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020\11\09
几个月前,在“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尹式《别宋常侍》)
和“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王勃《别薛华》)
两首诗的比较性阅读中,
诗词君一走神儿,把王勃的诗贴错了,
诗友们在后台都吵翻了。
到今天,三个月过去了,
诗友们也许忘记《别薛华》长什么样子了,
所以,诗词君再把经典请出来,
以供诗友们回味。
以下是原文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你无论离开还是留下,都是“我”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人。多么深情的句子,用在知心好友间,或用在亲密的恋人间,都十分妥帖。可随着的时代变迁,人们羞于作如此深情的表达,而把千言万语寄托在简单的几个字上——一路顺风。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很多情况下我们本可以不压制自己的感情,可以有一种更好的表达,比如今天要介绍的两句诗“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今天,一起赏读王勃的《别薛华》: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唐·王勃
解析
通读一遍后,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王勃的另一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送别诗,同是五言律诗,就连押的韵(“十一真”)都一样,可作者当时的心情却截然不同。送杜少府时,王勃刚从朝散郎离职,在沛王府上做修撰,事业正春风得意。如果他能预测到后来发生的事(被高宗逐出王府,断送了仕途),他一定不会去写一篇名叫《檄英王鸡》的赋,可如果这样,也就没了这首气骨苍然的《别薛华》。
薛华是王勃最为亲密的好友,薛王两家为世交,二者情谊自是非同寻常。被逐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客居剑南,在此地碰见了薛华,他乡遇故知,可谓人生一大喜事,只是相会的时光异常短暂,很快他们就要面临分别。此刻的王勃,前途渺茫,飘飘然如天地一沙鸥,人生已是凄凉,却还要承受离情的折磨,他很难再高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诗一开始就充满绝望——“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送送”,送了一程又一程之意,寓依依不舍之情。“多穷路”既写眼前歧路之坎坷难行,又喻人生无路可走,已陷入绝境,看不到希望。下句“遑遑独问津”,刻画友人孤独无助的神态,仿佛也在写自己不知所措的心态。对照起来,“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呈现出的是局促压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呈现出的则是雄浑博大,二者气象完全不同。
再看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一个“悲凉”,一个“凄断”下笔很重,极写内心之沉痛。大意是:此去一别,你这一路都悲凉惨淡,那凄凄的氛围,简直要葬送了百年之身。倘若没有绝望到极点,作者不会作如此悲恸之语,毕竟这是在设想朋友的处境,一般人都会往好的方面想不是吗?
颈联情感有所节制,开始有劝慰的意味。“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你在漂泊,我也在流浪,你我的人生都处于凄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酸之中,可同时,你我的痛苦都因为对方的分担而减半。这种劝慰,比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高昂,则显得十分低沉微弱,但尾联的出现则又加深了劝慰之意。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既然离别不可避免,不如将相会的希望寄托于梦境,你我都会出现在对方的梦中。到了这里,作者已从自身的悲慨中抽离出来,转为对好友的体贴与关怀,比起“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叮咛嘱托,似乎更具温情。全诗虽然很悲伤,我们读起来却不至于沉溺其中,故有评家评曰“愁苦诗,又唤醒人不愁,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