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家针灸讲稿:灸法起源 艾绒的制作和保存
一、灸法之起源
灸法之起源,渺不可考。在文字上之可稽者,厥为《内经》。《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艾炷,即灸法。按《内经》之文,灸法之发源,当在北方宜,究其发明之时期,则不可得矣。
以推想之目光测之,当在针灸之前,发明取火后,与砭石之应用或在同时。何以言之?石器时代,民皆穴居野处,病多创伤,风雨惊侵,病多筋挛痹痛,治宜灸焫,盖得温则舒,得热则和也。当其发明砭石针炳之法,殆皆出于自然。人为最灵动之物,有天然自卫自治本能,如身体酸麻疼痛,自然以手按压,或取石片以杵击,或就火热以熏灼,或置燃烧物于皮肤,为种种之尝试,求病痛之免除,或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疗治之发现。其中有不少天才者,积甚多之经验,知何种病苦,宜砭石杵击,且知何部为良;何种疾患宜用火热熏灼,施何处为愈。流传而下,于是成为砭石之法,灸焫之方。及有文字,乃记之为文,载之于简,传之数千百年而至今,成为重要之科学。
二、灸术之定义
何为灸术?曰:以特制之艾,在身体表皮一定之部位,所谓一定之经穴点上,燃烧之,发生艾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调整生活机能之变调,且增进身体之抵抗,而与病之治疗及预防之一种医术也。
三、施灸之原料
灸必用艾艾:原为“术”,据《中国针灸学讲义》五版、八版改。,以其性温而降,能通经络,治百病也。然则古人早知艾之功用,始以之作艾炷耶?曰:是又不然。艾蒿遍地皆有,可为燃料,引火最易,且气味芬芳,闻之可清心醒脑。古人取火不易,当必以之为火种,因其芬芳易燃,于是用作灸炷,试之久而验之效,乃为灸治之要品。后之学者乃就其功效,而推测其性状如上也。
就学者之推测与研究,艾属菊科植物,为多年生草,我国全部皆产生。春日生苗,高二三尺,叶形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为灰白色,有绒毛,叶与茎中有数个之细胞,具有油腺,发特有之香气。夏秋之候,于梢上开淡褐色花,为筒状花冠,作小头状,花序排列,微有气息,但不入药用。入药或作灸炷者,乃为艾叶,每于旧历五月中采之。
关于艾之性能,唐·甄权《药性本草》谓:止崩血痔血,止腹痛安胎。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谓:味苦微温,熟则大热,可升可降,其气芳烈,纯阳之草也,故无毒。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烧则热气内炷,通经入骨,灸百病。《和汉药考》曰:熟艾,灸之能透诸经,治百病云。今之分别,内服则为温中逐冷,安胎止血;外用则通经络而治百病,其效用较内服多矣。故《本草别录》称为医草,日人称为神草,亦以能灸百病,而获此名也。
四、艾之制法
艾虽遍地皆有,而以蕲县产者更良,以其得土之宜。叶厚而绒毛多,性质浓厚,功力最大,称为蕲艾。于五月中探其叶而晒之,充分干燥,于石臼中反复筛捣,去其粗杂尘屑,存其灰白色之纤维,如棉花者用之,称为艾绒,亦称熟绒,为灸之无上妙品。
艾绒愈陈愈佳。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识者谓艾愈陈久,其气味愈厚,灸病亦愈见效,则似是而非矣。艾叶中含有一种带黄绿色之挥发性油,新制艾绒,其油质尚存,灸之其火力强而经燃,病者之痛苦较多;苟久经日晒,油质挥发已净,质更柔软,灸之则火力柔和,痛苦较少,反觉快感,精神为之一振,病魔自退避三舍矣。
五、艾绒之保存法
艾绒易吸收空中之湿气,灸时不易着火而痛增。故取得艾绒之后,置于干燥箱中而密盖之,于风和日丽之天,取出晒之约二三时,晒过复密盖之。日常施用者,取出一部分,置于紧密之小匣中,用罄再取,则大部分不致有受潮湿之虑矣。
学苑天猫官方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