,武帝防塞,晋合汶水,三国各修水道,以成隋唐沟连之象。宋元明清复决为害,屡通河渠。水之利历代存焉,水之患亦不绝也哉。 然,鲧禹治水,成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隋开运河,岁费万万,慨叹不绝。盖不知其百转千回,每每堵塞瘀滞,疏浚之劳,志于千秋矣。洋洋大河,济济行舟,山河务本,社稷是从。四海宾服,万世垂功。
自元建国,四方贡赋、军需粮饷皆入于大江,江南、浙西之备,涉大江而入于淮,役役然劳形悚心逆流而至中滦,于此,力有不逮,行舟已尽,于陆路入于淇门,转漕御河,达于京师。累年靡费劳资,无所成焉。世祖乃置海运。二十六年始开会通。起须成安山西南,借寿张以至临清,濬废渠,修邗沟,导汶水以达于御河,由此,南接淮、泗,北通白、卫。斯时,以立漕法,渐弃海运,南北通矣。永乐年间成其大象。② 是故,京、津、冀、鲁迅而崛起,淮、扬、苏、杭渐成旺都,济宁府居其中也。然,天道无常。自汉虽上有封祀之举,而下无立足之所,泛河无一轻舟,百姓皆为鱼鳖。河伯易怒,蛟龙善舞,大河不御于皎日,浊浪觊觎于平原。忽怒兵临城,守堤卸甲。吞天噬地,一泻千里。百里不复见兮,山林已蒙难,哀我生养之苗裔,惜我合抱之壮木。何由降此灾,何由罹此患也。河口已决兮,长恨而抱泣。望我中原之地,鲸吞济泗,四百余里奔肆,千万野老无依。壮民丁夫手拉肩抗,弱妇幼子携箕持帚,以御黄淮之患,决堤之险。
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提议,工部尚书宋礼等领命,发济、兖、青等山东丁夫一十六万余以疏浚会通,其长达三百有八十五里。野老白英,六思治河之法,导引南旺水脊之难,以权水运之便,合渠汇源而至,设闸分而治之。故,水作三七之分供南北之用,闸设三十八座利大河通达,至今不弃。余尝观戴坝虎啸,惊天动地,大势磅礴。一瀑倾泻,飞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又见蛟龙出渊,百里外闻雷鸣之声,登坝台如俯临沧海。遥瞻南望,“分水龙王庙”以祭其功,百代不废。
是时,居所有定,百业有常。于济宁州置粮仓,造船只,设督府,领卫军,海运即罢,转运里河。里河者,舍江海而入于河,自通州其来有自,其源不一也。是为里也,亦为漕,又名之曰:运河。
泱泱中华水脉,汤汤奔流千里,北起会通,南下扬州,凡三千余里,沿河有置,军卫有司。分合已定,大势即成。细流由寡及众,陂塘蓄小及大,闸堰由废而置。中央之治当赖民意,中脊之患当仰民智。我大国之水土,民以耕之养之,则水亦有情,逶迤曲折而能保民,故,水虽至大,而民堤不溃矣。
噫吁嚱岂不大哉!遑论四方,独观我儒韵故里,览元明清数百年之盛象,天宇顿开,城郭重固,青山以为障,长河以为带,青苗铺若席,桑麻密若旆,画船如排兵,鱼虾作游蚁。望山则嵯峨青翠,观水则澹荡微澜。起乎舟楫锵然,归乎渔歌唱晚。飞鸿翔集,鸬鹚结群,烟波澹澹,落日彤彤。贾客纷至沓来,河巷贸易成市,迎朝霞之东出,送晚客于夕下。转漕而流连忘返,歌舞则山高水长。远有漕船“锵然”之声,纤夫“嘿呦”之号;近有商号吆喝之争,丁兵醉酒之象。日饮千觚,风兴云动,振臂高歌,扶醉而还。皮毛、药材自北,丝竹、茶叶南来,设七十二衙门,开九省之会馆。盖因“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以成运河之都,通衢要道。⑥斯河之大,斯风之盛也。
呜呼惜哉,及至近世,漕运渐废,河政渐疏,故道淤堵,气象不逮。侠义之士不再潜泳,结社之风趋于淡然。垂钓已无太公,饮醉怕提少年。然,万物晦极而明,大象否极泰来。古有疏浚之功,今有清淤之治。观澜听川,朱阁画楼,朝闻清音,暮击时鼓。登堂有礼乐,在野有隐者。静女俟于城南,稚子卧剥荷田。上有宏图大略,下有通联之愿。我乡他乡本是家国一体,南方北方由来通衢康庄。轮毂再转,风樯复张,同结河网,复兴有望。运河之用,非在水也,而在性也。谦以自处,善以利物,贵柔守弱,简朴纯净。自强不息,因势利导,消弭纷争,和融共济。则运河之都得以永续,中国之民得以永葆。
嗟乎斯邦。俯仰千载,恣意洪流,激楹奏功,斗酒言欢,进可骋九霄之志,退可守河上家园。天地开阖,青云铺陈,苍茫万里,奔流不绝。将太白遗风以邀月,取八仙醉态再图形。悯民之心以肝胆相照,从道之志引川流不息。闻言:“善为川者决之使道。”⑦ 此利国居民之要。大计既定,万物咸宁。
红妆庚子秋夜于任

注释:

1、 《日知录》:黄河载之《禹贡》,东过洛、肭,至于大丕;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人于海者,其故道也,汉元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矩野,通于淮泗。武帝自临,发卒数万人塞之,筑宫其上,名曰宣防。导河北行,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汉至唐,河不为害几及千年,《五代史》:“晋开运元年五月丙辰,滑州河决、浸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水,与南旺蜀山湖连,弥漫数百里,河乃自北而东。”

2、 弘治九年丙辰春三月戊子,奉敕管理河道工部郎中晋阳王瓊作《漕河图志序》。

3、 数据源自《漕河图志·漕河建制》。

4、 治河老人白英,山东汶上人,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至今汶上南旺有“分水龙王庙”。

5、 《漕河建制》篇:“里河者,江船不入于海而入于河,故曰里也。里河自通州,而至仪真、瓜洲,水源不一,总谓之漕河,又谓之运河。”《日知录》:“因河以为槽者,禹也。壅河以为漕者,明人也。”

6、 《管子》:“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意思是,与天下人同利的,天下人就会拥护支持。

7、 《资治通鉴》:“善为川者决之使道。”意为,善于治水的人会排除壅塞让水归于河道。治民治国同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