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们老了,你还能靠谁?
作者:沉默的陌生人
本文配图皆来自于网络
女儿读小学五年级,每天中午在学校吃饭,她上学除了要带书包,还要带饭兜,里面装着汤碗和餐具。
某天早上送她上学,出门走得急了些,我就忘记帮她拿饭兜了。刚刚下楼我就想起来了,于是叫她上楼再取一趟。
没想到,女儿却烦躁地说:“是你忘记拿了,为什么要我回去取?谁忘了就应该谁拿去!”
我一听这话就来了气:“早上我是按时叫你起床的,如果你自己没有拖延时间,出门时就不会这么匆忙。
再说了,饭兜是你需要用的东西,每天就应该是你自己想着拿,妈妈见你还要背书包,就主动帮助你。怎么到了最后,就变成我的事情了?”
在我们吵嘴的时候,孩子的奶奶已经在阳台上喊我们了,并且把饭兜送了下来。于是你瞧,一个小小的饭兜就这样折腾了我们三代人。
一路上,我们娘俩都在跟对方生气,谁也没有讲话,一个美好的早晨就被这件事破坏。
这件事让我回想起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许多类似事件。
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或许会让你觉得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作为家长没必要小题大做,跟孩子较劲,但正是因为这些小事的累积,才引发争吵。
为人父母的我们肯定都深有体会,尽管嘴上嚷嚷着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不知不觉地,我们还是手把手地将孩子惯成了行为上的“巨婴”。
我们总是告慰自己,孩子还小,以后长大了就懂事了,说着说着,连我们自己都相信了这句谎言。
殊不知,有些行为习惯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纠正,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以后这些缺点还将伴随他们一生,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还记得几年前有这么一则新闻,死刑犯临刑前与母亲告别的时候,狠狠地咬了母亲一口,咬得老母亲鲜血淋淋。
他留给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恨你!要是当初你早点儿管我,我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个死刑犯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成千宠爱,混世魔王一般的存在。生活上父母给予他细致入微的照顾,却唯独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当儿子第一次偷窃别人东西的时候,面对指责,她的母亲反而护短的说儿子年龄还小,只不过是“拿”了东西,退还就是了,有什么了不起。
要不是她当初的纵容,后来儿子又如何慢慢演变成抢劫杀人的罪犯?但她对儿子所有的“保护”式溺爱,换来的却是儿子的刻骨仇恨。
孩子身上都会存在某些不足,在这些不足里,万事都要依靠他人的依附性,最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的依附性都体现在哪里呢?
在生活里,他们习惯了衣服脏了往洗衣机里一丢,肚子饿了就过来缠住你,家务活很少参与,主动帮忙的情况更是不可能了。
我们把孩子们保护得太好了,总是觉得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他们什么都做不好。
以至于他们遇到困难了,会想到我们;他们被人欺负了,会找我们出头;到了最后,孩子成绩不好,会埋怨我们没有提供帮助;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也是因为我们的纵容。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老了,无法再事无巨细地照顾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反哺父母么?
就算我们教育有方,年迈之际,孩子们尽心地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但是,他们会做家务事么?
他们知道怎样烧出合口的饭菜、怎样擦地板省力又干净、怎样整理自己的衣物和房间吗?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能力他们都有吗?也许你会说,我有的是钱,我的孩子以后根本用不着做这些,可以雇佣其他人来做。
但是这些,真的只是钱的问题吗?
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有钱人。请相信,大部分有钱人都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而且要比穷人更加擅于管理自己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劳动技能是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举个例子吧,穷人买菜做饭、收拾屋子叫生活,富人做同样的事情则是满足自己当时心态的一种方式。
视野不同,看起来角度也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穷人和富人拥有一样的劳动能力。
世界首富又怎样?很多富人还不是一样的自己动手做事情,和穷人一样,他们也会动手打造自己的生活。
而劳动这件事,从来没有高低贵贱和穷富之分,区别仅仅在于富人比穷人更多的参与了脑力劳动。
也许你还会说,“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太low了吧?我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必重复我的人生。他愿意怎样生活,全看他自己的个人意愿。
是的,你说的有道理。但是,你教会他生存的基本能力了吗?你身体力行地对孩子实施教养了吗?
