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重阳节登高望远,再看“健康天平” 2024-06-18 18:07:28 九九重阳节,就是今天。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十一假日回了趟老家,父母康健,甚安。顺祝福天下父母万寿无疆!(我的家乡中国抚宁)重阳节,咋就想到了“健康天平”呢?因为,陈刚版本的“健康天平”恰恰像一座高山,也可以说是糖尿病人的健康管理之山,但绝对不仅仅局限于糖尿病哦。“健康天平”说的是健康问题,这绝对比只盯着血糖要高明得多。我一直告诉大家,血糖只是健康相关的一分子,还有血压、血脂、营养、心态,等等。我们糖友在看待糖尿病的时候,应该越过血糖,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格局不同,处理方法肯定就不一样。 山顶之巅,是健康诊疗的终极目标,说到底也就是三个方面:1、寿命长一些;2、活着的时候生活质量高一些,无疾而终是一件幸福的事;3、为健康而付出的,要能负担得起。最近公布的中国人死亡原因的排名是这样的:第一名:中风;第二名:缺血性心脏病;第三名:肺癌阻塞性肺病和感染.....对于糖友而言,有几种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等)和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导致死亡,再加上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致死原因,“组团”成为糖友“活得久”的障碍。而对于糖友更多的是慢性并发症,如果我们把“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排除在外,比较经典的慢性并发症则包括:眼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和牙周病等等。而这些慢性并发症就是导致糖友“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眼睛看不见了,脚烂了,痛性神经病变那个疼痛,胃轻瘫时的呕吐等等,能说活得舒服?假如这些导致“短寿”的致死疾病和导致“遭罪”的慢性并发症都不出现,那该多好啊!肯定不用花钱,何来“治不起”?说到“治得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要再次重申了一个国人很容易犯的错误: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到头来一股脑儿送到医院。太多太多的人,不注意日间保养(或者说是舍不得),却换来“提前报废”时的哀叹!-----这不也是理财的一种失败吗?糖尿病人要想活得久、活得好、治得起,还是有章可循的:那就是如何避免出现那些“致死病”和“遭罪病”呢?对于糖尿病四大急性并发症而言,积极的监测血糖就是最佳的预防。也可以这么说,急性并发症,不是血糖太高,就是太低了。除了日常监测科学规律之外,一旦有“风吹草动”的不适(比如感冒、牙痛、呕吐等等),一定要先测血糖。做到这些,急性并发症的绝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而对于糖尿病经典的慢性并发症而言,血糖控制才是最关键因素(当然,血压、血脂等因素也绝对不可小觑)。所以,就先说说血糖问题。至于血糖的管理目标,我经常说的就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使得血糖尽量达到或接近正常,即餐前不低,餐后不高”。也可以用这三个指标来表示:“没有低血糖”、“糖化达标”、“血糖波动小”。由于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设备的问世和近几年的使用,血糖波动的重视程度更加彰显。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近期2-3个月血糖控制状态的,但它有明显滞后性,曾经被称为糖尿病血糖控制“金标准”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冲击。这位来者就是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并提出了一个概念:“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简称“TIR”。记得在很早很早(至少十七年前),我就提出过一个理念:血糖相关的慢性并发症,除了和血糖的高低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和高血糖的时间相关。我提出:如果把血糖大于10mmol/L作为高血糖切线(美国等国家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中,餐后血糖最高值低于10mmol/L),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常常需要累计3000天左右的高血糖,也就是3000X24小时。所以,我们糖友要时常估算自己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是高血糖状态?假如没有低血糖,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都在5--7mmol/L,餐后2h血糖都在6--10mmol/L。即使餐后2小时血糖不一定是血糖的最高值,一天24h中的高血糖时间也不会超过6h。假如一天有6小时是高血糖状态,其他时间是达标的,那么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时间就需要3000X24/6=12000天。我经常在线下“讲糖”时说,“30岁的糖尿病,要想活到80岁,就要在后面的50年中,尽量不要让高血糖的时间累计到3000天,否则即使活着,可能也活不好---并发症很多也很重”。这与相对于70岁才诊断的糖尿病人而言,要困难得多。所以,老年人血糖目标宽松(低血糖的高危害是另一重要原因),年轻人血糖目标更严格。这个“更加严格”不只是体现在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上,还涉及血糖的波动性以及“血糖达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R)”上。