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时代的书法,都会被历史记住……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按 并不是每一个时代的书法,最后都会被历史记住。有些时代,比如元代后期,我们今天回头去看,当时的书坛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书法家群体是什么情况?都已经沉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了,可悲可叹。以史为鉴,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状况,在未来子孙后代的眼中会是什么样?也许,我们也会被忘记……
. 1 .
在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统治的元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元代武力强大、疆土辽阔,并实行最严厉的中央集权专制,但最后却仅仅传了5世、存续了98年,被他们干掉的宋代还传了18世、存续了319年。
在文化艺术总体衰颓的背景下,元代的书法也相当贫瘠。纵观整个元代,能留名书史的书法家不超过10个,我们平常熟知的更是凤毛麟角。其中,鲜于枢、赵孟頫和后来的康里巎巎,属于“复古”一派,可以代表当时官方的书法成就;比他们晚一些的杨维桢、倪瓒,可以代表民间书法成就,但两人的理念和风格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其他几家,元初大臣耶律楚材、元末明初的危素和篆书家赵期颐,在书法上不能与前面5家相提并论。
我们考察一下这几位书家生活的年代,会发现,鲜于枢、赵孟頫均在元代初期,元代后期只剩下杨维桢、倪瓒、危素三人。难以想象,元代后期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仅产生了3位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贫瘠的程度可见一斑。
元 代(1271-1368)
鲜于枢(1246-1302)
赵孟頫(1254-1322)
康里巎(1295-1345)
杨维桢(1296-1370)
倪 瓒(1300-1379)
危 素(1302-1372)
由此可见,鲜于枢和赵孟頫都是元代建立以前的人,他们去世时大致在元代初期或中期;康里与杨维桢、倪瓒、危素的年龄相差不大,但康里死的早,死后元朝又存续了23年,所以元代中后期真正有影响书家只剩下杨维桢、倪瓒和危素了。这三个人中,危素官至元朝的参知政事、翰林学士,相当于副部级高官,后来明代建立,被朱元璋任命为翰林侍讲;他学富五车,元亡时原本要跳井自杀,结果被朋友劝住,理由是“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就是说他最懂元代历史,如果他死了,元史也完蛋了;后来,朱元璋命他与宋濂一同修《元史》,也算忍辱负重、告慰先烈了。杨维桢31岁中进士,博学多才,但为人耿介,易得罪人,所以官运很烂,一直在基层混。倪瓒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家境不错,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家道中落,信上全真教,不愿做官,漂游四海,与诗友、画友、书友酬唱,是个比较纯粹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的成就极高,与黄公望是好基友,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的董其昌、石涛都是他的死忠粉。
. 2 .
我们常说,书法“代不乏人”。作为国粹,自古以来书法都很受读书人和官方的重视,即使在文化贫瘠的元代,官方也设有专门掌管书法等艺术文化的机构(奎章阁)。所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元代后期的几十年中,书法家肯定也不少。但是,最终被历史记住的却仅有三家,而且风格相差很大,所以很难让人揣测那个时代书法的整体面貌。
也就是说,历史在筛选书法家的时候,几乎是把那个时代给隔过去了。
翻开几千年的书法史,像这样被隔过去的时代也并不只有元代后期,只是这个时代更严重些罢了。而元代后期的那些书法家们,他们当时也很可能常常举办“笔会”,也很可能批评一下前辈的病笔,也很可能在聊到兴起时流露出自负的一面,然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几百年后,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后人根本没有给他们那个时代的书法风格贴任何标签,因为他们“不配”。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当时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命运,他们也许想力挽狂澜,但时代太糟糕了,他们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命运的小船最终还是被吞没在了时代的惊涛骇浪之中……
. 3 .
感叹完了,我们再具体聊聊当时的书法状况。
元代初期的书法,其核心理念或者说指导思想,是鲜于枢、赵孟頫等提出的“复古”理念,就是回归晋唐书法,认为宗法晋唐才是正途。所以,鲜于枢、赵孟頫,包括后来深受他们影响的康里、倪瓒、危素等,均承自“二王”一脉,书风秀美、遒美。
这种书风,决定着元代整个书坛的书法走向。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追逐这种风格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今天我们再看赵孟頫的字,虽然功夫很深,但其甜熟、媚俗的问题也时常让人诟病。
左赵孟頫,右杨维桢,可以对比下
直到后来,杨维桢横空出世,元代书法才出现了不一样的面貌。杨维桢出生时,鲜于枢已经50岁、赵孟頫已经42岁,看着两个前辈主导下的书坛,处处是甜熟遒美之风,个性鲜明、不逐时流、思想异端、才高八斗的他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杨维桢主张,书法要表达人的情性和心声,他极为重视书法面貌与书家个性的内在联系,书法的外在不过是表现人的内在。
倪瓒与杨维桢
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书法理念。赵孟頫们看重的是古人,而杨维桢看重的是自己,这就决定了杨维桢不可能去走赵孟頫的老路、套路。杨的字跟他的人一样,不合常规,奇崛峭拔、放浪不羁、磅礴雄强,与赵孟頫的平和、姿媚、秀美、典雅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你把他们的字放在一起,乍一看会觉得杨的字“很丑”、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丑书”,而赵的字才“好看”、才是正统。但是,杨维桢的价值,正在于对抗靡靡时风,在千人一面中闯出不一样的道路,并且受到了后世的认可。
杨维桢的反抗,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抗……
. 4 .
那么,元代后期的书坛,为什么会沦落至此?原因有很多,总体而言,是那个时代决定的。在时代的碾压下,一切都微不足道。
元曲、元杂剧代表关汉卿
那是一个高度专制的时代,元代实行严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那时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也就是南宋区域那些人,与农奴无疑;在那时,群众不允许有任何利器,甚至几家人才能共用一把菜刀,也谈不上什么生产力。
那是一个文化贫瘠的时代,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总体上教育和文化水平低劣,这也决定了书法这一中华文化之核心的艺术不可能达到一个高度,而艺术的审美更难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只能寄望于极个别天才式人物。
那是一个思想肤浅的时代,教育和文化水平低,思想也不可能深刻,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出类拔萃的“元曲四大家”,但没有思想家,不可能产生富于时代特色和时代高度的书法艺术思想作指导,也就不可能出现一个高原式的书法群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杨维桢诗稿
历史的光辉与幽暗,俱往矣。我们回顾历史,除了感慨,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史为鉴”,让今天的人从中汲取教训。我们要明白,不是每个时代的书法,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波澜。今天这个时代,物质充裕,科技发达,社会相对开放,文化艺术总体上也可以,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教育、思想、审美等,都会对书法的发展繁荣造成障碍。
我们作为正在创造历史的人,应该有沉重的历史感,如果大家都不关心未来,只看着当下利益,那么,在子孙后代的书法史中,我们也将扮演元代后期那些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角色……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