为人父母的心愿都是相同的,都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最基本的。
你以为你大包大揽的管理孩子的生活,他就会快乐吗?我们永远放不开抓紧孩子的手,他又如何能够去实现梦想。
我们为他们设想了生活中的每一步,考虑详尽,一旦他们养成了依附的心态,他们还会去努力为自己争取、奋斗吗?
不要让孩子的梦想最终成为——“反正爸爸妈妈会帮助我去实现它的”那样的话,他的一生才真是白活了。
生活里的依附性延伸下去,还会体现在孩子们在学习成绩上。
勤劳的孩子,可以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也不错。他们勤奋、吃得下学习中的苦,也就能够享受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成绩不好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就吃不得苦,这种怕苦的习惯延续到学习里,他们就只会觉得累、觉得烦。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拉开的
。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里吃一点苦、受一些挫折,他们才会体谅他人的辛苦,理解付出的意义,这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益无害。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孩子还小,能帮他做的我们顺手就做了;孩子还小,有些道理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孩子还小,我舍不得他辛苦;反正我有钱,以后就算他什么都不做也能过得挺好的……
都说“富不过三代”,大概都是被这种思维体系闹的。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由你书画。只不过你书画的痕迹会被他们如实记录,然后照猫画虎的把从原生家庭里面得到的一切,再还诸在你们身上。
热播剧《都挺好》里面,苏家老二委屈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大哥和父亲倾诉:
“从小我就听妈的话,妈什么也不让我干,不让我抽烟,不让我喝酒,不让我出去应酬。她什么都给我准备好了,现在倒好,你们反过来说我不孝顺,说我啃老……”
听着挺矫情是吧,你还别不信,真的就有这样的父母,用自己的溺爱把孩子宠得一事无成。到头来呢,无论孩子多少岁了,他都必须自己面对失败、再改正,然后重新成长。
与其到了那个时候,还不如我们现在就让他们吃点苦头呢。这些苦头迟早都会变成经验,让他们自省,弥补不足,拥有更好的自己。
举个实例吧,女儿3、4岁的时候,我生病在家。她会用小手试试我的温度,给我倒水拿药,守着我、力所能及地照顾我。
然后她8岁了,有一次我生病。她整整一个上午都在自己屋里学习、玩儿。
中午的时候,屋里已经被她搞得一地狼籍,接着她走进了我的房间:“妈妈,中午吃什么啊!我都饿了!”
听了这话,已经退烧的我一跃而起,跟女儿发了一顿脾气。这孩子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小的时候她还知道关心我,怎么大了反而变得这么自私呢?
经过反省,我感觉到是我自己的问题。她已经习惯了接纳我的关心和照顾,变得不会顾及他人感受。
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她自己收拾房间、自己清洗内衣裤、并且学会了做几种简单的饭菜,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她慢慢重新变得知道心疼人了。
就好像上次“饭兜”事件以后,我再也没有帮她拿过它,女儿反而再也没有忘记。
依附性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习性,它会让孩子变得懒惰、贪婪,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
而当孩子真正走入社会,谁又有义务继续惯着他呢?毕竟,我们才是父母,我们才有能力改变孩子的人生方向。
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善良、正直仁义的孩子,先从做好父母的本分开始。千万别做折断孩子翅膀的父母,然后又埋怨孩子不会飞翔。
更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诸在孩子身上,他们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要过属于自己的那份人生,而不是复制我们的。
让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适当的“自私”一点。
要知道,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无私的爱”——这种对于孩子们来说的付出,就是压力和绑架。
父母和孩子们终将离别,我们没办法操心他的一生,大多数时候,放手其实没什么,他们可以生活得很好,甚至还会给你惊喜。
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他的自主性,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过好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