由于实时血糖监测技术的问世,很多人就制定了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上的“更高要求”即,没有低血糖、糖化达标,血糖波动小且更高的TIR。这个TIR,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血糖超标的范畴。“3000天时间上的假设”属于“陈刚大夫胡说八道”也好,真理名言也罢,但是道理就是这样的。这其中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本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充斥其中。我们允许一时的血糖跨域(哪家过年不吃把饺子呢),但一定要有一个账本: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温水煮青蛙,想蹦已晚。血糖很重要,但是,必须重申:血糖只是健康的一份子。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健康因素排名中”,名列前茅的还有血压、血脂、吸烟、体重、环境污染,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导致的疾病谱及贡献力度也有着明显不同。中风和心脏病是死亡的最大原因。如果站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对血压、血脂、吸烟、体重等方面的管理,都要“重于”血糖。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曾被戏称为“死亡四重奏”。所以,近年来的指南在提出“个体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综合治疗”。这种基本的综合治疗就包括:降糖以外阿司匹林的使用、血压的达标维持和相对更严格的血脂管理目标。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是导致致残致死疾病的四大“吹鼓手”,也被列为生活方式疾病的主要内容。什么是生活方式疾病?就是发病及控制结局都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有哪些?行走坐卧、吃喝拉撒,以及心态、睡眠、生活节奏等等。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愉悦心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被成为健康四大基石。做好这些,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以及肥胖等等都会明显改善,即使不能达到“裸奔”,用药剂量也会减少很多。健康天平,生活方式就是那个底座,就是健康的根基!合理的饮食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健康的根基。一天的能量摄入是身体代谢的需要。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年轻的新糖人,因为害怕血糖高,就“勒紧”脖子不敢吃,其实这就是知识匮乏、观念错误的外在表现。要知道“合理的饮食”,既要关注血糖,更要关注体重、关注身体需要。对于糖友而言,把该吃的吃上,如果血糖高了,不是吃多了,更多的原因是自身代谢的异常(喝糖水血糖都不高就不是糖尿病了),是病,此时需要的不是“不吃”,而是“加药”。当然,相同的食物,不同的吃法血糖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属于“血糖微调”的内容,更需要慢慢学习和摸索。也有人不想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只是希望有什么“灵丹妙药”,效果更是可想而知,即使血糖还可以,也会用上比他人多得多的药量。还有愉悦的心态问题。有句俗话叫“心宽体胖”、“瘦者多火”。所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于糖友,胖者减肥,瘦者调心”。网络上,有很多人纠结自己的胰岛功能、糖尿病分型、对餐后血糖是8的结果的很不满意,甚至一天能测十几次血糖的,还有人的治疗导致“瘦的更瘦”(本来就不胖,因为不敢吃而越来越瘦),非肥胖糖友居多。勿做糖奴!是我特意写的文章。不过,钻牛犄角的人,很难认识到,更是难回头,倒是旁观者觉得“我就是高人”。重阳节,登高望远,盼福祈寿。登高,可以一览众山小,更利于纵观全局;盼福祈寿,定要立足世外的看问题,分清主次与先后。医院的医生都很忙,即使糖友住院了,也很少有医护人员详细讲解控糖中的诸多细节的。所以,更多的知识来自于自学。本篇谈的是格局,抗糖细节需要慢慢填空。我在中国抚宁,助您抗糖!(抚宁紫金山的黎明) 赞 (0) 相关推荐 医生:糖病出现4种表现病情开始恶化!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因患者体内过高的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血糖若控制不好,产生的并发症往往对人体危害巨大,今天,Doctor康给大家总结了几种糖尿病恶化的表现,大家可以自行比对. 这 ... 基础胰岛素平稳控糖,糖尿病患者受益良多 近几十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面对相似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血糖居高不下.血糖波动大,其中,应用降糖药物所带来的低血糖也是 ... TIR——评估糖尿病管理的新兴指标 陈力 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官 技术改变未来,在日新月异的糖尿病管理领域,一股"后浪"正汹涌而至.近年来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 ... 【答题得学分】血糖监测从点到曲线的路,我们有哪些误区 编者按 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本刊成为首批开设继续教育讲座的25本优秀期刊之一.从2019年1月开始,每期1篇文章,共计10篇,文后附有5道选择题.读者阅读后可扫码答题,具体说明见杂志中的彩页 ... 