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中的物件名称
四合院
玄鉴楼
玄鉴楼
宋《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制度示意图
1 飞子 2 檐椽 3 撩檐枋 4 斗 5 拱 6 华拱 7 下昂 8 栌斗 9 罗汉枋 10 柱头枋 11 遮椽板 12 拱眼壁 13 阑额 14 由额 15 檐柱 16 内柱 17 柱櫍18 柱础 19 牛脊槫 20 压槽枋 21 平槫 22 脊槫 23 替木 24 襻间 25 驼峰 26 蜀柱 27 平梁 28 四椽栿 29 六椽栿 30 八椽栿 31 十椽栿 32 托 33 乳栿(明栿月梁) 34 四椽明栿(月梁) 35 平綦枋 36 平綦 37 殿阁照壁板 38 障日板(牙头栌缝造) 39 门额 40 四斜毬文格子门 41 地栿 42 副阶檐柱 43 副阶乳栿(明栿月梁) 44 副阶乳栿(草栿斜杜) 45 峻脚椽 46 望板 47 须弥座 48 叉手
明清时期的四大木构架
江南木构架主要构件名称
江南木构架主要构件名称
前后廊七檩庑殿梁架
前后廊七檩庑殿梁架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副阶:古建的外柱廊,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副阶柱:也就是廊柱,宋代称为“副廊柱”。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应包括单独i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古人在做建筑时,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柱头卷杀十分和缓,有一种殿宇般的美感
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
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脊槫(拼音tuán):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檐槫:檐(拼音yán),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槫:即"桁"或叫"檩",宋代称"槫"。
驼峰:两层梁枋间起支承托垫作用的墩木,通常做成骆驼背峰式样,故名。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两种做法,前者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式样;后者少见,辽金又有两侧斜削成梯形的。清代改用柁墩,为高度小于直径的短木。
襻(拼音pàn)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海南海口丘浚故居,海南现存最早的木构,襻间斗栱。
丁华抹颏(拼音kē)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颏,脸的最下部分,下巴。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拼音tuán)。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
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拼音tà )。
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乳栿: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合角吻
螭首(拼音[chī shǒu]):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螭: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螭首
螭首
经幢:
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
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覆盆
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面称抄手踏跺。
礓蹉(拼音: jiang cuo )也称礓蹅(拼音: jiang chǎ)(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垂带踏跺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隆恩门角柱石和腰线
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柱顶石又名柱础,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出自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垂带两端的斜坡
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福州华林寺象眼石
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北京万寿寺须弥座
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底角为钝角云头抱鼓石,云边七曲,双面雕刻卷草,前端刻回字纹;鼓面镌刻
抱鼓石
步(步架):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坐斗:是斗拱最下的斗,为全攒重量集中的点,亦称大斗。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斗口是斗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安瓜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拱)的十字形的卯口。又称“口数”或“口份”。以此刻口尺寸为1,其余各构件的尺寸都是它的倍数。另外,小式无斗拱建筑是以檐柱径为基本模式的。
