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纪事之十——贾正华先生梨园生涯八十年记(上)

龙泉纪事之十——

贾正华先生梨园生涯八十年记(上)

文|张志江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明光市(1994年之前为嘉山县)有位年轻貌美、嗓音清亮、扮相俊俏,红极一时的京剧旦角演员,如今60岁以上的老人,都一定还记得她,她就是原嘉山县京剧团团长、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贾正华先生。当年在皖东大地,在嘉山城乡,提起贾正华,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的卓越高超的演技,带给了观众无限的快乐,令人难忘。如今贾正华先生已是一个耄耋老人,为了弘扬国粹京剧艺术,贾先生不辞劳苦,仍然坚持奔波于老年大学、京剧票友艺术团和明光街道办事处(老年大学分校)之间,去讲戏、去指导,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回顾贾正华先生梨园从艺八十年的风雨历程,也算是对她热爱京剧国粹终生痴心不改的一次总结和肯定,一种回报和认可。

一、小丫丧娘  戏女收养

贾正华先生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一户贫苦农家,姊妹五人她是老四,名叫素芬,小名小丫,有大姐、哥哥、二姐和一个弟弟,在小丫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营养不良、过度劳累而撒手人寰,丢下了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小丫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老贾,失去了贤内助,就如同塌了半边天,顿时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真不知怎么去养活这五个孩子。他起早摸黑,忙完了地里的庄稼活,又去城里打工,他既当爹又当娘,艰难度日,又苦苦煎熬了三年多,当时正处在日本鬼子进犯中原,华北大地一片腥风血雨,战祸连年,民不聊生。看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老贾思来想去,把孩子送人吧,可是送哪一个呢?大女儿能照应弟弟妹妹,大儿子眼看就能干活,二女儿也能拾点庄稼、棉花什么的,那就只有小丫了,她也六岁多了。五个孩子最数她长的俊,聪明伶俐。老贾忽然又想起在济南打工时认识一位戏班子的大姐,叫宋艳秋,还不如把小丫送给她,让她教小丫学戏,兴许将来会有出息的!老贾想到这里,心一横,拉着素芬的小手,直奔济南去了。

吴桥县属河北沧州管辖,地处山东边缘,德州边上,沿津浦铁路向南100多公里就是济南了,老贾父女坐上火车,当天就赶到了宋家,老贾说明了来意。宋艳秋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非常同情老贾一家的遭遇,就爽快地答应了老贾的请求。老贾赶紧叫女儿跪下给宋艳秋磕头,认宋为干妈,然后老贾眼含泪花,转脸就走。可怜的素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

宋艳秋是一个京剧戏班里的演员,几年前丈夫去世,现在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儿子,生活还能够维持,正好自己也没有女儿,把素芬认作义女,视同亲生女儿。宋艳秋把素芬梳洗打扮一番,再仔细端详,素芬人虽很瘦,但却很有精神,个头也不矮,眉清目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又黑又亮,饱蕴着无邪的天真,真是一个美人坯子!要长相有长相,要身材有身材,将来肯定有出息。宋艳秋心里美美的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她!

养母宋艳秋给素芬起名叫宋玉华,从此,宋玉华又得到了母爱,她视养母为亲娘,十分听话,十分懂事,从七岁起,随着养母的戏班子走南闯北,天天看戏,耳濡目染,再加上养母教她练童子功(基本功),从此玉华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宋艳秋只是一个普通演员,演技一般,除了教玉华练功,还教一些简单的招式和念白、唱腔。转眼又过了三年,宋艳秋渐渐地发现女儿聪颖过人,进步很快,自己已经教不了她啦,那就花钱请人教吧,毕竟自己的水平太一般,不能耽误了女儿的前程!

二、名师指点  一炮走红

宋玉华11岁时,在枣庄请了第一位老师,名叫张凤刚,是一个鼓师出身。可别小看了打鼓的,打鼓的常年伴随名角,见多识广,会的戏多。经过张老师悉心传授,教玉华唱腔,学开蒙戏,仅两年多时间,玉华就能登台演出了,如折子戏《拾玉镯》、《红鸾喜》、《贺后骂殿》、《六月雪》等。

戏班子从枣庄向南到了徐州,宋玉华有了第二位老师,她就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当时率团在徐州演出。她对宋玉华的影响很大,这里有必要简述一下顾正秋:顾正秋(1929一一2016)生于南京郊区农村,二岁丧父,后随母去上海投亲。六岁时跟义母学戏,十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校,16岁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在校期间曾受多位名伶指点,14岁时拜梅兰芳为师。毕业前随学校组织去南京、天津等地公演,曾与梅兰芳、张君秋、谭富英、袁世海等众多名家同台献艺。18岁自组顾正秋剧团,在上海天蟾舞台等大剧院演出多场,又率团去南京、蚌埠、徐州、青岛等地巡演,每到一地签约演出都要续签数次,演期两、三个月以上。有一次顾正秋在徐州演出期间,曾被蒋介石派飞机接往南京专演一场。一天,和顾正秋同在徐州的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在一个小戏院里,无意中发现了正在演出的宋玉华,程大师慧眼识人,发现宋玉华不但人长的漂亮,而且嗓音、身段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就和同行的顾剧团正在演出的徐州中山堂(大剧场)的老板说,这个小女孩可以到园子(指大剧场)里去演,散场后,老板把宋玉华带到中山堂,介绍给顾正秋,顾让玉华唱了几句,认为玉华

