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重阳节?不能只讲登高和敬老,父母该孩子讲的还很多
“妈妈,啥是重阳节呀?”除了登高和敬老,能和孩子说的还很多
说到重阳节,很多人都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不仅仅是王维,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李清照、刘长卿、邵大震都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统计发现,在众多的民间节日中,文人墨客独爱中秋和重阳。
随着重阳节的临近,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和家长一起制作源于重阳节的手抄报。
看到作业后,女儿疑惑问我:“妈妈,什么是重阳节啊!”
其实我对重阳节也不是很了解,于是就简单说:“重阳节就是登高,祭祖的节日。”
搪塞完女儿以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不应该用如此草率的答案回应求知欲如此强烈的女儿。于是,我就开始查阅资料,准备和女儿详细讲讲重阳节。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华民族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认为六为阴,九为阳,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称作“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我更喜欢接受南朝梁人吴均之在《续齐谐记》中的记载。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的家乡发生了大瘟疫,父母均在这次瘟疫中去世。于是,他背井离乡到山东拜师学艺。为了能够早日拯救父老乡亲,她每天早起晚睡,勤学苦练。
一日,师傅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瘟神还会袭击你的家乡。你应该早点回去,为民除害。”说完后,师傅递给他一把青龙剑、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帮助他除害。
九月初九当天,桓景领着家人和乡亲们登上附近一座高山,然后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神不敢近身。然后他又把菊花酒拿出来,让每人喝一口,避免染上瘟疫。然后,桓景和瘟魔战斗,并杀死了瘟魔,替父母报仇。
后来,汝河两岸的百姓为了纪念桓景,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重阳节的由来之一。
重阳节始于东汉, 到了唐宋时期才成为民间正式的民间节日,“簪菊之风”盛行。到了明清时期,重阳节也从民间走进了皇宫大内,每年重阳节皇帝都会登景山,喝菊花酒,与老百姓一起怀念先人。
到了1989年,“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在重阳节这天都会登高,插茱萸、放纸鸢、射箭、赏菊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重阳节吃什么
过节吃什么?对于北方人而言,甭管过啥节吃饺子是绝对不会错的。其实,重阳节吃的不是汤圆,也不是饺子,而是重阳糕。
《西京杂记》中记载,重阳节食篷饵,篷饵就是糕饼,“糕”与“高”同音,吃糕就代表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的愿望。
除此之外,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不但要赏菊、簪菊,还要喝菊花酒,寓意着怀念故人,祈求健康的寓意。
九月登高望,
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
山翠现楼西。
如果说清明节是踏青的好时候,那么重阳节绝对是辞青的好季节,家长们不妨多带孩子去郊外走走,看看祖国秋天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