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斗腰:斗口p下垂直部分;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工程做法:斗口制
斗口制
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
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
举势:屋面坡度。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举架(举折)
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歇山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叉柱造
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缠柱造
墀头(拼音chí tóu):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墀头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建之一。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本来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它特殊的位置,远远看去,像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
墀头
墀头
墀头
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
霸王拳
霸王拳
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
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
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
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明栿:平闇(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
明栿
草栿:在平闇,平棊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草栿
穿插枋:明清木构件(横向)之一,位于两柱子之间,起联结作用。
随梁枋: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
桃尖梁、抱头梁: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它一头在檐柱上承担一个檩子的力,一头插入金柱中。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托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的叫桃尖梁。大木作小式建筑无斗栱时叫抱头梁。大式建筑有斗栱时叫桃尖梁,桃尖梁作为顺梁安置在山面时,也叫做“桃尖顺梁”。
川、廊川、短川、眉川、骆驼川、猫梁:长一界之短梁,一端托桁,一端与柱相连。位于廊者为廊川;于双步者称短川,北方叫“搭牵”。把短川做成娥眉形叫眉川,眉川架于双步梁背上斗口内,又称骆驼川。川上端连于柱,下端架于斗,上端高于下端2寸,称“捺稍”。眉川有的做成卷草状,又称“猫梁”。
穿插枋·夹底: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夹底是位于川下的枋,断面长方形,为增强联系用,仅用于边贴。
斜穿插枋: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廊转角建筑。
递角随梁枋: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
间枋: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椽后尾的枋子。
平梁·三架梁·山界梁:位于大梁之上山尖处,宋称平梁,清称三架梁,吴称山界梁。
太平梁:清式大木作庑殿推山构架,其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扒梁)。方向与平梁(三架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其梁两端下面刻榫,分别与前后上金檩搭交悬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与搭交檩中线取乎,故其梁高于平梁(三架梁),称为太平梁。
月梁·顶梁:卷棚顶(回顶)最上一根梁,宋称月梁,上承二根檩及罗锅椽,跨度为一步架之梁。
四架梁:卷棚顶(回顶)位于月梁下边的第二道梁,其上承四根檩,跨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跨度为四步架之梁,吴称四界大梁。
七架梁:其上承七根檩,跨度为六步架之梁。
双步、三步:内四界后边连两界,设一横梁,称为双步。双步上立川童连以川,此即为短川。内四界后深三界则称三步,其上再架双步与短川。
攒金:若内四界间金童落地,易廊川为双步,则称金柱为攒金。
顺栿串·顺身串·顺脊串: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贯穿前后两内柱的称“顺袱串”(与房屋进深、梁的方向一致);贯穿左右两内柱的称“顺身串”(与房屋面阔、檩条方向一致);联系脊下蜀柱的称“顺脊串”。
山雾云:屋顶内山界梁上空处,架于承托脊桁的斗六升斗座两旁之雕花木板,刻流云仙鹤装饰者,大于抱梁云。
抱梁云:抱梁云:梁之两旁,架于升口,抱于桁两边之雕刻花板。
连机、短机:桁的下面所辅的通长的木材为连机,连机一般用于廊桁与步桁之下。脊桁与金桁则不用连机,而在桁的两端用短机,短机长度为开间的十分之二。短机架于金童者称“金机”,架于脊童者称“脊机”。短机常雕以花纹,根据所雕花样分别称为“水浪机”、“蝠云机”、“金钱如意机”、“花机”(滚机)等。