是一棵好苗子,很有培养前途。遂收玉华为徒,先教了玉华《起解》一出戏,后又把玉华带至南京继续教戏。1948年11月底,顾剧团应邀去台湾演出,顾匆忙坐飞机先走了,玉华因为养母一家去留的问题未解决,顾让秘书留下处理,随后再带玉华去台。顾正秋看中的是宋玉华本人,只想收她一个人。玉华小小年纪,为报养育之恩,坚持要带上养母一家参加顾剧团。一边协商谈着,一边与溃退的国军一同南行,结果在浙江金华附近,国军被解放军打败,大多成了俘虏,全国已大部分解放了。台湾是去不成了,顾也回不了大陆了,师徒二人从此隔海相望。那顾正秋本打算在台北演出两个月就返回上海,故走时连自己的母亲都没带去,谁知台北永乐戏院一再续约,一直演到1953年。顾正秋的演出轰动了宝岛,被誉为“台湾的梅兰芳”。蒋家大公子蒋经国是顾正秋的超级戏迷,永乐戏院有他常包的座席,蒋经国苦苦追求顾正秋多年,可顾正秋不为所动,不攀权贵。于1953年跟自己的恋人任显群成婚,而任是蒋经国的情敌又是政敌,后来任被关进监狱,顾正秋为等丈夫出狱苦苦相守,解散了剧团,停止了演出。数年后丈夫出狱,两人到金山农场一一一处无自来水无电的偏僻农村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一直到十多年后,在朋友再三劝说下才重返舞台,而且大多为义演。宋玉华跟顾正秋学艺虽然时间不长。但获益颇丰,不但学到了高超的演技,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顾老师的为人之道,不畏权贵,崇高的人品。宋玉华与顾正秋的缘分来自于她的天赋,而且师徒俩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如顾是二岁丧父,宋是三岁丧母;顾是未入校先会演戏,宋是拜老师前也会演戏;顾是18岁自组剧团当团长,宋是18岁一炮走红成名角。这些既是巧合,更是两人的缘分。宋玉华虽然没能去台湾,在大陆后来也成为享誉江淮的知名演员。1989年,顾正秋和张君秋先生同被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次年二月张君秋、顾正秋师徒二人在纽约重逢,一别42年,泪眼相看恍如一梦。至于顾正秋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大陆,那是因为她唯一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她很伤心,同时也没有其他亲人在大陆了,她很后悔当初没有带母亲同行,与母亲匆匆一别,竟成了永别……

宋玉华的第三位老师是在蚌埠请的杨少卿,此公原来曾为程砚秋先生拉京二胡,后来因为患了半身不遂而离开程,当了玉华的老师,他凭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将程派的《锁麟囊》、《荒山泪》、《碧玉簪》、《孔雀东南飞》等剧目传授给玉华,一直跟到淮南,并担任玉华的琴师。宋玉华每天的薪资三元钱孝敬了杨老师,自己则靠养母收入吃饭。半年之后由于宋玉华养母一家生活拮据,实在也供养不了杨老师了,杨见此状也就辞别了玉华一家。养母宋艳秋负担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也确实很吃力,就与本团一邱姓男演员组成了新的家庭,来共同抚养孩子。

宋玉华最后一位老师是华世秋,华老师教的是荀派戏,如《红娘》、《勘玉钏》、《香罗带》等,宋玉华学戏很快,17岁时,她会的戏就有100多出了。1951年,宋玉华和养母一家在淮南市红星京剧团做一般演员,当时剧团请来的名角叫于福荣,名声很高。戏报一出,三天戏票很快售罄,演出的戏码照例第一天《红娘》,第二天《玉堂春》,第三天《锁麟囊》。在首场演出《红娘》时,于福荣因不适应当地气候,嗓子失润,演出很不成功,次日也不能再演了。团长非常着急,次日的《玉堂春》戏分重难演,谁演呢?团长想到了宋玉华,让她试试吧,团长做玉华工作,说救场如救火,也只有你了!宋玉华虽是一般小演员,但平时她一天也没少练,会的戏很多,只是没有机会罢了,现在,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临!你看那台上的宋玉华,唱工、做工是样样俱佳,赢得全场连连不断的喝彩声。第三天演程派大戏《锁麟囊》,宋玉华以她完美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宋玉华终于成功了。