2021年最新血糖标准来了!不同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是多少? 近期不少糖友咨询 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 要知道血糖控制的标准 不能 "一刀切" 控制不严格容易出现并发症 过于严格又会出现低血糖 不同糖友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呢 最新版糖尿病防治指南 ... 一篇说透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让您血糖达标,无并发症! 最新 防治指南 前不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20)上,重磅发布了第6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委朱大龙教授对 ... 《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三十三问》精粹解析 基础胰岛素作为降糖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血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推动临床实践中基础胰岛素更加科学的使用,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降低或延缓患者远期并发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降血糖,关键一个字,做到了糖尿病并发症远离你 王女士属于典型的"糖二代",父母均有糖尿病,父亲死于心梗,母亲死于尿毒症.虽然她今年还不到50岁,却有近10年的糖尿病史. 也许是因为有父母的前车之鉴,王女士对血糖控制非常严格,甚 ... 糖尿病人注意了,新的血糖控制指标可以预测并发症,看看你达标没 你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挺好的,就是有时候吃了饭之后测的血糖有点高" --这是用血糖仪测指尖血的. "控制得可好了,我上周检查的糖化血红蛋白6.8 ... 陈刚大夫讲糖:不要再在伤口上撒盐了! 糖尿病是目前看来仍然是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 虽然良好的控制下,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但是,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地坚持那-----看似"正常.合理"而又和常人有很大区别的饮食.运动 ... 陈刚大夫讲糖:杂谈---追求大健康,就要追根溯源 国家卫计委改名了,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的卫生格局发生了变化:从治病为主,转向大健康. -------------- "陈刚大夫讲糖"是接地气的地 ... 陈刚大夫讲糖:“五驾马车”的“天平模式”解读 "五驾马车"是公认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也一直是糖尿病宣教的中心内容.它的意思是说,糖尿病治疗就像一辆五马共拉的车,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糖尿病监测分别是那五匹拉车的马,患者则 ... 陈刚大夫讲糖:不是胖糖,就别跟胖糖走,别再刻意减肥!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 因此,不要认为您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您在经历着最痛的痛. 风景是一种心情,而好心情常常是自己的发明... ----------------------- ... 陈刚大夫讲糖:再谈血糖监测记录,很重要!这就是大数据 -------血糖监测要记录-------- 1型糖尿病病友和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都在使用胰岛素,而对使用胰岛素的病友来说,购买并使用血糖仪是非常重要的事. 相信这里(本网上)的朋友绝大多数是拥有血糖仪 ... 陈刚大夫讲糖:写给一位糖孩妈妈的信 这几天,我们住院部收来了一位5岁的患病小朋友. 近几天,也有朋友将我拉进了1型的"微信群". 近几天,又有很多关于医院医生回扣事件的报道. 我想到了我曾经有一篇4年前写的文章,就准 ... 陈刚大夫讲糖:说给糖孩父母们听(二) 成功的父母们一般具备下列特征: 1.控制自己的情绪: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家长,必须知道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要从悲伤和自责中迅速的逃离,去正确面对这种疾病,积极地配合医生,做 ... 陈刚大夫讲糖:说给糖孩父母们听(一) 任何人面对糖尿病这个"顽疾"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生活和心理改变.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如此,并且有其特殊性. 对于儿童糖尿病来说,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一是3-6岁,二是青春期,二 ... 陈刚大夫讲糖:说一点儿历史,再和老年糖友谈点低血糖的事儿 在胰岛素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认为糖尿病就是三多一少,解决了这些就阻止了一切(如果就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到死亡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胰岛素就足以解决.于是,生产足够量的胰岛素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中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