襻间·机·随檩枋:宋式建筑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槫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槫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梁相交,这种枋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吴称为机,因所放位置不同,而分别为脊机、金机、步机等。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随檩枋联用称“檩三件”。
下金枋:位于下金柱和下金檩位置,用于拉接柱头的横枋。
上金枋:位于上金柱和上金檩位置,用于拉接柱头(或瓜柱头)的横柱。
脊枋: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头的横枋。
两山下金枋: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柱和下金檩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两山上金枋:位于建筑物面上金柱和上金檩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檐出:屋檐是由布于槫上的椽和飞椽组成,屋檐伸出檐槫外的长度称檐出。唐风遗构的檐出与柱高的比在0.44-0.86之间。而日本相当于唐时代遗构檐出与柱高差不多相等。唐风檐出由铺作(斗栱)出跳,正身椽檐出和飞椽出挑三部分组成。铺作出跳与檐出的比在0.24-0.55之间,而飞椽伸出的椽长是正身椽檐长的一半。椽与椽间距为一倍半到两倍椽径。
出际:在厦两头(歇山)和不厦两头(悬山)殿宇的两个山面,伸出梁架外悬挑部分的屋坡长度称“出际”。唐风建筑厦两头殿宇多由梢间屋架向两边出际,在梢间宽一半左右外收山(歇山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山面较小。
宋、金以下的厦两头殿宇则出现由两山檐槫向里退一至二槫径的位置收山,山面较大。宋营造法式规定四椽屋出际长度约为四槫径。
夹堂板:连机与枋子间的空档镶以厚约半寸的木板,称为夹堂板。
里口木:出檐椽与飞椽相距一望砖厚,其空隙处封以通长的木条。
面沿:为扁方形通长木条,厚同望砖,钉于飞椽或出檐椽的下端,以防止望砖下滑。在上下两椽两接之处,钉与面沿相似木条则称勒望,一者为止滑,二者使所排望砖横向整齐划一。
瓦口板:面沿之上,根据瓦椤大小锯成起伏相似之形状的木板,以封没瓦端的空隙,并阻其下滑。
帮脊木:脊桁上另加木料,帮助脊桁荷重的构件。
扁作、圆作:房屋的大梁、双步、川等构件,如加工成圆形者即称圆作,反之,若加工成扁方形,便称为扁作。在厅堂建筑方面,一般圆作者为堂,扁作者叫厅。无论圆作若扁作,其前轩皆为扁作。扁作厅屋架中不设童柱,而以牌科代之。
承重、搁栅:二层以上的楼房,由于廊柱与步柱通长升高至上层屋顶,而于楼下两步柱间的大梁改称为承重,其断面为长方形,于承重上安放搁栅,搁栅断面亦为长方形,搁栅距离为每界一根,上铺楼板。
硬挑头、软挑头:楼房承重前端伸长,挑出屋外2尺左右,上筑阳台,绕以栏杆,此种结构方法称为硬挑头。
凡以短枋连于楼面,下支以斜撑,弯曲若鹤颈,上覆以屋顶者,谓之雀宿檐,此种结构方法称软挑头。
平座: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部分,又称阁道或飞陛。它主要由平台,栏杆和斗栱组成。
平座斗栱:用于城楼、楼阁的上层平座之下,外部为带翘无昂的斗拱,后尾多为枋子,直接延至金柱上。
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角.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藻井
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垂花门
垂花门
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
合玺彩画,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苏式彩画,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
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
楣子:苏式彩画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构件.
花牙子: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构件。
戗脊(拼音[qiàng jǐ]):歇山顶上连接两坡厦宇的脊称戗脊,又称岔脊。是古代中国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对垂脊起支戗作用。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
戗脊
九脊顶:歇山顶的宋唐说法,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足材: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高宽比为3:2.栔(音自zi)两层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一材一栔"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可见一足材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当于四个八等材.如柱径大小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间。