三、巡演各地  名扬江淮

宋玉华在淮南一炮走红。此前的薪酬是三元一天。顶场时穿的是于福荣私人的戏装,因自己只是个普通演员,尚没有置办自己的戏装、头饰。为了能留住出了名的宋玉华,淮南市工会伸出了援手,为宋玉华置办了一些戏装,有了这些新的戏装,使宋玉华更加勤奋努力的演好每场戏每个角色。宋玉华在淮南演出一段时间后,又沿着淮河上至寿县、正阳关,下至蚌埠、五河县等地巡演,1953年也曾到明光演出过。宋玉华在五河县演出时,场场火爆,非常受欢迎。后来淮南红星京剧团的丁团长追踪而至,想把宋玉华再请回淮南,不料丁团长的来意被五河当地人知道了。为了能留住宋玉华,五河这边的人做了手脚,他们使诡计让丁团长被派出所关了一夜,还命他次日即回淮南。丁为此万分恼火,非常生气,回到淮南后就谎称宋玉华死了,一来是为没请到宋而为自己打圆场,二来也是一种泄愤的咒语。可是数年后,1956年全蚌埠专区大调演时,宋玉华出现在舞台上,而且获了大奖。观众迷惑了,一一“不是说宋玉华前几年死了吗?”宋玉华的现身,粉碎了此前的谣言,人还是那个人,不过名字变成了贾正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玉华的哥哥贾金生在素芬妹妹送人之后不久,就参加了革命,转战南北,解放后在广西某地当了县长。贾县长为了寻找小妹,四处打听,并在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终于在1953年找到了已叫宋玉华的小妹素芬,兄妹团圆,悲喜交加,之后哥哥提出要恢复妹妹的原名贾素芬,养母宋艳秋通情达理,没有意见,玉华提出,将名字中的“玉”字改为“正”字,是为了记住顾正秋老师,保留末尾的“华”字,这是养母起的名字,是为了不忘养母的养育之恩,就是样,宋玉华改成了贾正华。

从此贾正华跑码头到各地巡演,到过省内各地以及南京、苏州等城市。薪酬上升至每天30元。同时她也省吃俭用,省下钱置办行头、戏装、大幕,真正成了名角。1956年被推举为定远县前进京剧团业务团长,这下贾正华就“拴”在了定远县了。

定远县前进京剧团1956年自编自演了京剧《望江亭》,在蚌埠专区戏剧调演中一举夺魁,主演贾正华个人亦获大奖。前进京剧团有了贾正华这个台柱子,演到哪红到哪。1959年底,定远县政府将前进京剧团收为国有,改名国营定远县京剧团,仍聘请贾正华先生为业务副团长。这个改变,使全团演职员工感觉到今后更有保障了,大伙儿也更加努力地工作。当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剧团到上海周边演出,用粮票购买南方人不爱吃的面粉,每十斤可多买二斤。使演职员工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60年10月,定远和嘉山两个县的京剧团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国营嘉山县京剧团,资产合并,人员达到70多人,队伍壮大了,从此走向更加辉煌的时代。

作为一个县级剧团,主要的任务是面向农村,送戏下乡。过去在农村很少能看到专业剧团演出,逢年过节也只是当地业余剧团排演的清唱、折子戏和小节目。而县级剧团阵容强大,可以演整部的大戏。农村也很少有剧场,都是搭的戏台,露天演出。没有电,点汽油灯。到了哪个公社(乡镇),十里八里之外的群众都跑去看大戏,络绎不绝。剧团每到一处,都轰动一时,象过年一样热闹,人们争先恐后去一睹贾正华先生的风采。

60年代初,在张八岭派出所驻地(原是吴家大院),在院里搭个戏台,街上贴了海报,主演贾正华三个醒目大字跃然纸上,小孩子们飞快跑回家报告家长,家家户户早吃晚饭,扛着大板凳直奔吴家大院,真有一种万人空巷的感觉。

1961年,在三界公社演出,一名即将临产的孕妇不去医院而去看戏,站在戏台前,忽然感觉肚子痛,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当场产下一名女婴。当天贾正华先生主演的是《红娘》,最后家长把这个女婴起名就叫“红娘”。三界这位乳名叫红娘的女同志,如今也有60岁了,你真幸运,当你还在娘胎的时候,就已经听到艺术家贾正华演唱的京剧了。假如你看到此文,你会如何感想?你不会想到这位老艺术家如今还健在,还在传承着国粹京剧。那些年,贾正华先生的足迹遍布嘉山县30多个公社以及军营,农林场和皖东山乡,江淮大地。

(上集完)

(致谢贾正华先生,张炳坤先生,贾梅女士提供资料、图片)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