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最牛“萨利机长”史诗级自救!半边身子挂在机舱外的副驾,“耳朵”缘何首当其冲受重创?
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执行重庆-拉萨航班任务,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而前风挡玻璃破裂后,驾驶舱内温度已达到零下40度,机长与副驾在恶劣环境下,平稳操作飞机并平安降落,成功挽救了整个飞机乘客的生命。
为危急时刻仍能保持沉着冷静的机长大大点赞!
飞机安全了,乘客得救了,但副驾的耳朵遭受了重创!
缘何耳朵首当其冲?
驾驶舱玻璃掉落,9000米高空,每小时几百公里的大风,零下40度的低温,巨大的噪音,人耳鼓膜几乎不可能承受的失压,这就是原因!
失压?那是什么?
飞机是增压气密座舱,失压就是失去气密,飞机内外压力变为一样。
如果是快速释压,那叫做爆炸减压。
我们知道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大气在地表密度大,高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在高空,低压会使人胃肠气胀、组织气肿。
人体内气体会因过饱和而游离出来形成气泡,阻碍血液循环,压迫神经。
如果是爆炸释压,由于飞机内压力快速下降到外界低气压,人体内外压力瞬间不平衡产生巨大压力差,会造成肺部破裂、耳鼓膜破裂等。
机舱失压一旦发生,剩下的事就得靠机长了。
机长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将飞机从上万米的高度,下降到3000米以下的安全高度。
这得靠一个字:快!
庆幸的是,我们的机长做到了!
不幸的是,我们的副驾耳朵受重创!
但据最新消息,副驾的耳朵缓过来了,听力没有受到影响。
话说,真真捏了一把冷汗……
相信坐过飞机的小伙伴都有这种感受: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会觉得耳朵里像塞了团棉花一样,胀胀的,可能还会有些疼,同时听力也会下降!
什么鬼?
聊这个之前,药娃不得不先交代下耳部的构造了!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和内耳。
今天咱们重点讨论的是中耳!
鼓膜和咽鼓管是中耳的重要组成结构。
假设中耳是一个小房间的话,鼓膜就是中耳的大门,长相类似于鼓面,绷紧着,起到隔绝外耳和中耳的作用。
当我们处在大气压稳定的环境中时,中耳内和外界的大气压一样,鼓膜处于放松状态。
当遭遇飞机上升、降落,火车穿越山洞等情况,中耳外的大气压就会发生变化,鼓膜也相应会发生凹陷、外凸。
咽鼓管是一条管道,连接着中耳和咽部,是中耳和外界相通的唯一一条管道,它的功能是维持中耳与外界的内外压平衡。
通常情况下咽鼓管都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吞咽、咀嚼或打哈欠的时候会暂时开放,使鼻咽部的空气进入内耳,来平衡鼓膜两侧的空气压力。
这个重要的平衡压力的通道,一旦发生障碍,再遇到环境大气压迅速改变,就有可能造成耳气压伤。
耳气压伤!这才来到了今天的重点!
什么是耳气压伤?
耳气压伤又称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常见于飞机起落、低压舱工作、潜水作业、高压氧治疗时,是由于鼓室内气压不能随外界大气压急剧变化而改变时,引起鼓室内外压力相差较悬殊所致的中耳损伤。飞行时因飞机从高空急速下降所致者称航空性中耳炎;潜水、沉箱作业等引起者,称潜水员耳炎。
耳气压伤怎么治?
症状轻微,鼓膜轻度充血者,休息数小时或1~2日多可自愈。
鼓膜充血明显,鼓室内有积液者,可进行咽鼓管吹张,使积液逸出,同时进行超短波治疗,促进积液吸收。
若经治疗症状不减,积液或积血不吸收,可进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术后进行咽鼓管导管吹张,使积液或积血排出。
对反复发作气压性损伤的患者进行仔细检查,排除其它疾病可能性,以免延误治疗。
凡鼻腔及鼻咽部疾病皆应先行诊治。
鼻甲肥大者可进行下甲部分截除术。
扁桃体肥大者可摘除扁桃体。
治疗鼻腔及鼻咽等疾病后,咽鼓管仍不通畅时,可能为咽鼓管周围淋巴组织增生,可进行放射治疗。
当然,一般情况下,咽鼓管还是可以抗住“压力”,尽职尽责守护我们的耳朵的!
但也只是一般情况下,像飞机在短时间内迫降这种小概率事件,咽鼓管有可能应付不来!
世界那么大,总想去看看……乘坐飞机,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使耳朵免遭伤害或者把对耳朵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可以试试张嘴、咀嚼和吞咽哦!
嚼口香糖、咽吐沫或做出打哈欠的动作,使咽鼓管张开。
若感觉症状仍未消除,用双手中指或食指,分别按压耳屏,使其掩盖住外耳道口,一按一放,有节奏地重复做,可有效帮助解除耳闷、耳胀、耳痛等症状。
如果宝宝在飞机起飞、降落时哭闹,千万不要进行制止,因为哭闹说明宝宝的耳朵难受,而哇哇大哭的行为正好可以缓解这种难受。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没有中耳炎等疾病,乘飞机是不会损伤耳膜的。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