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五铺作作重拱单杪单下昂,里转五铺重拱出双杪并计心.(注: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叠布置.一杪――出一个华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华拱>.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轴线为一"跴",例宋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跴即踩,足践也>)。
双杪(拼音:miǎo)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平水:是指未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先决定一个高度标准,然后根据这个高度标准决定所有建筑物的标高.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决定整个建筑群的高度,也决定着台基的实际高度。
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组成
斗拱是由斗、拱、昂、翘、升组成的。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雀替: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雀替
棹(zhao)木:架于大梁底两旁蒲鞋头上之雕花木板,微向外倾斜,似枫栱,尺寸较大,亦似抱梁云。唐建在梁柱交接处有一种“绰幕”,后来演变成“雀替”的,似与此棹木同源。
枫栱与棹木有时都叫纱帽翅,但两者搁置地方不同。枫栱是斗栱外拽部分横向装饰件;棹木为大梁底蒲鞋头(插栱或丁栱)两侧装饰件。
梁垫·蜂头:梁端之下垫木材,搁于柱或坐斗,长及腮嘴,厚同剥腮,高及五七栱科,可做成如意卷纹。其底有雕金兰、佛手、牡丹等流空装饰,称谓蜂头。
凤头昂:昂之下端翘出如凤头状装饰纹,为昂头型式之一。
机面线:指的是梁底至桁底的距离。桁底平线,是连机或短机之面,故称机面线。机面线是开刻架桁的标准,以此达到大木结构横平竖直的效果。
桁椀:梁头承桁处,于梁背上凿半圆槽,桁架于槽内。半圆槽的槽深依据机面线而定,大小参考桁径。
开刻、留胆:梁头承桁处,于梁背凿半圆槽,于槽中留高为一寸、宽为三分之一梁宽之木块,称为留胆。而于桁端下面凿去寸余,底部做平,与留胆处相吻合,称为开刻,如此结合,使桁条不易滚动脱落。
木鱼肩、吞肩榫:两根圆形梁柱用榫卯结合时,一方榫头在插入柱身,在距梁柱交接处半梁径处,将梁向柱方向逐渐削薄成鱼鳃状,称为木鱼肩。如果榫头两侧呈包裹之势称为吞肩法。梁柱安装结束后,须打销眼,安装定位销以不使榫卯脱离。
半榫、透榫:榫卯结构的木件,如果榫眼打一半称半榫。卯榫眼凿穿,直榫外露叫透榫,也叫“通榫”。半榫又称“暗榫”,透榫又称“明榫”。
卷刹、拔亥、剥腮、挖底:月梁的制作工艺,梁背两端,自桁的内侧半寸与机面线相交之处起,向上作圆弧,至界深的一半处与梁背直线相连,该圆弧部分称卷刹。
梁端前后各按梁厚锯去1/5,成斜三角形,其斜弦上端,起自机面线,与卷刹相连,下端至梁底离桁中心半界处,谓之拔亥,又称剥腮。为拔亥所锯去的部分与大梁表面要作圆势腮嘴,过度自然。
梁底自腮嘴以外逐渐向上挖去半寸,谓之挖底。
寒梢栱:山界梁的梁端下边垫梁垫,但不做蜂头,梁垫另一端做栱,称寒梢栱。梁垫与寒梢栱为同一构件,须一体做出。
云头:与桁垂直承托梓桁的栱,其端做成云头状,称为云头。
云头挑梓桁:为防出檐下坠,于出檐椽下设梓桁承托,因此将轩梁一端向外挑出以架梓桁,梁端做成云头状,称云头挑梓桁。
梁柱箍头榫:又叫梁箍柱,梁柱结合除了常用的榫卯连接,还有一种梁箍柱法,在柱上端开口,梁端依柱径挖半圆孔并留胆,以梁套柱,其胆架于柱端口子上。
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多见于小式做法,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四分之一,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
管脚榫: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
燕尾榫: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梯台形的榫可以使工件的角部高强度接合,避免在受力时脱开。其特点是根部窄,端部宽,呈大头状,这种做法在古建筑中称为“乍”;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称为“溜”。放乍,是为了使榫卯有拉结力;收溜,是为了在下落式安装时,愈落愈紧,以增加节点的稳定性。
裁口拼板:一种拼合木板的方法,在木板的侧面开口,而且开口较为简单,即对应着将相邻两块木板的侧面按上下部位错开各自裁掉一半,然后将木板拼合在一起。从侧面看,裁口的接口类似一级阶梯形状。
企口拼板:木板拼合方法,又称龙凤榫,开设在木板的侧面,一块木板侧面开设中间凸出的榫头,另一块木板侧面开设凹进的槽口,然后将之拼合在一起。
回顶:卷棚顶在吴式建筑中叫做回顶,回顶建筑中间的一界称顶界,上架弯椽。顶界界深较浅,为两边界深的3/4。回顶有深三界的有深五界的,分别叫做三界回顶或五界回顶。回顶也有大梁、山界梁,扁作回顶在山界梁上安装菏包梁。
荷包梁:扁作厅的山界梁上所架的短梁,因其梁背中部隆起为荷包状。
元宝梁:形状似元宝的短浪,是徽州地区古民居中的特有装饰构件。它主要用在天井后侧的堂屋中,在堂屋中间多设有太师壁作为前后隔断,太师壁左右两边各有一道通道,在通道的上方就装饰有元宝梁。元宝梁没有承重作用,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
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昂: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
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
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
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柱头枋: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正心枋――清)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平棊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鸳鸯厅:以脊柱为界,把房屋分为前后两个空间:前面的房间大梁为扁作,称之为“厅”;后面房间大梁为圆作,称之为“堂”,两者合称为鸳鸯厅。正贴与边贴脊柱全部落地,正间脊柱处设屏风以分隔前后,次间脊柱处设挂落或飞罩以供后宅家眷出入。
鸳鸯厅
花篮厅:厅的正贴步柱不落地,承重通过通长步枋传到边贴的步柱上。正贴不浇地的垂柱(悬柱)柱头雕刻有花篮或垂莲等样式。
花篮厅
满轩:厅以数个轩组成,轩与轩之间以柱分隔,轩梁相连,高低随宜,上用草架。
楼下轩、骑廊轩、副檐轩:两层楼屋,廊柱与步柱通长至上层屋顶,而于楼下两柱间筑轩者称“楼下轩”。下层廊柱与步柱间筑轩,上廊柱退后,架于楼下轩之中轩桁之上,该贴式称为“骑廊轩”。楼厅步柱通顶成为上层廊柱,其下层步柱与廊柱间筑轩,称楼下轩为“副檐轩”。
磕头轩、抬头轩:轩与内四界同屋面,轩梁低于内四界大梁时称为磕头轩。轩梁底与大梁底相平者为抬头轩。
草架:满轩、鸳鸯厅、抬头轩等由内部看是不同的吊顶组成,而从外观看是一个整体屋顶,在室内吊顶与屋顶之间人看不到的地方所用的梁架等木构件,因不需着重修饰做细,故称为草架。草架根据结构不同有时包括草脊柱、草双步、草脊桁、草头停椽等。
檐不离步:为了防止出檐椽挑出过多导致下坠,南方厅堂廊柱与步柱间距一般都要相对加深,比其它各界深略大,即使出桅椽长度不能大过廊步架深度,这种做法叫做檐不离步。
斗盘枋·普柏枋·平板枋:法原之斗盘枋,宋称普柏枋、清称平板枋。斗盘枋平置于廊枋之上,承托牌科,同法式中的普柏枋及清工部的平板枋。斗盘枋枋宽按斗面增2寸,枋厚2寸。
随梁枋、四平枋:南方殿庭建筑,为辅助大梁承重,大梁之下所设之木枋叫随梁枋。随梁枋上设斗六升牌科两座以承托大梁。随梁枋底与横向步枋底相平。殿庭深至六界时,则于随梁枋下边再设一道枋,该枋因围绕步柱四面周匝相通,故称四平枋。
摔网椽:出檐椽与飞椽上端,以步桁处戗边为中心,下端逐根加长成曲线,与老戗及角飞椽相齐成摔网状。
菱角木、扁担木、千斤销、孩儿木:嫩戗发戗所用到的木构件。菱角木与扁担木用在老戗与嫩戗连接后形成的夹角间起固定,拉结与加固作用。千斤销是贯穿老戗、嫩戗、菱角木、扁担木,起紧密连接作用的木销。孩儿木是连接扁担木与嫩戗上端的四方棱形木栓。
搭角梁、斜梁:在歇山、方亭等建筑中,为了上层梁架往里收,在下层横向和纵向拐角的两根枋或桁檩上架设一根斜梁,斜梁居中设童柱,以便再承托上层更小范围的梁架,此处的斜梁使称为搭角梁。
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
插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坐斗:坐斗又称大斗,宋代以前称栌斗。它是整攒斗棋最底下的一个构件,是一块大的方木,整攒斗棋荷载都集中落在此斗上。坐斗分为平身科坐斗、连瓣坐斗、角柱科坐斗、柱头科坐斗等。
平身科坐斗
连瓣坐斗
角柱科坐斗
柱头科坐斗
1 斗是指斗拱内承托拱与翘或昂相交处的斗形
2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3 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4 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5 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溜金斗拱
满置斗:在多层偷造出跳的插栱上,每一跳栱头垂直方向上各栱之间摆满小斗,只存在于单材栱体系,足材栱不存在这种情况。另外满置斗做法国内少见,日本很常见。
罗汉枋·拽(拼音:zhuài )枋:位于铺作跳头上方的素枋,宋称罗汉枋,清称拽枋。在内外跳慢栱上者,附属于斗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栱的作用。
天花枋·井口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
正心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2斗口,厚1.25斗口,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
里外拽枋:附属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
后尾压抖枋:衬压斗拱后尾以防外倾的木枋,多见于城垣类建筑。
燕尾枋:附着于悬山建筑两山挑出的桁条下皮,形状似燕尾的构件,可看作是垫板向外端的延伸,属装饰部件。
乳栿·双步:栿就是梁,乳栿就是两椽袱,吴称为双步梁或轩梁,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由于大角梁和正身椽上皮有高差,因此必须在撩风槫和檐槫上皮以正身椽与角梁上皮的差为高,以角梁为中,向正侧两边垫一条三角形的生头木,使檐椽上平形成弧面。
一枝香轩:轩式之一种,轩梁较短,跨度在1.24-1.5米。梁中有座斗,上架一轩桁,形如一种香插于炉中,故名。
一枝香轩
船篷轩:指椽木弯曲的廊庑顶部构造形式,因其外屋面结构如船篷的屋顶为卷棚顶,而屋内厅堂前的一椽内饰以弯弧状的天花为内卷棚,也称“翻轩”。
船篷轩
平盘斗: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转角斗拱中,其上承托宝瓶或双向相交的拱,不设一般没有斗耳,所以称平盘斗。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都是十八斗。它是指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上一层拱与翘或昂的斗。
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槽升子:正心拱(正心瓜拱及正心万拱)两端的升,这种升的外侧有槽以固定拱垫板.早期两朵斗拱之间用泥土来封护,明清采用木板――拱垫板来封,所以早期没有槽升子,封护是为了防止鸟,虫飞入建筑内.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另,对宋来说,除了齐心斗(一朵仅一枚)其余的"升"都是散斗.
穿斗式构架:①又称立帖式.②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④因此,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抬梁式构架:①(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④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井干式: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干阑式: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云南一颗印: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装修:①宋代称小木作指装修,装修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类.②外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门,窗栏杆等.③内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④装修多元功能:a.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b.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装修的特点是作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
“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
厦两头:歇山顶的宋称,又称九脊顶,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
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土戚:阶级形踏跺
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又名美人靠。
鹅颈椅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金厢斗底槽
金厢斗底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金枋: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的所有枋子都称为金枋,它们依次可分为下金枋、中金枋、下金枋。
脊枋:处于正脊位置的枋子。
由额垫板:从山面看额枋,大小额枋之间的是由额垫板。
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为箍头枋,多角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一端做雁尾榫,一端做箍头榫和霸王拳或三岔头。
雁尾枋:它是悬山建筑檩木悬挑端的衬托木,主要是为了加强悬挑檩木的强度,兼起装饰作用,长按梢檩伸出。
承檐枋:是用于重檐建筑承接下层檐椽后尾的枋子,枋两端做榫交于重檐金柱或重柱侧面。
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 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挂檐板:挂檐板又称封檐板,是贴挂在屋檐或楼层平座下的板状构件,用于封挡梁、椽或望板的前部,以使其外观平整美观。檐板砖雕的工艺与木雕相似,图案多为卷草之类的连续纹样,题材内容极为丰富。
滴珠板·燕翅板·封椽板: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或封椽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栱高,厚度为沿边木厚度(2斗口)的1/3。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1/2,或按总面阔划定。
走马板: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
枫栱·风潭:斗栱于第一出跳时,在相当于外拽瓜栱的位置不用桁向横栱,而用雕花木板,类似棹木。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托脚:支撑平傅的构件
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棋),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 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棋)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栿·柁·梁: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是清代叫法,例如三架梁、五架梁,宋营造法式称为栿。栿根据所承托的椽架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清代三架梁,宋制两椽栿;五架梁即四椽栿。
柁也是梁的另一种称呼,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大梁”,也称作“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
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
抱厦
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 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又称格门、格扇,根据开间大小,每间可做四扇,由立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构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个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棂条拼成各种图案。
槅扇
槅扇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罩
挂落: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用作装饰或划分空间的作用。在建筑外廊中,上面的挂落与下面的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垂直面,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挂落有如装饰花边起景物图框作用,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在室内的挂落称“挂落飞罩”,但不等于“飞罩”,挂落飞罩与挂落很接近,只是与柱相连的两端稍向下垂;而飞罩的两端下垂更低,使两柱门形成栱门状。
挂落不论是用在室内还是用在室外,都是安装在上部呈悬挂状,故名为挂落。
挂落
飞罩:与挂落相似,两端下垂如拱门,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飞罩特征是两端不落地,状如拱门呈凌空状态,故名为飞罩。飞罩与挂落的区别:1、挂落用在室外,飞罩用在室内;2、飞罩的两端下垂部位比挂落更长更低;3、挂落木构简单,飞罩木构装饰性雕刻花样繁多;4、安装方式上,挂落强调“挂”,整体规格长大于高度;飞罩强调“罩”,高接近或大于长。
飞罩
落地罩:古建筑内檐装修木雕花罩的一种。安装于柱间,内缘亦做边框,从梁(或枋)一直延伸到地上的花罩,落于须弥座上称为落地罩。根据形状和雕饰不同,落地罩又有“雕花罩”、“圆光罩”等不同。
落地罩
炕罩·床罩:用在床上的落地罩,上有横披、两侧有隔扇,罩内可以挂帐幕帷幔。为了加强其封闭性,还有在其原有的两侧小隔扇里侧再加两幅可以开启关闭的隔扇门。在南方还有一种雕花床,它把床与床罩组合成一体,不但有横披和两侧的隔扇,再在隔扇的下面设一矮栏,规格同横披,形成床罩门前的一道槛,使床罩看起来更完整和高档。
炕罩·床罩
挂落楣子·倒挂楣子:倒挂楣子是北方的称呼,即“挂落”,是在檐柱间檐枋之下用木条构成步步锦、灯笼锦、盘肠锦、金线如意、万字、拐子、斜万字、龟背锦、冰裂纹等各种图案的长方形装饰件。挂落所处位置高度大约对应在门上面的门楣处,所以称为挂落楣子。有的挂落楣子下面还有一个花牙子雀替。根据其“倒挂”之名,更倾向于把悬柱(垂柱或虚柱)柱头之间的挂落称为倒挂楣子。
挂落楣子·倒挂楣子
面叶:用于隔扇、槛窗边挺、抹头转角处的金属配件。
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天花:建筑物内上部,用木条交安为方格,上铺板,以遮蔽梁以上的部分。天花板吊顶又称顶棚,天花板,是建筑装饰工程的一个重要子分部工程,天花板吊顶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分隔空间、弥补房屋本身的缺陷、增强装饰效果和空间的层次感。
天花支条:井口天花,用扁宽的木枋,以榫卯结合成矩形矩形。
帽儿梁:天花井口支条以上,安于左右梁用以挂天花之木。
井口板:与井口内口尺寸大小相适合的天花板。
覆斗式组合天花:设两层高低错落的平棋,正中平棋高周边平棋低。在二层平棋中间用“峻脚椽”遮当天花两侧的构架,组成覆斗式组合天花。峻脚椽有斜直和弧形两类,是斜置于平棋与构架的梁枋间的一排椽子,也常用于副阶与殿身相交处。
天花板:是平棋天花和平暗天花支条上的木板。平棋天花板上有彩绘图案,平暗天花板上没有图案。
井口天花:宋代平棋清代称井口天花。井口天花直接将天花梁和天花枋通过榫卯形式搭设在柱间,在每一开间上方形成似井口般的梁枋格架,再在格架上设一圈贴梁,通过将纵横交错的木条搭在贴梁上,组成许多方格,然后在方格内镶嵌天花板。
天花贴梁:指贴在天花梁和天花枋内侧的木料,用以安装天花支条。
藻井天花:级别较高的殿宇内,在平棋天棚的局部设置四方、八角覆斗或半圆球形上凹穹隆状的天花称藻井。藻井内除有复杂的各式斗栱外尚有用盘龙翔凤等彩雕来装饰,或在顶心装明镜、垂花等。
海墁天花:用木板拼装,素平无装饰,用于一般民间等级较低房屋建筑的顶棚。海墁天花像是一扇扇固定在梁柱间的木格扇,格扇上部有木吊挂与屋架连接,隔扇下面或铺板或糊纸。
团龙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有团龙图案,一般只能用在皇家建筑或是较大型寺庙建筑。
卷草花卉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制图案主要以卷草花卉为主。
五福捧寿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制福寿图,即一个团寿字周围围绕五只蝙蝠的纹样。
团鹤平棋:平棋天花板上绘有团鹤的纹样。
平闇(拼音píng àn):是指以方木条组成方格子,再在其上加盖板,板子不施彩画。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
平闇
平棊(棋):古代也叫做"承尘",也就是现在说的天花板。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平棊(棋)
佛道帐:佛道帐简称“佛龛”或“佛帐”,是安奉佛像的木制龛室和帐幕。自上而下覆谓之帐,佛道帐一般制作华美,庄严,上面雕以装饰各种纹饰,悬垂香囊流苏,起着丰富室内观瞻作用。佛道帐顶部一般都做成向外沿斜上伸出的莲瓣形档板,有的做成山花蕉叶,有的做成毗卢帽的样子,前者称“山花蕉叶佛道帐”,后者称“毗卢顶”。佛道帐前面门洞,一般都装有挂落或飞罩,开成拱卷顶形的“欢门”,又称为“龙门帐”。
佛道帐
巡杖·勾阑、绞角、合角:以通长巡杖为栏,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搭相交伸出,称为“绞角造”,以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盆唇和地栿也须通过绞井口造加强联系。两端可以不出头,称为“合角造”。中国的绞角造出头平直,而日本现存的绞角出头通常往上翘,此种栏杆在日本叫做“跳高栏”。
实板勾阑:无寻杖,栏板可做成浮雕或透雕。
直棂勾阑:以扁平直棂穿入地栿与盆唇,并将棂头削成尖形的一种2米多高栏杆。在石栏中只用望柱和立柱而无栏板,也称扦子栏杆。
卧棂勾阑:寻杖、地栿间不用华板而用横置菱形木条的勾阑。
副子勾阑:安装在踏道两旁的斜栏,在斜栏最下端沿地平再做一档平直栏杆或置靠山端兽,以加强斜栏的稳定。
单勾阑:勾阑只用一层华板,高度多在0.8-1.2米之间。
重台勾阑:用上下二层华板的,高度多在1.3-1.5之间。整体由下往上构件分别有地栿、地霞(下层华板)、束腰、蜀柱、盆唇、瘿项、云栱、寻杖。
重台勾阑
靠背勾阑:安装在柱间座板外侧的栏杆,相当于清式吴王靠。
坐阑:将廊阁柱间勾阑降低,可供坐人的矮勾阑。若将寻杖做成板状则称“坐板栏杆”。
寻杖绞角造: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或“绞井口造”。巡杖在转角处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称“合角造”。中国建筑的绞角造出头平直,日本的绞角造出头上翘。
寻杖绞角造
寻杖合角造: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匾额: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木牌。匾额一般都是长方形的,从题字和安装来分,横向的为匾,竖向的为额。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大型礼制建筑正门上方的匾额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做工和形状来说,有斗形匾、清水匾、花边匾、雕龙匾、奇形匾等。
匾额
回纹毗卢帽斗子匾:因匾的形状似浅斗状。“斗”的底部为匾心,体量大,“斗”的四邦为匾边。匾边不是平口型,而是弯曲、对称、上有纹线。
各式匾额:根据其形状和做工不同,匾额还有很多花式和类型:
1、书卷册页额:像展开的书卷样式的匾额,多为长方形,富有文化气息,适用在园林书斋类建筑。
2、叶形匾:常用于园林建筑中的外形像树叶的匾额。
3、虚白额:采用透雕手法制作各种花格底板和框架的匾额。
4、石刻匾:用大理石等石材制作的匾额。
5、荷叶匾:属于叶形匾类,近长方形或椭圆形,叶边内卷,别致有趣。
6、此群联:将竹子一劈两半,于每半片上书写对联。
抱对:柱子上的楹联,有直接书写或雕刻在柱子上的,有把楹联做成木板挂在柱子上的,如果把书写楹联的木板做成圆弧状就叫抱对。抱对的内弧与柱子的外皮弧度贴近,上有挂钩以使抱对挂在柱身上。
匾托:用于支托匾的体量较小的木构件。有单匾托,一般一匾用两块和通匾托(体量长一匾用一块)两种。匾托正面雕刻各种花纹。
混色匾:是指做地杖涂油漆的匾。
清漆匾:是各种透木纹的匾。
匾字:是形成匾上字的各种方式,有木刻字、灰刻字、灰堆字、铜字等。
木刻字:用于清色匾上的字,在木基层上直接刻出。
灰刻字:是在地杖灰上刻出的字。
灰堆字:是用地杖灰堆在匾平面上的字。
筛扫:是处理匾面及匾字特殊装饰效果的一种方法。清理贴金后金箔之间的搭接粘口和笔道痕迹。筛扫面色彩均匀、鲜明,能保持顏料的本色。筛扫分扫清、扫绿、扫金等。
仙楼: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工段营造录》:“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谓之仙楼。”
天宫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